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载体,不仅凝聚着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与追求,同时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起到了厚德载物的作用,而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指导班级文化的正确发展。
一般来说,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建设大体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我为中心阶段,这是班级文化的萌芽和提取阶段。
无论何时何地,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都是合情合理的,个性张扬抑或沉稳都各有其优势。而校园中总有一些使人赞叹、令人鼓舞的人和事,特别是每个班级都有充满活力的、新鲜的方面。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要善于引导,善于扬弃,努力将这些优秀之处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趋向。
在这方面,我感受最深的是曾经带过的一个所谓“差班”。学生纪律差,学风差,除了爱玩还是爱玩。老师头痛,家长叹息,校长无奈……当我被任命为这个班的班主任时,心理压力很大,但一时又不知从何抓起。为了尽快地了解学生,我跟着爱玩的学生一起玩,打篮球,打乒乓球,踢毽子,丢沙包,甚至参与他们自制规则的一些游戏……没想到学生很快就喜欢上了我。同时,我有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意外发现:这个班的整体智力结构之高远远胜过我以往所带的任何一个班级,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特长明显,个人表现欲强。鉴于此,我一边继续与学生打成一片,并任命有能力有影响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一边尽力抓学习,想办法提高学习成绩。那段日子,我总是比学生更早到校,在校时间几乎全都与学生在一起。我耐心细致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状况和思想动向,想办法尽快地给他们补上欠缺的基础知识。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这个班的学习成绩赶上来了,综合考评成绩名列年级第一。那天,学校的总结大会刚开完,学生就自发地组织起来开班会。当我被班长请进教室时,长久而热烈的掌声令我鼻子发酸,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孩子们,祝贺你们!老师永远爱你们!
在自我中心这一阶段,也许外显的不和谐因素要多一些——师生冲突、生生冲突更为明显。有经验的教师不会去隐藏矛盾和错误,而是先将它们暴露然后加以解决。学生爱玩是天性,关键要善于引导。可以将“玩”作为“诱饵”,诱导学生将“玩”作为学习的调节。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皮尔斯说:“玩耍和听故事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两块基石。孩子们的真正需求和实际所得之间的严重失衡,将导致学业不佳和暴力行为等现象。”正因如此,联合国《儿童权力公约》还规定:“儿童有权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我们的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应是一味地限制,而要考虑到学生的正常需求。有不少教师面对所谓“双差生”,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对学生缺乏耐心而动辄辱骂体罚,学生也有顶撞老师的现象,这是以自我为中心阶段容易出现的不和谐音符,教师和学生都犯了个人主义膨胀的错误,不懂得谦让和互相学习优点。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个人修养,以发现和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要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善于提取“自我”中的优秀成分,逐渐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向上向善的文化向导。
第二阶段是规则遵从阶段,这是班级文化的形成阶段。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必须教会孩子做一个有规则意识的人。如果教师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归纳出群体优势并因势利导,那么这种优势很快就会形成学生心目中的规则。孩子们其实是很乐意遵从规则的,一如他们玩游戏时会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只是很多孩子不知道哪些规则应谨记于心,教师一定要予以明确。例如,教师可充分利用教室的“墙面文化”、“图书角”、“评比台”等将规则和班级文化体系更进一步明朗化,明确提出诸如“亲、勤、静、竞”之类的班规或者“诚实、守信、勤奋、进取”等校训。教师千万不能认为这种普通的、大众化的要求没有必要,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和价值标准,教师负有导航员的职责。目标一经明确,这些优秀的文化就会形成学生心目中的规则意识,从而自觉地去遵从。我校充分利用醇绵浓厚的敦煌乡土文化资源和学生在自我中心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在剪纸、雕塑、手工制作、舞蹈、书法、体育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这些潜在的规则会成为一种文化导向,无形中左右孩子的言行。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确保这种潜在的、影响孩子身心的东西是健康向上的,是能引领一个人的思想和生活以及价值取向的优秀文化动态。
第三阶段是制度影响阶段,这是班级文化的运转阶段。
制度的产生有赖于大家共同的遵守。一旦多数人都认为大家应该遵从某项规则,那么这项规则将逐渐演变为制度。校园中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最后也会形成制度,这是校园文化精华的浓缩。为了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校园文化,制度总是在不断的产生和发展中完善的。如我校的“安全管理制度”、“教学工作管理制度”等不仅责任到人,而且人性化,可操作性强,力争考虑到学校、师生的共同利益。“班级管理制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等从多侧面、多角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做了细化。这些细致的规则不仅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使班风、学风不断好转,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制度是实现目标的保证,其建设底线是合情合理的利益要求和师生共同的心声。一个班级,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和谐运转,是班级文化趋于成熟的标志。
第四阶段是自律阶段,这是班级文化的完善阶段。
规则的遵从发展到一定阶段学生就会自觉自愿地遵守,也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健康良好而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规则一经大多数人遵从,偶有违背者就会反省自律。例如,面对干净整洁的校园,大家都会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随手乱扔果皮纸屑。自习课上,多数学生能自觉遵守纪律,个别坐不住的学生就会约束自己,向大多数人看齐,安静地学习。我班的“高效学习日”、“赶超目标月”、“自我超越时”等目标最初都是教师为学生确立的,经过一段时间形成习惯就进入了自律阶段。学生一旦自觉遵从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就意味着这种规则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被认可了的规则就凸现为一种文化氛围,时时处处影响着教师和莘莘学子的身心。
长期以来,教师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纪律的维持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体罚和变相体罚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出现和存在并不是偶然的。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自律意识,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自律,是一种坚定的道德意识;自律,是一种使孩子一生受益的良好品德。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律这种品质,只有经过集体生活的熏染和陶冶才能形成和发展。
一般来说,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建设大体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我为中心阶段,这是班级文化的萌芽和提取阶段。
无论何时何地,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都是合情合理的,个性张扬抑或沉稳都各有其优势。而校园中总有一些使人赞叹、令人鼓舞的人和事,特别是每个班级都有充满活力的、新鲜的方面。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要善于引导,善于扬弃,努力将这些优秀之处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趋向。
在这方面,我感受最深的是曾经带过的一个所谓“差班”。学生纪律差,学风差,除了爱玩还是爱玩。老师头痛,家长叹息,校长无奈……当我被任命为这个班的班主任时,心理压力很大,但一时又不知从何抓起。为了尽快地了解学生,我跟着爱玩的学生一起玩,打篮球,打乒乓球,踢毽子,丢沙包,甚至参与他们自制规则的一些游戏……没想到学生很快就喜欢上了我。同时,我有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意外发现:这个班的整体智力结构之高远远胜过我以往所带的任何一个班级,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特长明显,个人表现欲强。鉴于此,我一边继续与学生打成一片,并任命有能力有影响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一边尽力抓学习,想办法提高学习成绩。那段日子,我总是比学生更早到校,在校时间几乎全都与学生在一起。我耐心细致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状况和思想动向,想办法尽快地给他们补上欠缺的基础知识。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这个班的学习成绩赶上来了,综合考评成绩名列年级第一。那天,学校的总结大会刚开完,学生就自发地组织起来开班会。当我被班长请进教室时,长久而热烈的掌声令我鼻子发酸,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孩子们,祝贺你们!老师永远爱你们!
在自我中心这一阶段,也许外显的不和谐因素要多一些——师生冲突、生生冲突更为明显。有经验的教师不会去隐藏矛盾和错误,而是先将它们暴露然后加以解决。学生爱玩是天性,关键要善于引导。可以将“玩”作为“诱饵”,诱导学生将“玩”作为学习的调节。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皮尔斯说:“玩耍和听故事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两块基石。孩子们的真正需求和实际所得之间的严重失衡,将导致学业不佳和暴力行为等现象。”正因如此,联合国《儿童权力公约》还规定:“儿童有权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我们的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应是一味地限制,而要考虑到学生的正常需求。有不少教师面对所谓“双差生”,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对学生缺乏耐心而动辄辱骂体罚,学生也有顶撞老师的现象,这是以自我为中心阶段容易出现的不和谐音符,教师和学生都犯了个人主义膨胀的错误,不懂得谦让和互相学习优点。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个人修养,以发现和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要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善于提取“自我”中的优秀成分,逐渐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向上向善的文化向导。
第二阶段是规则遵从阶段,这是班级文化的形成阶段。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必须教会孩子做一个有规则意识的人。如果教师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归纳出群体优势并因势利导,那么这种优势很快就会形成学生心目中的规则。孩子们其实是很乐意遵从规则的,一如他们玩游戏时会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只是很多孩子不知道哪些规则应谨记于心,教师一定要予以明确。例如,教师可充分利用教室的“墙面文化”、“图书角”、“评比台”等将规则和班级文化体系更进一步明朗化,明确提出诸如“亲、勤、静、竞”之类的班规或者“诚实、守信、勤奋、进取”等校训。教师千万不能认为这种普通的、大众化的要求没有必要,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和价值标准,教师负有导航员的职责。目标一经明确,这些优秀的文化就会形成学生心目中的规则意识,从而自觉地去遵从。我校充分利用醇绵浓厚的敦煌乡土文化资源和学生在自我中心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在剪纸、雕塑、手工制作、舞蹈、书法、体育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这些潜在的规则会成为一种文化导向,无形中左右孩子的言行。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确保这种潜在的、影响孩子身心的东西是健康向上的,是能引领一个人的思想和生活以及价值取向的优秀文化动态。
第三阶段是制度影响阶段,这是班级文化的运转阶段。
制度的产生有赖于大家共同的遵守。一旦多数人都认为大家应该遵从某项规则,那么这项规则将逐渐演变为制度。校园中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最后也会形成制度,这是校园文化精华的浓缩。为了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校园文化,制度总是在不断的产生和发展中完善的。如我校的“安全管理制度”、“教学工作管理制度”等不仅责任到人,而且人性化,可操作性强,力争考虑到学校、师生的共同利益。“班级管理制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等从多侧面、多角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做了细化。这些细致的规则不仅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使班风、学风不断好转,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制度是实现目标的保证,其建设底线是合情合理的利益要求和师生共同的心声。一个班级,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和谐运转,是班级文化趋于成熟的标志。
第四阶段是自律阶段,这是班级文化的完善阶段。
规则的遵从发展到一定阶段学生就会自觉自愿地遵守,也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健康良好而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规则一经大多数人遵从,偶有违背者就会反省自律。例如,面对干净整洁的校园,大家都会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随手乱扔果皮纸屑。自习课上,多数学生能自觉遵守纪律,个别坐不住的学生就会约束自己,向大多数人看齐,安静地学习。我班的“高效学习日”、“赶超目标月”、“自我超越时”等目标最初都是教师为学生确立的,经过一段时间形成习惯就进入了自律阶段。学生一旦自觉遵从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就意味着这种规则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被认可了的规则就凸现为一种文化氛围,时时处处影响着教师和莘莘学子的身心。
长期以来,教师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纪律的维持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体罚和变相体罚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出现和存在并不是偶然的。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自律意识,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自律,是一种坚定的道德意识;自律,是一种使孩子一生受益的良好品德。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律这种品质,只有经过集体生活的熏染和陶冶才能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