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重庆市潼南县农业委员会,402660;2.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重庆 400716;
3. 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重庆 400712)
摘 要 以‘11S12’为材料,采用三因素的裂-裂区试验设计,探讨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对新型蓝粒杂交小麦产量的影響。结果表明,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对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产量随播期、施肥量和密度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播期以11月5日、施肥量以300 kg/hm2、密度以1.80×106株/hm2组合最好,此种组合可使小麦产量达最大值。
关键词 小麦;播期;密度;施肥量;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9-006-03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819.1914.03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8/19 19:14:16
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小麦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1]。播期、密度和施肥量是影响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适宜播期可充分利用光、热和水资源,有利于培育壮苗;适宜施肥量既能保证小麦生长的营养需求,又能防止植株徒长,使小麦产量潜能发挥到最大;适宜密度可以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有利于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2-4]。以蓝粒为标记性状的两系法杂交小麦的选育方法,可有效地降低杂交种选育和制种成本,是一套很有竞争力的杂交小麦系统,且方法简单,两用系自交结实正常,不育系繁殖系数大、风险小,易获得强优势杂交组合,可将有益的外源细胞质转育到不育系中来增强杂种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试验探讨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对新型蓝粒杂交小麦‘11S12’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新型蓝粒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作物品种为新型蓝粒杂交小麦‘11S12’(西南大学提供),供试肥料为总养分≥45%的高浓度硫酸钾复合肥(含N 15%、P2O5 15%、K2O 15%)。
1.2 试验时间、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3—2014年西南大学歇马科研基地进行,试验地前茬为荞麦。试验地土壤为沙壤土,含有机质12.60 g/kg、碱解氮73.20 mg/kg、有效磷21.00 mg/kg、速效钾106.00 mg/kg、全氮0.84 g/kg、全磷0.46 g/kg、全钾17.50 g/kg,pH值5.80;地力均匀。
1.3 试验设计
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播期(A)为主区,设10月28日(A1)、11月5日(A2)、11月12日(A3)、11月19日(A4)、11月26日(A5)5个水平;施肥量(B)为裂区,设150 kg/hm2(B1)、300 kg/hm2(B2)、450 kg/hm2(B3)3个水平;密度(C)为裂区,设1.35×106株/hm2(C1)、1.80×106株/hm2(C2)、2.25×106株/hm2(C3)3个水平。共45个处理组合,小区面积10 m2(5 m×2 m)。人工条播,行距25 cm,种植8行,3次重复,小区之间留一空行,区组走道50 cm,播种行与区组走向垂直,试验地四周播种3行保护行,肥料一次性施入作为种肥,常规管理。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待籽粒成熟时,各处理按小区单独进行收割,单独脱粒,晾晒,测定小区产量,然后折合成每公顷的产量。
1.5 数据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2003整理数据,DPS v3.01专业版软件统计分析,Duncan氏新复极差(SSR)法检验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差分析
由表1可知,区组间F值不显著,说明本试验区组间土壤差异小,试验地肥力均匀,试验结果的精确度高。播期、施肥量、密度、播期与施肥量的互作效应,播期与密度的互作效应,施肥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以及三者之间的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
2.2 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期间的多重比较结果(表2)表明,产量随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A2播期下产量最高,达5255.89 kg/hm2,A1播期下产量次之,A5播期下产量最低,且不同播期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A2播期(即11月5日)最好。不同施肥量间的多重比较结果(表2)表明,B2施肥量下产量最高,为4636.92 kg/hm2,与B1和B3施肥量有极显著差异,B1施肥量下产量最低,与B3施肥量有极显著差异,说明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在本试验条件下,施肥量以B2,即300 kg/hm2最好。不同密度间的多重比较结果(表2)表明,C2密度下产量最高,达4625.59 kg/hm2,与C1和B3密度有极显著差异,C1密度下产量最低,与C3密度有极显著差异,说明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在本试验条件下,密度以C2,即1.80×106株/hm2最好。
3 讨论
根据当地积温、土壤肥力等情况掌握适宜的播期、施肥量和密度是栽培小麦的关键措施之一。周凤云等[4]研究表明,播期对渝麦12号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早播(10月29日播种)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播期;陈素英[5]研究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冬小麦产量逐渐降低。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蓝粒杂交小麦‘11S12’产量随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A2播期(11月5日)下,产量达最大值,这与前人的观点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在本试验生态条件下,适时早播可延长生长季节,使小麦根系发育良好,小麦进入分蘖期时温度较高,有利于小麦分蘖,增加有效穗数,进而提高产量。 肥料是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的直接养分,不但影响小麦生长发育以及生命史的完成,而且影响小麦的产量,受传统观念“施肥越多,产量越高”的错误影响,小麦过量施肥不仅引起了资源的过度消耗,还造成了土壤环境的污染[6],因此,探讨小麦生长所需的适宜施肥量,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钮力亚等[6]研究表明,小麦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张杰等[7]研究表明,适当增加施肥量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蓝粒杂交小麦‘11S12’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在B2施肥量,即300 kg/hm2时,产量达最大值,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其原因可能是所用肥料种类和N、P、K配比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
适宜密度可以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利于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田文仲等[1]研究表明,堰展4110籽粒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周凤云等[4]研究表明,小麦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蓝粒杂交小麦‘11S12’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在C2密度下产量最高,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密度以1.80×106株/hm2最好。
此外,在生产中,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很多,品种、地理环境、温度、光照和气候条件都对小麦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田间管理措施和病虫草害的防治,以利于形成规范的生产体系,为小麦高产提供保障。
4 结论
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对新型蓝粒杂交小麦‘11S12’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当在11月5日播种,施肥量为300 kg/hm2,密度为1.80×106株/hm2时,产量最高。
参考文献
[1] 田文仲,温红霞,高海涛,等.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2):45-49.
[2] 蒋会利.播期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2,21(6):67-73.
[3] 董剑,赵万春,陈其皎,等.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密度[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3):66-69.
[4] 周凤云,李伯群,杨明,等.播期、密度与施肥水平对渝麦12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2,32(1):131-134.
[5] 陈素英,张喜英,毛任钊,等.播期和播种量对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4):681-685.
[6] 钮力亚,于亮,付晶,等.沧州地区撒可富小麦专用肥适宜施肥量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3,17(2):41-43.
[7] 张杰,胡开明,付鹏,等.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对小麦品种烟农19若干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5(1):61-64.
(责任编辑:丁志祥)
3. 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重庆 400712)
摘 要 以‘11S12’为材料,采用三因素的裂-裂区试验设计,探讨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对新型蓝粒杂交小麦产量的影響。结果表明,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对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产量随播期、施肥量和密度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播期以11月5日、施肥量以300 kg/hm2、密度以1.80×106株/hm2组合最好,此种组合可使小麦产量达最大值。
关键词 小麦;播期;密度;施肥量;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9-006-03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819.1914.03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8/19 19:14:16
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小麦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1]。播期、密度和施肥量是影响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适宜播期可充分利用光、热和水资源,有利于培育壮苗;适宜施肥量既能保证小麦生长的营养需求,又能防止植株徒长,使小麦产量潜能发挥到最大;适宜密度可以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有利于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2-4]。以蓝粒为标记性状的两系法杂交小麦的选育方法,可有效地降低杂交种选育和制种成本,是一套很有竞争力的杂交小麦系统,且方法简单,两用系自交结实正常,不育系繁殖系数大、风险小,易获得强优势杂交组合,可将有益的外源细胞质转育到不育系中来增强杂种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试验探讨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对新型蓝粒杂交小麦‘11S12’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新型蓝粒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作物品种为新型蓝粒杂交小麦‘11S12’(西南大学提供),供试肥料为总养分≥45%的高浓度硫酸钾复合肥(含N 15%、P2O5 15%、K2O 15%)。
1.2 试验时间、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3—2014年西南大学歇马科研基地进行,试验地前茬为荞麦。试验地土壤为沙壤土,含有机质12.60 g/kg、碱解氮73.20 mg/kg、有效磷21.00 mg/kg、速效钾106.00 mg/kg、全氮0.84 g/kg、全磷0.46 g/kg、全钾17.50 g/kg,pH值5.80;地力均匀。
1.3 试验设计
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播期(A)为主区,设10月28日(A1)、11月5日(A2)、11月12日(A3)、11月19日(A4)、11月26日(A5)5个水平;施肥量(B)为裂区,设150 kg/hm2(B1)、300 kg/hm2(B2)、450 kg/hm2(B3)3个水平;密度(C)为裂区,设1.35×106株/hm2(C1)、1.80×106株/hm2(C2)、2.25×106株/hm2(C3)3个水平。共45个处理组合,小区面积10 m2(5 m×2 m)。人工条播,行距25 cm,种植8行,3次重复,小区之间留一空行,区组走道50 cm,播种行与区组走向垂直,试验地四周播种3行保护行,肥料一次性施入作为种肥,常规管理。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待籽粒成熟时,各处理按小区单独进行收割,单独脱粒,晾晒,测定小区产量,然后折合成每公顷的产量。
1.5 数据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2003整理数据,DPS v3.01专业版软件统计分析,Duncan氏新复极差(SSR)法检验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差分析
由表1可知,区组间F值不显著,说明本试验区组间土壤差异小,试验地肥力均匀,试验结果的精确度高。播期、施肥量、密度、播期与施肥量的互作效应,播期与密度的互作效应,施肥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以及三者之间的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
2.2 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期间的多重比较结果(表2)表明,产量随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A2播期下产量最高,达5255.89 kg/hm2,A1播期下产量次之,A5播期下产量最低,且不同播期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A2播期(即11月5日)最好。不同施肥量间的多重比较结果(表2)表明,B2施肥量下产量最高,为4636.92 kg/hm2,与B1和B3施肥量有极显著差异,B1施肥量下产量最低,与B3施肥量有极显著差异,说明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在本试验条件下,施肥量以B2,即300 kg/hm2最好。不同密度间的多重比较结果(表2)表明,C2密度下产量最高,达4625.59 kg/hm2,与C1和B3密度有极显著差异,C1密度下产量最低,与C3密度有极显著差异,说明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在本试验条件下,密度以C2,即1.80×106株/hm2最好。
3 讨论
根据当地积温、土壤肥力等情况掌握适宜的播期、施肥量和密度是栽培小麦的关键措施之一。周凤云等[4]研究表明,播期对渝麦12号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早播(10月29日播种)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播期;陈素英[5]研究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冬小麦产量逐渐降低。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蓝粒杂交小麦‘11S12’产量随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A2播期(11月5日)下,产量达最大值,这与前人的观点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在本试验生态条件下,适时早播可延长生长季节,使小麦根系发育良好,小麦进入分蘖期时温度较高,有利于小麦分蘖,增加有效穗数,进而提高产量。 肥料是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的直接养分,不但影响小麦生长发育以及生命史的完成,而且影响小麦的产量,受传统观念“施肥越多,产量越高”的错误影响,小麦过量施肥不仅引起了资源的过度消耗,还造成了土壤环境的污染[6],因此,探讨小麦生长所需的适宜施肥量,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钮力亚等[6]研究表明,小麦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张杰等[7]研究表明,适当增加施肥量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蓝粒杂交小麦‘11S12’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在B2施肥量,即300 kg/hm2时,产量达最大值,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其原因可能是所用肥料种类和N、P、K配比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
适宜密度可以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利于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田文仲等[1]研究表明,堰展4110籽粒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周凤云等[4]研究表明,小麦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蓝粒杂交小麦‘11S12’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在C2密度下产量最高,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密度以1.80×106株/hm2最好。
此外,在生产中,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很多,品种、地理环境、温度、光照和气候条件都对小麦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田间管理措施和病虫草害的防治,以利于形成规范的生产体系,为小麦高产提供保障。
4 结论
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对新型蓝粒杂交小麦‘11S12’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当在11月5日播种,施肥量为300 kg/hm2,密度为1.80×106株/hm2时,产量最高。
参考文献
[1] 田文仲,温红霞,高海涛,等.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2):45-49.
[2] 蒋会利.播期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2,21(6):67-73.
[3] 董剑,赵万春,陈其皎,等.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密度[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3):66-69.
[4] 周凤云,李伯群,杨明,等.播期、密度与施肥水平对渝麦12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2,32(1):131-134.
[5] 陈素英,张喜英,毛任钊,等.播期和播种量对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4):681-685.
[6] 钮力亚,于亮,付晶,等.沧州地区撒可富小麦专用肥适宜施肥量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3,17(2):41-43.
[7] 张杰,胡开明,付鹏,等.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对小麦品种烟农19若干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5(1):61-64.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