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语文教学,存在着轻课堂重课后、轻智慧重死拼的倾向,教师不是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来提升教学质量,而是通过大量占用学生课后时间和挤压学生休息时间为代价取得学生表面成绩的提高。这种短视行为,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恶化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削弱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要从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中突围,不仅要有苦干精神,更需要有专业精神;要以高效课堂为目标,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性突破。
一、突破语文简单教学方式
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育者认为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反复训练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在此观念下,他们无视学生学习时间成本,把学生学习时间当做是可以无穷尽获取的资源,导致学生因学习兴趣的丧失而失去学习创新的内在动力。
训练出效益这一理念本身并没有错,但不应该把它无谓放大到万能的程度。因为教育和教学有着其他领域不可比较的独特性。反复训练和兴趣创新两者存在着本质的价值区别:反复训练的价值体现的是最大限度地强化对象的思维规范,既然是规范思维,那么它就必然会使思维越来越僵化;兴趣创新面向的是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它可以激发特定对象在兴趣中创造出无法预计的未来世界,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我们当然要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但我们更不能漠视对他们创造力的开发。他们的价值,显然更多地在于对未来未知世界的承担,而这更需要创新这一核心品质。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寻求简单教学方式的突破,只有先从当今的简单教学方式中突围,我们的学生才有创新的可能。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效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要从本源上切断阻滞教学创新的现象;同时,教师还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中清醒过来,因为一味地蛮干死干,可能在较短的特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如果眼光长远,会知道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得不偿失。
二、语文教学需要高效课堂
教学效率提高的方式不外乎两类,一种是资源(时间)消耗式,一种是能力培养式。前一种方式以“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是一种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因为,语文教学的本质,不是仅仅向学生灌输过往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无疑,我们现行的不少做法同这样的理念是相悖的。后一种方式以学习效率为核心指标,它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师生互动为活动标志,以学生能力生成为达成目标。从投入与产出比例的角度分析,这样的方式显然性价比更高,更应该成为我们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当然,面对课堂上45分钟这一恒定的时间,教师和学生本来就应该主动地去追求课堂上教与学的高效。从这个层面来讲,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善莫大焉”,因其能够在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化、教学效率三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一是从学生角度讲,高效课堂能够重新确立课堂在学生学习中的主阵地地位,是重新规范学生学习方式、合理引导学生学习时间安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在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着力点,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研究有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教师常常借口奉献教育事业而漠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这样的后果是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越来越老化,知识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这种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同社会的要求越来越不合拍。三是从教学效率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能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课堂学与教的主观能动性,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值,从而真正达到减负、高效的理想境界,学生和教师会因此而重新享受到学与教的无穷乐趣。
三、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是实现教学方式突围的最佳载体。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过程的课堂,是让学生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掌握无限的知识和能力的地方。
一是突出学生参与的广度。高效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师生之间充分交往、互动的场所;高效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全面沟通和交往的过程。班级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情感表达,在课堂的互动中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达成共识和共建。语文课堂不应因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尽量多创设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多创设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交流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以小组成员的身份积极、深入地参与到其中,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生成。学生参与的广度,是高效课堂能否真正成功的基础。
二是强化思维展开的深度。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地位,并不仅仅指他们参与的广度与参与的热情,也应包含他们参与的效度与课堂目标的达成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让学生的参与性更加有力度。同时,教师设置的问题,既要有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浅层性问题,也要有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深层思考的挖掘性、串联性问题;既要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也要让学生形成严密、严谨思考的习惯;既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善于交流的习惯,也要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的高效,必须要突出问题的挑战性和有效性,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感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形成深度思维的良好习惯。换言之,既要让课堂热闹,更要让课堂深邃。
三是重视学生能力生成的效度。学生通过高效课堂生成的能力,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的提高是指实现学生知识掌握的最大化,隐性的提高是指实现对学生能力和情趣的最大开发。因此,每一堂课前都应该设置具体、明确可行的学习目标,每一堂课后都应该有对学生能力生成程度的检测与巩固。一节课下来,关键是要帮助学生或是解决一个问题,或是形成一种能力,或是培养一种习惯,或是引导一种思维。总之,教师在设置课堂学习目标时,必须对此有非常清晰的安排并且要在课堂上强化落实。
四是注意多媒体使用的适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常常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以便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多媒体教学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手段。但我们对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管它的作用有多大,归根到底它只是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手段,绝不能任由它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有它的局限性。相对而言,它比较适合于创设文学情境的文学欣赏课与加大课堂容量的常识介绍课,如果不注意课型特点,滥用多媒体,反而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课堂上,如果多媒体使用过度,可能会干扰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分散他们学习的注意力,或者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满足于当一个轻松的观众。如此,课堂气氛或许是变活跃了,但课堂教学的高效也很难得到实现。为此,在多媒体使用上一定要注意适度,应尽可能地考虑多媒体课件是否适应教学内容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帮助讲授和理解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一种“时尚”、一种“装饰”而放一些影片、配一些音乐等。只有如此,多媒体教学才能真正起到创设意境、营造氛围的效果。
我们的语文基础教育可能不缺少勤奋苦干的教师,而缺少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突破以训练为主的简单粗浅的教学方式,才能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从而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
(实习编辑 黄蜀红)
一、突破语文简单教学方式
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育者认为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反复训练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在此观念下,他们无视学生学习时间成本,把学生学习时间当做是可以无穷尽获取的资源,导致学生因学习兴趣的丧失而失去学习创新的内在动力。
训练出效益这一理念本身并没有错,但不应该把它无谓放大到万能的程度。因为教育和教学有着其他领域不可比较的独特性。反复训练和兴趣创新两者存在着本质的价值区别:反复训练的价值体现的是最大限度地强化对象的思维规范,既然是规范思维,那么它就必然会使思维越来越僵化;兴趣创新面向的是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它可以激发特定对象在兴趣中创造出无法预计的未来世界,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我们当然要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但我们更不能漠视对他们创造力的开发。他们的价值,显然更多地在于对未来未知世界的承担,而这更需要创新这一核心品质。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寻求简单教学方式的突破,只有先从当今的简单教学方式中突围,我们的学生才有创新的可能。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效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要从本源上切断阻滞教学创新的现象;同时,教师还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中清醒过来,因为一味地蛮干死干,可能在较短的特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如果眼光长远,会知道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得不偿失。
二、语文教学需要高效课堂
教学效率提高的方式不外乎两类,一种是资源(时间)消耗式,一种是能力培养式。前一种方式以“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是一种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因为,语文教学的本质,不是仅仅向学生灌输过往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无疑,我们现行的不少做法同这样的理念是相悖的。后一种方式以学习效率为核心指标,它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师生互动为活动标志,以学生能力生成为达成目标。从投入与产出比例的角度分析,这样的方式显然性价比更高,更应该成为我们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当然,面对课堂上45分钟这一恒定的时间,教师和学生本来就应该主动地去追求课堂上教与学的高效。从这个层面来讲,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善莫大焉”,因其能够在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化、教学效率三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一是从学生角度讲,高效课堂能够重新确立课堂在学生学习中的主阵地地位,是重新规范学生学习方式、合理引导学生学习时间安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在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着力点,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研究有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教师常常借口奉献教育事业而漠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这样的后果是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越来越老化,知识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这种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同社会的要求越来越不合拍。三是从教学效率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能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课堂学与教的主观能动性,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值,从而真正达到减负、高效的理想境界,学生和教师会因此而重新享受到学与教的无穷乐趣。
三、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是实现教学方式突围的最佳载体。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过程的课堂,是让学生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掌握无限的知识和能力的地方。
一是突出学生参与的广度。高效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师生之间充分交往、互动的场所;高效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全面沟通和交往的过程。班级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情感表达,在课堂的互动中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达成共识和共建。语文课堂不应因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尽量多创设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多创设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交流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以小组成员的身份积极、深入地参与到其中,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生成。学生参与的广度,是高效课堂能否真正成功的基础。
二是强化思维展开的深度。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地位,并不仅仅指他们参与的广度与参与的热情,也应包含他们参与的效度与课堂目标的达成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让学生的参与性更加有力度。同时,教师设置的问题,既要有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浅层性问题,也要有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深层思考的挖掘性、串联性问题;既要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也要让学生形成严密、严谨思考的习惯;既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善于交流的习惯,也要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的高效,必须要突出问题的挑战性和有效性,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感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形成深度思维的良好习惯。换言之,既要让课堂热闹,更要让课堂深邃。
三是重视学生能力生成的效度。学生通过高效课堂生成的能力,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的提高是指实现学生知识掌握的最大化,隐性的提高是指实现对学生能力和情趣的最大开发。因此,每一堂课前都应该设置具体、明确可行的学习目标,每一堂课后都应该有对学生能力生成程度的检测与巩固。一节课下来,关键是要帮助学生或是解决一个问题,或是形成一种能力,或是培养一种习惯,或是引导一种思维。总之,教师在设置课堂学习目标时,必须对此有非常清晰的安排并且要在课堂上强化落实。
四是注意多媒体使用的适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常常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以便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多媒体教学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手段。但我们对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管它的作用有多大,归根到底它只是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手段,绝不能任由它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有它的局限性。相对而言,它比较适合于创设文学情境的文学欣赏课与加大课堂容量的常识介绍课,如果不注意课型特点,滥用多媒体,反而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课堂上,如果多媒体使用过度,可能会干扰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分散他们学习的注意力,或者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满足于当一个轻松的观众。如此,课堂气氛或许是变活跃了,但课堂教学的高效也很难得到实现。为此,在多媒体使用上一定要注意适度,应尽可能地考虑多媒体课件是否适应教学内容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帮助讲授和理解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一种“时尚”、一种“装饰”而放一些影片、配一些音乐等。只有如此,多媒体教学才能真正起到创设意境、营造氛围的效果。
我们的语文基础教育可能不缺少勤奋苦干的教师,而缺少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突破以训练为主的简单粗浅的教学方式,才能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从而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
(实习编辑 黄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