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经常讨论“数学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新课标内容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实际上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在生活联想中学习
小学数学的许多计算、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模型,我们在课本中研究的数学问题也只是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也会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钱,然后在根据生活经验认识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面值,以及出示新旧人民币,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钱,所以“认识人民币”对他们来说就相对简单,学生也学得更轻松更有兴趣。再如:我在听一个老师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她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老师出示收集到的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燕京啤酒”的酒精度,饮料瓶上的成分含量,天气预报里的降水率,衣服里的面料成分等等,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模到应用的全过程,而且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
从小学生认识规律和数学学习过程的特点出发,把课本中的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这是提高教学效率,不断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而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就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小学生都有爱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画一画或者把生活中的物体直接拿来作为学具,这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就有了探究的愿望。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我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拿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看一看,然后再说一说自己摸了这些物体以后的感觉,这样,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掌握了新知,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好处,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加深学生对数学深层次地理解,真正达到数学学习的目的。
三、在生活经验中学习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带有可活动性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一做的教学内容,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用生活中常见的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内容,从而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的目的,并且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爷爷看见小朋友们都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决定听取小朋友们的好建议给他的工人们每人发了一个红包(多媒体演示)
小张拿到了红包得意地说:“哈哈,我有好多张呢,我可是个大款了!”
小李拿着红包难过地说:“呜……我只有一张。”
师:小朋友们,小李那么难过只拿到了一张,我们一起帮它看看是多少,好不好?
(演示:红包中抽出一张1元纸币)
师:小张的呢?这是一张?(生说1角)
猜猜小张的红包里一共有几张?(生自由说)
大家一起来大声地数一数。生:1角、2角、……10角、1元
师:对了,10角就是1元
(出示1元=10角)生齐读
小朋友们,学了这个新知识,你能和小张说几句话安慰安慰他吗?
其实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在没有学过的基础上就已经会的,虽然他们没有找到规律,但是我们可以运用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浓厚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那么学习数学就更带劲了,不会再觉得是负担,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愉快。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开展调查访问、参观记录等活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
一、在生活联想中学习
小学数学的许多计算、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模型,我们在课本中研究的数学问题也只是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也会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钱,然后在根据生活经验认识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面值,以及出示新旧人民币,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钱,所以“认识人民币”对他们来说就相对简单,学生也学得更轻松更有兴趣。再如:我在听一个老师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她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老师出示收集到的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燕京啤酒”的酒精度,饮料瓶上的成分含量,天气预报里的降水率,衣服里的面料成分等等,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模到应用的全过程,而且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
从小学生认识规律和数学学习过程的特点出发,把课本中的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这是提高教学效率,不断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而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就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小学生都有爱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画一画或者把生活中的物体直接拿来作为学具,这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就有了探究的愿望。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我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拿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看一看,然后再说一说自己摸了这些物体以后的感觉,这样,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掌握了新知,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好处,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加深学生对数学深层次地理解,真正达到数学学习的目的。
三、在生活经验中学习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带有可活动性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一做的教学内容,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用生活中常见的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内容,从而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的目的,并且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爷爷看见小朋友们都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决定听取小朋友们的好建议给他的工人们每人发了一个红包(多媒体演示)
小张拿到了红包得意地说:“哈哈,我有好多张呢,我可是个大款了!”
小李拿着红包难过地说:“呜……我只有一张。”
师:小朋友们,小李那么难过只拿到了一张,我们一起帮它看看是多少,好不好?
(演示:红包中抽出一张1元纸币)
师:小张的呢?这是一张?(生说1角)
猜猜小张的红包里一共有几张?(生自由说)
大家一起来大声地数一数。生:1角、2角、……10角、1元
师:对了,10角就是1元
(出示1元=10角)生齐读
小朋友们,学了这个新知识,你能和小张说几句话安慰安慰他吗?
其实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在没有学过的基础上就已经会的,虽然他们没有找到规律,但是我们可以运用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浓厚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那么学习数学就更带劲了,不会再觉得是负担,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愉快。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开展调查访问、参观记录等活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