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点。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正确处理好价值性和知识性的关系成为教学的关键点。强化价值引领,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从而真正有效地达成期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政治;立德树人;实践思考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想政治课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学科,更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学科,作为政治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更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也要深化促进学科素养目标的实现。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材来展开教学,可以在现有的课程资源基础上,通过开发其他课程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材料中,如学科资源、时政资源等,给传统课堂注入新活力。其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课堂氛围也非常重要,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分析能力,还能保障整体的教学效率。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认知与行为不一致
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教导学生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政治意识,但目前来看,政治教学课堂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传统的知识道理讲授和智力教育先行的模式使得受教育者只是固化地背诵和记忆,对于知识内容缺乏生活体验也没有足够的认知共鸣,导致部分高中生对于政治层面的认识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从未真正参与过政治生活。知识只生效于高中的试卷和题目,却难以在现实行为中表现出来。
(二)教育方式固化、教学内容单一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教育下的学生相比以前能从不同的情境下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使得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思考方式都更个性化,也对外部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然而更多教学环境中,更多的还是尊崇以往传统的智力教育,缺少对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了解和把握,僵化地用单向教育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导,照本宣科地解读知识点,缺乏与现实生活内容和情感的融合,难以传授出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往往对于思想政治的学习停留在“这是什么”“具体是什么样”的层面上,而没有上升到“这是为什么”的层面,难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新内容与学生学习融合在一起,也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和较强的学习欲望,降低教学质量。
(三)大教育和小教育环境重视成绩而轻视德育
现阶段高考作为高中教育的核心目标,学生成绩与分数成为衡量教育成果、好坏的首要标准,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使得学校和家长都以成绩、智力教育唯上,甚至剥夺一些政治教育课程的时间和机会去补习语数外等主要科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被过分轻视。然而,主科目的成绩好坏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全面发展的程度,分数的高低也不能作为衡量学生素质能力的标准,甚至在学校和社会上出现高成绩低素质的也大有人在。学校作为教育品格理念的主要场所需要转变这种倾向,将育人育德放在教学的首要目标,在家庭教育中也需要重视德育的重要性,在生活的小事和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言行、思想观念,并加以指导,用正确的行事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产生综合的、正确的内在影响。
三、 高中思政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可行路径
(一)强化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和目标
对于高中教育来说,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在生活和实践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感知所学的内涵,同时还学会用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去培养自身分析社会现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学目标不局限于知识的讲解,而是要以更高要求去切实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内化认知,走向实践。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生活与哲学”这一章节的内容中,涉及“价值与价值观”内容的教学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播放一些相关的具有哲理性的视频片段,比如用“公平与正义”课程中最著名的例子:一列火车从远处高速行驶过来,行使前方有一个躲避不及的行人,减速也难以避让,而这条道路的右边有一条岔路可以躲避,但是这条路上有5个正在施工的工人,如果选择这条路也将难以避免地冲撞上去,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是这个火车司机,在短暂的时间里,你将会如何选择这列火车的走向?教师可以在这段视频播放后,请同学们观看后自由结组讨论:当你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你第一反应会是什么?而经过理性思考,你会怎样处理?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谈谈组内同学的讨论结果。最后汇总学生的想法并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么多种可能中,你觉得哪种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明白人的选择和观念都是基于自身潜移默化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一些选择也会是当今社会的主流选择,学生应该理解行动背后的价值引导,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用实际案例和生活的例子来加强理论知识与生活的练习,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把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具体实例。
(二)充分组织教学资源展开思政课的实际活动
除了思想政治课上可以使用的教材之外,学校和生活中还有需要可以被利用的学习资源和资料,比如在校园里的警示贴告、文明标语、环境榜样等,以及学校的校训和班级的口号等,都潜移默化地对于学生起着人生警示、人生信仰导向和行为规范约束等作用,这些都可以被教师用于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另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一些民俗博物馆、社会主义特色活动等现实资源帮助学生切实地理解知识内容。比如在人教版政治课程必修3中“走进文化生活”这一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对文化概念和含义的解释的基础上,用一些传统文化节日的活动视频来展示丰富的文化内容,让他们感受本地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比如云南地区则是了解白族“三朵金花”的故事,湖南湘西地区则是了解苗族“三月三”、土家族摆手舞等节日和风俗习惯,还可以带他们去当地的民俗博物馆,切身体会一些文化的内涵,引起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切实理解文化的层次是丰富和饱满的,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诗词,身边的习惯、风俗、节日、价值观等都可以被囊括在文化两字当中。这些鲜活的例子和德育资源,都是符合思想政治课特点的实践活动。另外在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带领学生回顾红色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程,帮助学生理解并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用这些真实的例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養。 (三)利用時事新闻进行价值观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经典的理论学习之外,还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关注时事新闻和政治,从而理解生活,实现情感升华。比如在“文化发展”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中国自信”的价值观,教师可以以故宫文化为例,让中华文化“活”起来,让抽象的知识“活”起来。还可以通过杜嘉班纳辱华事件与中央电视台关于筷子的公益广告的视频对比引出了小小的筷子却传承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的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学生的指导和课堂设计,使得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落实。
(四)利用实践游学加深理论和精神理解
思政课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最重要的是树立价值观自信,真正让学生实现知信行合一,并相信真理的力量,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要真正实现精神内化不仅是从教学知识出发,更可以带领学生去参与实践和生活体验加深理解。比如在革命文化传承和中国革命道路的学习过程中,假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延安研学,教师在回来后,可以带领学生回望研学所走过的足迹,分享研学收获;再通过提出叩击灵活的问题:“现在让你去建设延安你愿意吗?”接着老师展示了延安时期无数年轻人怀揣着理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历史场景,追问学生: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他们奔赴延安?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在分享这些具有代入感的思考体验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构想一下20年后各自心中的“宝塔山”,并让他们去表达为实现心中理想的社会,你打算在哪方面去努力、奋斗。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和学习反思、交流沟通,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延安精神,并增进了政治认同,继承和弘扬了革命精神。
四、 结语
由于目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教育主体认知与教学行为、教育方式脱节,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究其根本是源于德育意识和理念未能得到很好地传播,学校和教师过度追求教育对于学生成绩分数的提升作用,使得智育远高于德育。然而,高中是立德树人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时期,高中政治课堂是教育青年人形成德育意识和树人育德的重要场景,教师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逐渐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为核心任务,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更好的良好基本道德品质,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认知,自我约束自身的道德行为,使得学生能将伦理层面和抽象层面的道德观、价值观内化为自身意识层面的认知,使他们在认知上、情感上、理念上都能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任友群,郅庭瑾.立德树人要扭转教育评价指挥棒[J].人民论坛,2019(6).
[2]石国亮.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
[3]赵立莹,刘晓君.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目标体系、实施路径、问责改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8).
[4]赵彦斌.关于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讨[J].科教文汇,2020(3):135-136.
作者简介:张松年,山东省临沂市,山东省平邑第一中学。
关键词:高中政治;立德树人;实践思考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想政治课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学科,更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学科,作为政治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更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也要深化促进学科素养目标的实现。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材来展开教学,可以在现有的课程资源基础上,通过开发其他课程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材料中,如学科资源、时政资源等,给传统课堂注入新活力。其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课堂氛围也非常重要,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分析能力,还能保障整体的教学效率。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认知与行为不一致
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教导学生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政治意识,但目前来看,政治教学课堂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传统的知识道理讲授和智力教育先行的模式使得受教育者只是固化地背诵和记忆,对于知识内容缺乏生活体验也没有足够的认知共鸣,导致部分高中生对于政治层面的认识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从未真正参与过政治生活。知识只生效于高中的试卷和题目,却难以在现实行为中表现出来。
(二)教育方式固化、教学内容单一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教育下的学生相比以前能从不同的情境下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使得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思考方式都更个性化,也对外部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然而更多教学环境中,更多的还是尊崇以往传统的智力教育,缺少对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了解和把握,僵化地用单向教育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导,照本宣科地解读知识点,缺乏与现实生活内容和情感的融合,难以传授出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往往对于思想政治的学习停留在“这是什么”“具体是什么样”的层面上,而没有上升到“这是为什么”的层面,难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新内容与学生学习融合在一起,也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和较强的学习欲望,降低教学质量。
(三)大教育和小教育环境重视成绩而轻视德育
现阶段高考作为高中教育的核心目标,学生成绩与分数成为衡量教育成果、好坏的首要标准,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使得学校和家长都以成绩、智力教育唯上,甚至剥夺一些政治教育课程的时间和机会去补习语数外等主要科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被过分轻视。然而,主科目的成绩好坏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全面发展的程度,分数的高低也不能作为衡量学生素质能力的标准,甚至在学校和社会上出现高成绩低素质的也大有人在。学校作为教育品格理念的主要场所需要转变这种倾向,将育人育德放在教学的首要目标,在家庭教育中也需要重视德育的重要性,在生活的小事和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言行、思想观念,并加以指导,用正确的行事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产生综合的、正确的内在影响。
三、 高中思政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可行路径
(一)强化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和目标
对于高中教育来说,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在生活和实践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感知所学的内涵,同时还学会用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去培养自身分析社会现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学目标不局限于知识的讲解,而是要以更高要求去切实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内化认知,走向实践。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生活与哲学”这一章节的内容中,涉及“价值与价值观”内容的教学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播放一些相关的具有哲理性的视频片段,比如用“公平与正义”课程中最著名的例子:一列火车从远处高速行驶过来,行使前方有一个躲避不及的行人,减速也难以避让,而这条道路的右边有一条岔路可以躲避,但是这条路上有5个正在施工的工人,如果选择这条路也将难以避免地冲撞上去,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是这个火车司机,在短暂的时间里,你将会如何选择这列火车的走向?教师可以在这段视频播放后,请同学们观看后自由结组讨论:当你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你第一反应会是什么?而经过理性思考,你会怎样处理?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谈谈组内同学的讨论结果。最后汇总学生的想法并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么多种可能中,你觉得哪种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明白人的选择和观念都是基于自身潜移默化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一些选择也会是当今社会的主流选择,学生应该理解行动背后的价值引导,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用实际案例和生活的例子来加强理论知识与生活的练习,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把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具体实例。
(二)充分组织教学资源展开思政课的实际活动
除了思想政治课上可以使用的教材之外,学校和生活中还有需要可以被利用的学习资源和资料,比如在校园里的警示贴告、文明标语、环境榜样等,以及学校的校训和班级的口号等,都潜移默化地对于学生起着人生警示、人生信仰导向和行为规范约束等作用,这些都可以被教师用于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另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一些民俗博物馆、社会主义特色活动等现实资源帮助学生切实地理解知识内容。比如在人教版政治课程必修3中“走进文化生活”这一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对文化概念和含义的解释的基础上,用一些传统文化节日的活动视频来展示丰富的文化内容,让他们感受本地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比如云南地区则是了解白族“三朵金花”的故事,湖南湘西地区则是了解苗族“三月三”、土家族摆手舞等节日和风俗习惯,还可以带他们去当地的民俗博物馆,切身体会一些文化的内涵,引起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切实理解文化的层次是丰富和饱满的,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诗词,身边的习惯、风俗、节日、价值观等都可以被囊括在文化两字当中。这些鲜活的例子和德育资源,都是符合思想政治课特点的实践活动。另外在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带领学生回顾红色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程,帮助学生理解并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用这些真实的例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養。 (三)利用時事新闻进行价值观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经典的理论学习之外,还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关注时事新闻和政治,从而理解生活,实现情感升华。比如在“文化发展”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中国自信”的价值观,教师可以以故宫文化为例,让中华文化“活”起来,让抽象的知识“活”起来。还可以通过杜嘉班纳辱华事件与中央电视台关于筷子的公益广告的视频对比引出了小小的筷子却传承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的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学生的指导和课堂设计,使得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落实。
(四)利用实践游学加深理论和精神理解
思政课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最重要的是树立价值观自信,真正让学生实现知信行合一,并相信真理的力量,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要真正实现精神内化不仅是从教学知识出发,更可以带领学生去参与实践和生活体验加深理解。比如在革命文化传承和中国革命道路的学习过程中,假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延安研学,教师在回来后,可以带领学生回望研学所走过的足迹,分享研学收获;再通过提出叩击灵活的问题:“现在让你去建设延安你愿意吗?”接着老师展示了延安时期无数年轻人怀揣着理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历史场景,追问学生: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他们奔赴延安?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在分享这些具有代入感的思考体验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构想一下20年后各自心中的“宝塔山”,并让他们去表达为实现心中理想的社会,你打算在哪方面去努力、奋斗。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和学习反思、交流沟通,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延安精神,并增进了政治认同,继承和弘扬了革命精神。
四、 结语
由于目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教育主体认知与教学行为、教育方式脱节,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究其根本是源于德育意识和理念未能得到很好地传播,学校和教师过度追求教育对于学生成绩分数的提升作用,使得智育远高于德育。然而,高中是立德树人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时期,高中政治课堂是教育青年人形成德育意识和树人育德的重要场景,教师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逐渐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为核心任务,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更好的良好基本道德品质,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认知,自我约束自身的道德行为,使得学生能将伦理层面和抽象层面的道德观、价值观内化为自身意识层面的认知,使他们在认知上、情感上、理念上都能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任友群,郅庭瑾.立德树人要扭转教育评价指挥棒[J].人民论坛,2019(6).
[2]石国亮.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
[3]赵立莹,刘晓君.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目标体系、实施路径、问责改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8).
[4]赵彦斌.关于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讨[J].科教文汇,2020(3):135-136.
作者简介:张松年,山东省临沂市,山东省平邑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