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伟大的卫国战争由此开始。战争中苏联军民抗击德国侵略者的悲壮故事,将永远是那一特定时代最真实、最鲜活的缩影,也将永远,是人类精神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珍珠……
随着时光的流逝,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老战士越来越少,再现战壕里的真实生活的士兵日记已成为无价之宝。这些潦草简洁的文字,大多是1939年紧急应征入伍并被派驻苏联西部边境的大学新生留下的。投笔从戎的“大男孩”后来或者牺牲在战场上,或者被德军俘虏。只有3%的幸运儿得以重返家园,尼古拉·帕尼耶夫就是其中一位。“胜利日”到来前,84岁高龄的老战士在《莫斯科新闻》周刊发表了1941年夏天记下的几段文字。
6月22日
法西斯空军轰炸利沃夫。为什么?一周前还读过塔斯社有关边境平静的报道。和战友们在餐馆一直玩到天亮,大家唱了许多歌,也喝了不少酒。远处突然传来炮击和飞机的轰鸣声。参谋部一位军官安慰说这是炮兵在训练。他随口哼唱起“可爱的城市可以平安入睡”,大家也都跟着唱。一枚炸弹落到了近处,人们各奔东西。
早晨我被派到另一个炮兵团任侦察排长,任务是守护城边的炮台。我原来所在的135团怎么样了?同伴们就守在边境线上,是不是已经投入了战斗?都还活着吗?
6月23日
利沃夫医院一个小卫生员牺牲了。她参加了郊外的战斗。敌人从旁边一幢房子的阳台上向她开枪。可爱的小姑娘躺在那里。脸上的表情似乎是在跟什么人生气。对面阳台上似乎有人影在晃动,随即又是一梭子子弹。我下令向阳台开火。狙击手大叫一声,倒在一堆木板里。一辆过路的卡车将牺牲的小卫生员送往她生前工作过的医院。
6月24日
我今天差点儿就没命了,那些一道乘车去监狱抓逃犯的同伴也一样。几架飞机突然从云层里钻了出来。往下扔炸弹。我命令大家赶快跳车,免得成为靶子。我笨手笨脚地钻出驾驶室,将一颗手榴弹掉在了马路上。我发疯地喊到:“卧倒!”眼看着就要炸了,幸运的是手榴弹的销栓因为没装牢弹了出来。我和全排的人上了车继续前进。一个战士指着我的头大声喊道:“白头发,指挥员,您的头发都白了!”
6月27日
利沃夫还在坚守。
我们炮团消灭了敌人多辆坦克。
撤退的路上遇到了135团几位幸存的战友。古尔根·叶加尼扬举着战前我们十二个巴库同乡的照片说,另外十个不是牺牲就是被俘。古尔根还说,团长马尊牺牲了,参谋长卢金被俘。
6月29日
对道路如此密集的轰炸前所未有。一队德国轰炸机在头顶上飞,另一队从后面发起进攻。我们的车辆、装备和人员挤成一锅粥。敌人冷酷地轰炸数公里长的车队。一切都在燃烧、爆炸。许多人都牺牲了。公路上血流成河。到处是叫喊、哭泣和叹息声。
轰炸开始前我从卡车上跳了下来。我抓起步枪和行囊跑到路边的墓地。趴在墓碑旁,我想自己竟然找到了一块现成的葬身之地。我从行囊里掏出一块小巧的手表,这是我给妹妹准备的礼物。
轰炸停止了。我走上公路。太可怕了。这里是一个比路边那个基地大出多少倍的基地!我费力找到了自己那辆卡车,司机腿上受了伤。团参谋长走过来下了命令:“过一会儿还有新一轮轰炸,赶快到森林里去。林子里有穿着我们军服的敌人,是他们引导飞机轰炸车队的。这些人俄语说得不错。尽可能抓活的。”
抓到的敌人谎称是基辅军司令部的,我下令扒下了他们身上的防水短大衣,这种衣服我们部队压根儿没配发过。团指挥官根本不听他们胡言乱语。把他们带到了森林深处。傍晚,听说这两个敌人在逃跑时被消灭。参谋长向我们表示感谢,让我们穿上敌人的短大衣。司机说穿这种衣服修车方便多了。不过,我们两人谁都没有要。
7月1日
继续撤退,榴弹炮没了,只剩下少量汽车。炮兵变成了步兵。最近一个目标是普罗斯古罗夫,这个城市在1939年以前的老边界。
又一次遇到了135团的人。许多人都受了伤。他们坐车去基辅。大家叫我们上车一起走。可我们有自己的安排。在基辅我们将知道这个没了炮的炮团下一步怎么办。
7月4日
到普罗斯古罗夫的路特别难走。接连不断的袭击和轰炸,粮食和水全没有了。太热了。在林子里躲敌机时不得不喝沼泽地里的泥水。不知道周围的战事和整个国家的处境。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部队严令禁止战士们写日记。帕尼耶夫至此中止了自己的写作。不久,他在普罗斯古罗夫保卫战中光荣负伤。
战争结束后,帕尼耶夫再次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他曾担任过塔斯社驻阿塞拜疆记者和《消息报》驻巴尔于记者,后来出任《消息报》编委。几十年来。帕尼耶夫出版了二十多部文学作品。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这位老战士创作了中篇小说《决斗后的玫瑰》,讲述了俄罗斯和德国坦克手战后达成和解的心路历程。
解读
帕尼耶夫的战场日记,节奏强烈,仿佛让人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日记中的语言描写和心灵思考简练而真实,这又一次证明好文字与真实的体验感悟之间存在着不容置疑的因果关系。郭沫若先生对鲁迅诗歌书法有这样的评价:“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独怪,或则肝胆照人。……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然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苟常手抚简篇,有如面聆謦欬,春温秋肃,默化潜移,身心获益靡涯,文章增华有望。”
我想,这篇战场日记,后世视作“无价之宝”,原因在于作者是位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洒过鲜血的真正战士,其文字可学,其经历与体验不可重复。文字与摄影本是平面艺术,但每秒二十四帧摄影画面的高速掠过就成了动画电影;当帕尼耶夫这些一天天的战场日记在我们面前掠过时,你是否也有这样真切鲜明的动画感?
好日记、有价值的记载不一定要连篇累牍的长篇大论。战争的突然性、士气的起落、惨烈的战斗、关切焦虑的心情、时刻变化的态势,心路万象纷呈。但似乎没有歇斯底里的恐惧和怨天尤人的逃避。短短的日记是苏联卫国战争的缩影:无准备所带来的惨重损失、昂扬的战争情绪和残酷的流血牺牲。
我们完全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每一个人的日记——包括自己。一个人的日记可以反映一个时代——起码是一个时代的某一个侧面的主旋律,尤其是那些处于时代的刀刃浪尖上的人们。他们的日记在多年以后更加弥足珍贵。快拿起笔来吧,像帕尼耶夫那样,审视和体验周围的一切,记下掌声与叹息、欢笑与泪水。
随着时光的流逝,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老战士越来越少,再现战壕里的真实生活的士兵日记已成为无价之宝。这些潦草简洁的文字,大多是1939年紧急应征入伍并被派驻苏联西部边境的大学新生留下的。投笔从戎的“大男孩”后来或者牺牲在战场上,或者被德军俘虏。只有3%的幸运儿得以重返家园,尼古拉·帕尼耶夫就是其中一位。“胜利日”到来前,84岁高龄的老战士在《莫斯科新闻》周刊发表了1941年夏天记下的几段文字。
6月22日
法西斯空军轰炸利沃夫。为什么?一周前还读过塔斯社有关边境平静的报道。和战友们在餐馆一直玩到天亮,大家唱了许多歌,也喝了不少酒。远处突然传来炮击和飞机的轰鸣声。参谋部一位军官安慰说这是炮兵在训练。他随口哼唱起“可爱的城市可以平安入睡”,大家也都跟着唱。一枚炸弹落到了近处,人们各奔东西。
早晨我被派到另一个炮兵团任侦察排长,任务是守护城边的炮台。我原来所在的135团怎么样了?同伴们就守在边境线上,是不是已经投入了战斗?都还活着吗?
6月23日
利沃夫医院一个小卫生员牺牲了。她参加了郊外的战斗。敌人从旁边一幢房子的阳台上向她开枪。可爱的小姑娘躺在那里。脸上的表情似乎是在跟什么人生气。对面阳台上似乎有人影在晃动,随即又是一梭子子弹。我下令向阳台开火。狙击手大叫一声,倒在一堆木板里。一辆过路的卡车将牺牲的小卫生员送往她生前工作过的医院。
6月24日
我今天差点儿就没命了,那些一道乘车去监狱抓逃犯的同伴也一样。几架飞机突然从云层里钻了出来。往下扔炸弹。我命令大家赶快跳车,免得成为靶子。我笨手笨脚地钻出驾驶室,将一颗手榴弹掉在了马路上。我发疯地喊到:“卧倒!”眼看着就要炸了,幸运的是手榴弹的销栓因为没装牢弹了出来。我和全排的人上了车继续前进。一个战士指着我的头大声喊道:“白头发,指挥员,您的头发都白了!”
6月27日
利沃夫还在坚守。
我们炮团消灭了敌人多辆坦克。
撤退的路上遇到了135团几位幸存的战友。古尔根·叶加尼扬举着战前我们十二个巴库同乡的照片说,另外十个不是牺牲就是被俘。古尔根还说,团长马尊牺牲了,参谋长卢金被俘。
6月29日
对道路如此密集的轰炸前所未有。一队德国轰炸机在头顶上飞,另一队从后面发起进攻。我们的车辆、装备和人员挤成一锅粥。敌人冷酷地轰炸数公里长的车队。一切都在燃烧、爆炸。许多人都牺牲了。公路上血流成河。到处是叫喊、哭泣和叹息声。
轰炸开始前我从卡车上跳了下来。我抓起步枪和行囊跑到路边的墓地。趴在墓碑旁,我想自己竟然找到了一块现成的葬身之地。我从行囊里掏出一块小巧的手表,这是我给妹妹准备的礼物。
轰炸停止了。我走上公路。太可怕了。这里是一个比路边那个基地大出多少倍的基地!我费力找到了自己那辆卡车,司机腿上受了伤。团参谋长走过来下了命令:“过一会儿还有新一轮轰炸,赶快到森林里去。林子里有穿着我们军服的敌人,是他们引导飞机轰炸车队的。这些人俄语说得不错。尽可能抓活的。”
抓到的敌人谎称是基辅军司令部的,我下令扒下了他们身上的防水短大衣,这种衣服我们部队压根儿没配发过。团指挥官根本不听他们胡言乱语。把他们带到了森林深处。傍晚,听说这两个敌人在逃跑时被消灭。参谋长向我们表示感谢,让我们穿上敌人的短大衣。司机说穿这种衣服修车方便多了。不过,我们两人谁都没有要。
7月1日
继续撤退,榴弹炮没了,只剩下少量汽车。炮兵变成了步兵。最近一个目标是普罗斯古罗夫,这个城市在1939年以前的老边界。
又一次遇到了135团的人。许多人都受了伤。他们坐车去基辅。大家叫我们上车一起走。可我们有自己的安排。在基辅我们将知道这个没了炮的炮团下一步怎么办。
7月4日
到普罗斯古罗夫的路特别难走。接连不断的袭击和轰炸,粮食和水全没有了。太热了。在林子里躲敌机时不得不喝沼泽地里的泥水。不知道周围的战事和整个国家的处境。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部队严令禁止战士们写日记。帕尼耶夫至此中止了自己的写作。不久,他在普罗斯古罗夫保卫战中光荣负伤。
战争结束后,帕尼耶夫再次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他曾担任过塔斯社驻阿塞拜疆记者和《消息报》驻巴尔于记者,后来出任《消息报》编委。几十年来。帕尼耶夫出版了二十多部文学作品。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这位老战士创作了中篇小说《决斗后的玫瑰》,讲述了俄罗斯和德国坦克手战后达成和解的心路历程。
解读
帕尼耶夫的战场日记,节奏强烈,仿佛让人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日记中的语言描写和心灵思考简练而真实,这又一次证明好文字与真实的体验感悟之间存在着不容置疑的因果关系。郭沫若先生对鲁迅诗歌书法有这样的评价:“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独怪,或则肝胆照人。……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然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苟常手抚简篇,有如面聆謦欬,春温秋肃,默化潜移,身心获益靡涯,文章增华有望。”
我想,这篇战场日记,后世视作“无价之宝”,原因在于作者是位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洒过鲜血的真正战士,其文字可学,其经历与体验不可重复。文字与摄影本是平面艺术,但每秒二十四帧摄影画面的高速掠过就成了动画电影;当帕尼耶夫这些一天天的战场日记在我们面前掠过时,你是否也有这样真切鲜明的动画感?
好日记、有价值的记载不一定要连篇累牍的长篇大论。战争的突然性、士气的起落、惨烈的战斗、关切焦虑的心情、时刻变化的态势,心路万象纷呈。但似乎没有歇斯底里的恐惧和怨天尤人的逃避。短短的日记是苏联卫国战争的缩影:无准备所带来的惨重损失、昂扬的战争情绪和残酷的流血牺牲。
我们完全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每一个人的日记——包括自己。一个人的日记可以反映一个时代——起码是一个时代的某一个侧面的主旋律,尤其是那些处于时代的刀刃浪尖上的人们。他们的日记在多年以后更加弥足珍贵。快拿起笔来吧,像帕尼耶夫那样,审视和体验周围的一切,记下掌声与叹息、欢笑与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