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AI课件能提供文本、图表、图形、声音等多种教学信息,它能化静为动,化平淡为神奇,化艰深为平易,可将不易发现的内部结构展现出来。它有形有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导数学思维。本人在平时教学中积累了一些关于运用CAI课件的经验,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优化导入
新课一开始,怎样有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明确学习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心理准备。运用CAI,创设动态直观,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能诱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愿望。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CAI课件设计如下:
1.大都市动画图像,高楼林立,雄壮的立交桥,疾驰的车流……
2.定格一辆小汽车,微观放大,闪烁车轮。
3.师:车轮是圆形的,这是大家熟知的,但谁思考过为什么车轮一定要是圆形,而不能设计成其它形状呢?圆到底什么特征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圆。
运用CAI创设这样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以及随即出现的“车轮为什么一定要是圆形”的问题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再现过程,丰富想象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公式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必须借助表象进行想象,体会语言文字描述的内涵与情境。CAI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与结果,浓缩更多的表象,为学生的合理想象提供感性材料。
如:行程问题的教学,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明确运动的物体是一个还是两个;运动的起点是同地还是异地;运动的方向是同向还是反向;运动出发的时刻是同时还是不同时;运动的结果是相离还是相遇,特别是相遇的浓缩过程等。这样,凭借CAI课件展示物体的发展变化过程,学生就拥有更多的表象,今后解答相关应用题时能借助表象进行合理想象,为正确理解和解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化静为动,诱导创新
数学课本上的例题、插图等是静态的材料,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难于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运用CAI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抽象的知识情境化,有利于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教学“6以内数的加减法”,多媒体显示动画,一只小猴背着水果高高兴兴地跑回家,边跑边唱:“今天我小猴真高兴,背回了6个大苹果,妈妈一定夸我是好孩子……”不料布袋有一个破洞,掉出两个。这时教师定格画面,提问:“猜一猜,小猴回家还有几个苹果?”这样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一个学生说:“口袋里应该还有4个苹果”。列式是6-2=4。另一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口袋里可能剩3个,并讲出理由。这时学生的思维的闸门打开,纷纷发表意见一致认为口袋里可能剩4个、3个、2个、1个,或1个也没有,并说出相应的算式。正当学生沉浸在心理满足之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我认为还剩6个,因为小猴边跑觉得口袋轻了,发现口袋有破洞,它把掉了的苹果捡回来了,回家后妈妈夸它是好孩子。”回答得多么精彩,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学生寻求的答案是多样的,思维是创新的。
四、凸现本质,优化思维
在“线、面、立体图形等”几何知识的教学中,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学生对具体形象的感知后,运用CAI优势,通过隐藏、再现、重组等手段隐退研究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将对象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凸现出来,实现由“朴素的直观”向“精致的直观”的转换从而使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计算机只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只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切不可为了追求过分直观和表面上的华丽,而影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CAI省时、快速、高效,可以增加课堂密度,扩大信息量,对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有独到的优越性。
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在引入面积单位时,运用CAI设计一系列矛盾冲突:面积有大小,怎样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多媒体显示两个大小差异明显的图形(可以直接观察);又出示两个面积相近的长方形,用观察的方法不能获得正确答案,那怎么办?(学生讨论后得出用重叠的方法)多媒体重叠两个图形,把剩余部份再重叠,还是不能正确判断,又该怎么办?(画方格,数个数)多媒体动态演示得出正确结论。紧接着又出现两个面积差异明显的正方形,都有4个方格,能说面积一样大吗?(方格大小不一,不能直接比较)看来必须对方格的大小作出统一的规定,这个规定就是面積单位。这样不断地揭示矛盾,解决矛盾,使学生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大大地增加了教学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运用CAI课件,生动形象,音形兼备,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教学的最佳效能,能有效地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这正是CAI课件的生命力所在。
一、创设情景,优化导入
新课一开始,怎样有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明确学习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心理准备。运用CAI,创设动态直观,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能诱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愿望。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CAI课件设计如下:
1.大都市动画图像,高楼林立,雄壮的立交桥,疾驰的车流……
2.定格一辆小汽车,微观放大,闪烁车轮。
3.师:车轮是圆形的,这是大家熟知的,但谁思考过为什么车轮一定要是圆形,而不能设计成其它形状呢?圆到底什么特征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圆。
运用CAI创设这样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以及随即出现的“车轮为什么一定要是圆形”的问题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再现过程,丰富想象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公式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必须借助表象进行想象,体会语言文字描述的内涵与情境。CAI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与结果,浓缩更多的表象,为学生的合理想象提供感性材料。
如:行程问题的教学,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明确运动的物体是一个还是两个;运动的起点是同地还是异地;运动的方向是同向还是反向;运动出发的时刻是同时还是不同时;运动的结果是相离还是相遇,特别是相遇的浓缩过程等。这样,凭借CAI课件展示物体的发展变化过程,学生就拥有更多的表象,今后解答相关应用题时能借助表象进行合理想象,为正确理解和解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化静为动,诱导创新
数学课本上的例题、插图等是静态的材料,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难于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运用CAI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抽象的知识情境化,有利于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教学“6以内数的加减法”,多媒体显示动画,一只小猴背着水果高高兴兴地跑回家,边跑边唱:“今天我小猴真高兴,背回了6个大苹果,妈妈一定夸我是好孩子……”不料布袋有一个破洞,掉出两个。这时教师定格画面,提问:“猜一猜,小猴回家还有几个苹果?”这样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一个学生说:“口袋里应该还有4个苹果”。列式是6-2=4。另一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口袋里可能剩3个,并讲出理由。这时学生的思维的闸门打开,纷纷发表意见一致认为口袋里可能剩4个、3个、2个、1个,或1个也没有,并说出相应的算式。正当学生沉浸在心理满足之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我认为还剩6个,因为小猴边跑觉得口袋轻了,发现口袋有破洞,它把掉了的苹果捡回来了,回家后妈妈夸它是好孩子。”回答得多么精彩,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学生寻求的答案是多样的,思维是创新的。
四、凸现本质,优化思维
在“线、面、立体图形等”几何知识的教学中,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学生对具体形象的感知后,运用CAI优势,通过隐藏、再现、重组等手段隐退研究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将对象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凸现出来,实现由“朴素的直观”向“精致的直观”的转换从而使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计算机只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只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切不可为了追求过分直观和表面上的华丽,而影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CAI省时、快速、高效,可以增加课堂密度,扩大信息量,对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有独到的优越性。
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在引入面积单位时,运用CAI设计一系列矛盾冲突:面积有大小,怎样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多媒体显示两个大小差异明显的图形(可以直接观察);又出示两个面积相近的长方形,用观察的方法不能获得正确答案,那怎么办?(学生讨论后得出用重叠的方法)多媒体重叠两个图形,把剩余部份再重叠,还是不能正确判断,又该怎么办?(画方格,数个数)多媒体动态演示得出正确结论。紧接着又出现两个面积差异明显的正方形,都有4个方格,能说面积一样大吗?(方格大小不一,不能直接比较)看来必须对方格的大小作出统一的规定,这个规定就是面積单位。这样不断地揭示矛盾,解决矛盾,使学生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大大地增加了教学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运用CAI课件,生动形象,音形兼备,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教学的最佳效能,能有效地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这正是CAI课件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