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前,上海裹在浦西的“螺蛳壳”里局促了上百年,浦西的对面是片抛荒的乡村,上海的希望被浦东生生阻隔,直到这片乡村拿到“第一新区”这张牌,才带动了整个长三角的崛起;10年前,天津东部的滨海地区,是一片望不到边的盐碱地,天津困在这片没有一条路、没有一棵树的荒地里,步履蹒跚,直到这片荒地拿到“第二新区”这张牌,才带动了整个渤海湾的崛起。自此,中国的南部经济航母有了“深圳号”,东部经济航母有了“浦东号”,北部经济航母有了“滨海号”,独缺一艘西部经济航母。而现在,重庆北部新区有望拿到“第三新区”这张牌,成为西部经济航母。
■ “第三新区”的诱惑
普洛斯按捺不住了。
作为全球最大的物流配送设施发展商,普洛斯怀揣巨资强势入渝,着手在北部新区建一个年物流配送额高达百亿元的物流中心。
吸引普洛斯的,是北部新区有望戴上一顶帽子——“第三新区”。这顶帽子对普洛斯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引发了它抢占西部物流中心桥头堡的梦想。
时间倒推两年,对重庆乃至中国,普洛斯都还不过是一个陌生的看客。
改变发生在2005年12月11日。按中国加入WTO的承诺,这一天开始,外资物流公司被允许在华设立独资分公司。中国物流业大门开启,普洛斯当即强势进入,宣称5~7年内在中国物流市场投资20亿美元。
不过,高调的言论下,普洛斯却极其谨慎,首轮布局都选择临港而建。直到上海、大连的项目相继尘埃落定,普洛斯才开始把视线转向西部。
普洛斯首先被重庆北部新区吸引。“北部新区有众多的汽车企业和机电企业,这对于建成后的普洛斯物流园,在价格和配送等方面都会有很大优势。”普洛斯全球CEO司马景瀚这样解释。
“未来的中国不会只有上海、大连这些沿海国际物流枢纽,而内陆地区的重庆,最具这样的潜质。北部新区,则是这个枢纽的核心。”司马景瀚说,“所以我们要来这里寻找光荣和梦想。”
普洛斯战略,仅仅为北部新区物流枢纽的蓝图拉开了序幕。事实上,揽两江、拥铁路、靠机场的北部新区,对急需拓展国际网络的全球物流巨头,早已是一块肥地。
从2007年初开始,世界排名前20位的地中海航运、马士基等国际物流企业,纷纷开始寻求各种渠道向北部新区示好。相形之下,包括成都、武汉在内的內陆城市,则略显冷清。
事实上,前来“掘金”的并不仅仅是国际物流巨头,福特、霍尼韦尔、可口可乐等37家世界500强企业也纷纷抢滩北部新区。
吸引这些跨国巨头的最大诱惑,是一顶“第三新区”的帽子。
■ “新区”试验进行时
2008年3月8日,北京,全国“两会”。
重庆市政协主席邢元敏在一份提案上郑重签下名字:“这是重庆市最重要的提案,所有重庆的全国政协委员都在上面签字了。”
这份提案即“建议国家设重庆保税港区”。
其实,“保税港区”仅仅是重庆向国务院递交的申请——“希望能以北部新区为载体,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中的一条。
申请一旦通过,北部新区将戴上“第三新区”的帽子,获得浦东、滨海才拥有的优惠政策。
为了抓住这次机遇,北部新区已准备了7年。
2001年4月25日,重庆发展的风向标,开始向北,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北部新区”。
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且大城市的基础是老工业,大农村的特色是传统农业,重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
重庆急需打造一个加快拉动自身增长,并将增长的“极化效应”发挥到最大的载体——担此使命的北部新区应势而生。
2005年,市委、市政府对北部新区改进升级,提出“通过一个区域的突破,带动全市对外开放的推进”的新目标:打造西部第一园区。
短短6年,北部新区的GDP,从7.8亿元增长到400亿元,崛起成为世界500强的聚集地和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管道综合运输枢纽——它的梦想开始升华。
2007年,重庆邀日本野村等著名研究机构到北部新区调研后,决定比照浦东、滨海,将北部新区打造成中国“第三新区”,并开始着手改革管理体制。当年12月27日,市长王鸿举宣布:北部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三区合一”。
2008年7月,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审议批准了重庆未来5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共重庆市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这个决定专章拟定了北部新区的两大目标:开放的龙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陆开放先导区。
“我参加过若干次全委会,但没有哪次会议,将开发区突出地提出来,放在如此重要位置。”北部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陈乃文说,“这为北部新区冲刺‘第三新区’作了很好的注脚。”
2007年中央批复“重庆城乡总规”时,定位有了新变化——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这个提法让正在进行统筹城乡试验的重庆,有了先于其他城市获得“第三新区”的条件。
历史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 北部新区的国家命题
2008年6月,北部新区聚焦了全国的目光——国务院派出一个219人考察团来此调研。
这是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中央派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考察团,成员涉及国务院40多个部委。
“大规模调研,就是为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发展谋求破解之道。”重庆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说,“这意味着中央将把北部新区的改革开放推到国家战略的前沿。”
发展北部新区,深圳、浦东、滨海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赖于核心区域的带动。“深圳的崛起,发动了南部珠三角这艘航母。浦东的崛起,发动了东部长三角这艘航母。滨海的崛起,发动了北部渤海湾这艘航母。”李勇说,“没有一个核心,这就是西部无法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成为经济航母的根本原因。”
“作为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管道综合运输纽枢,北部新区集聚了重庆的六大产业,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其成为西部经济核心的条件已经成熟。”李勇说,“一旦北部新区成为‘第三新区’,就可带动整个西部崛起。在这方面,深圳、浦东、滨海,已是先例。”
将北部新区升级为“第三新区”,其意义甚至大于浦东和滨海。“与浦东、滨海不同,北部新区走的是内陆开放先导区这个路子,一旦成功,它就是内陆开放型经济和全国城乡统筹的标杆。”李勇说。
“就重庆谈重庆,是没有出路的。”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原副主任李子彬说,“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北部新区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谋划西部的发展。”
“服务重庆,服务西部,服务全国。”这是北部新区将要承担的国家命题。
■ “第三新区”的明日效应
2020年1月1日,北部新区碧空下,响起了上工的汽笛声。
从照母山上远远望过去,整个北部新区已苏醒过来,成千上万的“甲壳虫”在公路上蠕动着,从许多叉路汇集到干线上,再从干线分散到各家工厂,福特的、通用的、力帆的……
这是一座汽车城,生产线富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了这座汽车城的旋律。
每个进入这里的人,都会看到一座硕大无比的计数器,这是这座汽车城的标志,它不停地按分、按时、按天地显示这里造出来的汽车数目——全国每6辆车中就有1辆是此地制造。
离汽车城不远的寸滩港边,朝天门大桥横跨长江,桥上两面扇形斜拉索,像是巨大的琴弦在为奔腾不息的长江伴奏世纪进行曲。
来自世界各地的巨轮千姿百态,点缀着江面,十分壮观。江岸上,鳞次栉比的集装箱,见证着这个保税港区日新月异的雄心。
这个有着蝴蝶外型的“第三新区”,正在中国西部的经济版图上刮起“龙卷风”——重庆用10年时间练好“第一圈”内功后,开始借“第三新区”辐射出大重庆经济圈。
“三环十射”将成都、绵阳等纳入“2小时经济圈”,“一枢纽十干线”将昆明、贵阳等纳入“6小时经济圈”,“一个寸滩港”将整个西部纳入“无缝出海通道”……
大重庆经济圈的飞速生长,向全球传递着一个信号:一艘辐射西部12省的经济航母,已在北部新区诞生。
2020年,北部新区已成为西部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经济发展的“核动力”。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到、看到北部新区的声音和身影。
2008年,家住北部新区的10岁女孩霍依依说:“希望长大后,不出重庆,就能在北部新区找到世界级大企业上班。”
霍依依并不知道,在她安静的书房外,憧憬正在喧闹的世界中应验。
■ “第三新区”的诱惑
普洛斯按捺不住了。
作为全球最大的物流配送设施发展商,普洛斯怀揣巨资强势入渝,着手在北部新区建一个年物流配送额高达百亿元的物流中心。
吸引普洛斯的,是北部新区有望戴上一顶帽子——“第三新区”。这顶帽子对普洛斯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引发了它抢占西部物流中心桥头堡的梦想。
时间倒推两年,对重庆乃至中国,普洛斯都还不过是一个陌生的看客。
改变发生在2005年12月11日。按中国加入WTO的承诺,这一天开始,外资物流公司被允许在华设立独资分公司。中国物流业大门开启,普洛斯当即强势进入,宣称5~7年内在中国物流市场投资20亿美元。
不过,高调的言论下,普洛斯却极其谨慎,首轮布局都选择临港而建。直到上海、大连的项目相继尘埃落定,普洛斯才开始把视线转向西部。
普洛斯首先被重庆北部新区吸引。“北部新区有众多的汽车企业和机电企业,这对于建成后的普洛斯物流园,在价格和配送等方面都会有很大优势。”普洛斯全球CEO司马景瀚这样解释。
“未来的中国不会只有上海、大连这些沿海国际物流枢纽,而内陆地区的重庆,最具这样的潜质。北部新区,则是这个枢纽的核心。”司马景瀚说,“所以我们要来这里寻找光荣和梦想。”
普洛斯战略,仅仅为北部新区物流枢纽的蓝图拉开了序幕。事实上,揽两江、拥铁路、靠机场的北部新区,对急需拓展国际网络的全球物流巨头,早已是一块肥地。
从2007年初开始,世界排名前20位的地中海航运、马士基等国际物流企业,纷纷开始寻求各种渠道向北部新区示好。相形之下,包括成都、武汉在内的內陆城市,则略显冷清。
事实上,前来“掘金”的并不仅仅是国际物流巨头,福特、霍尼韦尔、可口可乐等37家世界500强企业也纷纷抢滩北部新区。
吸引这些跨国巨头的最大诱惑,是一顶“第三新区”的帽子。
■ “新区”试验进行时
2008年3月8日,北京,全国“两会”。
重庆市政协主席邢元敏在一份提案上郑重签下名字:“这是重庆市最重要的提案,所有重庆的全国政协委员都在上面签字了。”
这份提案即“建议国家设重庆保税港区”。
其实,“保税港区”仅仅是重庆向国务院递交的申请——“希望能以北部新区为载体,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中的一条。
申请一旦通过,北部新区将戴上“第三新区”的帽子,获得浦东、滨海才拥有的优惠政策。
为了抓住这次机遇,北部新区已准备了7年。
2001年4月25日,重庆发展的风向标,开始向北,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北部新区”。
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且大城市的基础是老工业,大农村的特色是传统农业,重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
重庆急需打造一个加快拉动自身增长,并将增长的“极化效应”发挥到最大的载体——担此使命的北部新区应势而生。
2005年,市委、市政府对北部新区改进升级,提出“通过一个区域的突破,带动全市对外开放的推进”的新目标:打造西部第一园区。
短短6年,北部新区的GDP,从7.8亿元增长到400亿元,崛起成为世界500强的聚集地和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管道综合运输枢纽——它的梦想开始升华。
2007年,重庆邀日本野村等著名研究机构到北部新区调研后,决定比照浦东、滨海,将北部新区打造成中国“第三新区”,并开始着手改革管理体制。当年12月27日,市长王鸿举宣布:北部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三区合一”。
2008年7月,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审议批准了重庆未来5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共重庆市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这个决定专章拟定了北部新区的两大目标:开放的龙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陆开放先导区。
“我参加过若干次全委会,但没有哪次会议,将开发区突出地提出来,放在如此重要位置。”北部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陈乃文说,“这为北部新区冲刺‘第三新区’作了很好的注脚。”
2007年中央批复“重庆城乡总规”时,定位有了新变化——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这个提法让正在进行统筹城乡试验的重庆,有了先于其他城市获得“第三新区”的条件。
历史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 北部新区的国家命题
2008年6月,北部新区聚焦了全国的目光——国务院派出一个219人考察团来此调研。
这是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中央派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考察团,成员涉及国务院40多个部委。
“大规模调研,就是为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发展谋求破解之道。”重庆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说,“这意味着中央将把北部新区的改革开放推到国家战略的前沿。”
发展北部新区,深圳、浦东、滨海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赖于核心区域的带动。“深圳的崛起,发动了南部珠三角这艘航母。浦东的崛起,发动了东部长三角这艘航母。滨海的崛起,发动了北部渤海湾这艘航母。”李勇说,“没有一个核心,这就是西部无法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成为经济航母的根本原因。”
“作为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管道综合运输纽枢,北部新区集聚了重庆的六大产业,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其成为西部经济核心的条件已经成熟。”李勇说,“一旦北部新区成为‘第三新区’,就可带动整个西部崛起。在这方面,深圳、浦东、滨海,已是先例。”
将北部新区升级为“第三新区”,其意义甚至大于浦东和滨海。“与浦东、滨海不同,北部新区走的是内陆开放先导区这个路子,一旦成功,它就是内陆开放型经济和全国城乡统筹的标杆。”李勇说。
“就重庆谈重庆,是没有出路的。”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原副主任李子彬说,“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北部新区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谋划西部的发展。”
“服务重庆,服务西部,服务全国。”这是北部新区将要承担的国家命题。
■ “第三新区”的明日效应
2020年1月1日,北部新区碧空下,响起了上工的汽笛声。
从照母山上远远望过去,整个北部新区已苏醒过来,成千上万的“甲壳虫”在公路上蠕动着,从许多叉路汇集到干线上,再从干线分散到各家工厂,福特的、通用的、力帆的……
这是一座汽车城,生产线富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了这座汽车城的旋律。
每个进入这里的人,都会看到一座硕大无比的计数器,这是这座汽车城的标志,它不停地按分、按时、按天地显示这里造出来的汽车数目——全国每6辆车中就有1辆是此地制造。
离汽车城不远的寸滩港边,朝天门大桥横跨长江,桥上两面扇形斜拉索,像是巨大的琴弦在为奔腾不息的长江伴奏世纪进行曲。
来自世界各地的巨轮千姿百态,点缀着江面,十分壮观。江岸上,鳞次栉比的集装箱,见证着这个保税港区日新月异的雄心。
这个有着蝴蝶外型的“第三新区”,正在中国西部的经济版图上刮起“龙卷风”——重庆用10年时间练好“第一圈”内功后,开始借“第三新区”辐射出大重庆经济圈。
“三环十射”将成都、绵阳等纳入“2小时经济圈”,“一枢纽十干线”将昆明、贵阳等纳入“6小时经济圈”,“一个寸滩港”将整个西部纳入“无缝出海通道”……
大重庆经济圈的飞速生长,向全球传递着一个信号:一艘辐射西部12省的经济航母,已在北部新区诞生。
2020年,北部新区已成为西部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经济发展的“核动力”。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到、看到北部新区的声音和身影。
2008年,家住北部新区的10岁女孩霍依依说:“希望长大后,不出重庆,就能在北部新区找到世界级大企业上班。”
霍依依并不知道,在她安静的书房外,憧憬正在喧闹的世界中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