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育人是一项非常伟大而又神圣的工程。做一名好教师不能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去实践和探索。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做自己的导师,使心灵更高贵,使灵魂更圣洁,并成为学生的榜样。亲近学生的青葱岁月、书生意气,我们的眸子会更加明亮,我们的思想会更加开阔。
各学科中最复杂、最具可塑性的一门学科可以说就是语文了。因为语文首先是工具性学科,要完成语文教学自身的任务,即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智力发展;然而,语文又是人文学科,即是一门塑造人格美的艺术。语文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教育者,如何把这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文化知识又有人文气质的有用人才呢?笔者认为师爱无痕,作为教师,先要给自己定好位,明确自己的角色,率先垂范,在学生面前树立真实“自我”的形象,在不断完善自我中,做自己的导师,成为学生们的榜样,做学生的领路人,让学生们都能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做到最好。
一、教师要有“灵气”,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笔者一直认为,每位学生都有闪光点,只是未被发现而已。就如一块朴玉,在未雕琢之前平凡无奇,甚至外表丑陋,让人忽视了它的内在美,但经过雕琢后却是耀眼夺目,价值连城。
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经历过中考的失败,他们来就读职业学校是因为上不了普高,这些学生的潜意识里往往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变得脆弱而又敏感,常持有各种各样的心态,而且是变化无常的。时而快乐、时而悲观,时而自信、时而自卑,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知足、时而贪婪,时而坚持、时而舍弃。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职三年的学习生活抱着怀疑、抵制的态度,积极点的学生会为以后找工作努力学习,消极点的学生纯粹放弃学习,自暴自弃,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来学校混日子。面对一群这么复杂的学生,如果教师总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停地批评、告诫学生,过分强调读书有用的大道理,忽略学生自身处于青春叛逆期极端自尊敏感而又脆弱的思想状态的做法,其后果的危害性是很大的。
我們不难发现聪明有“灵气”的教师常常能博得许多学生的拥戴,在众多学生中绽放着灿烂的笑容。这是因为这些教师能用赏识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当学生受到周遭朋友、亲人、老师的冷落和批评的时候,在他们自己都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聪明的教师不抛弃、不放弃他们,反而在精神上鼓励学生,以知心人的身份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沟通心灵。课堂上多说一些赞扬的话,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等等,使他们对未来重拾信心。在亲近学生的青葱岁月、书生意气的同时,我们的眸子才不会秽浊,我们的思想才不会蒙尘,绽放“灵气”的光环。
因为同科组的关系,前不久笔者在办公室听了一位刚大学毕业的青年女教师的心声。应该说,她还是一位很不错的青年教师:名牌大学毕业,有很好的语文教师基本素质;有满腔的干劲和热诚投入工作;每堂课都非常认真备课,吃透课本的各个知识点;课堂上也有很好的教态,标准的普通话,教学中也不乏必要的师生间的交流。若按常规评判起来,或许应该为这位教者说一点赞许或者肯定的话。但是,最终学生对这位教师的课堂却给予了否定的态度。因此,这位教师非常苦闷:为什么一般所谓的教学技巧在此几乎全无用武之地?
笔者给出的分析是:学生是人,不是机器。教师上课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育人是一项非常伟大而又神圣的工程,它不像我们对着电脑,只要花点时间敲打键盘就可以输入内容,并且永久保存起来。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改变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社会有用人才,这是非常艰巨而又复杂的。而正因为它的复杂性,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决定了语文是最具挑战性的一门学科。
学生不爱听课,教师不能一味责骂学生,要多自我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听不进去?学生为什么会打瞌睡?学生为什么会静不下来心来?也许教师多从一个正常的“人”的需求方面考虑一下,说不定就会多几分宽容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吸引学生,使学生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自己是“手段”。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展示自己最显功底的毛笔书法,再配上一幅插图,使诗歌的优美意境跃然纸上,学生如临其境;有的教师有一手秀丽流畅的板书,使学生仰慕不已;有的教师专业知识渊博,性格开朗,幽默风趣,妙趣横生,嬉笑斥骂皆成妙语,让学生叹为观止。
二、语文教师要有义气,即要有责任心
师德即是教师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是教师最伟大的人格力量体现。“师爱为魂”如果说这一切都是源于爱的话,那么更确切地说是基于一份深深的责任。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心的教师才会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爱和美的播种者、知识和文化的传承者而不是单纯的教书先生、教书匠。正如歌德所说的那样:“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责任感缺乏与否体现在对待许多教学问题处理的出发点、立足点不同,所起到的教书育人的效果也有本质的差别。教师的“义气”具体体现在教师的爱岗敬业和事业心上,钟爱本职工作事业的教师才能每天以饱满的激情和浓烈的兴趣投入到教育事业上;才能做到对教学教法永无止境的探索,从爱的角度对待各类学生的教育和熏陶,并且为此乐此不疲 。相反,如果一个人民教师终日处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没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思想境界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就根本无法胜任教育和培养好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
我们都知道“坏”学生是家庭的溺爱或漠视造成的,也与社会不良环境有关,教师的工作就是一种“以人为善,以人为本”的工作,是心灵塑造、价值观与人生观塑造的人性工作。故此,教师的责任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语文教师要有“文气”,即具备文化素养
“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知识渊博、业有专攻,学生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因为你要给学生一滴水,你就要贮藏好至少一缸水,甚至一池水才行。 笔者是在中职类学校任校,因为在校的学生没有高考的升学压力,重在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所以对于文化课学习,多数学生是抱着择师而学的心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学生中赢得“市场”,就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应善喻善问,善于传授知识,深入浅出,语言简练而析理透彻,教师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在举手投足间带有“语文气”。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这种气质是来自于高雅文学艺术的浸润。与知识渊博、内涵丰富的语文老师谈话,常给人一种如沐春风、心神俱泰的美感。试想,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听语文课也能感受这种美,那么他们自然就会从内心中被你的才智和才气所折服,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说到底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若能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厚积薄发,自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语文教师本身要具有良好的“人情味”,即人文关怀
身教胜于言教,行为教育无处不在。教师不需要有太多的光环,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教师人格和教育力量的展现。想要在学生面前树立崇高的形象,使你的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教师个人对待本职工作的态度、专业知识、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品德修养等各方面亮相是必然的。教师的举手投足间要具有美感,体现人格魅力。
部分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或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缺乏人文素养教育,主要体现在:①对新事物缺乏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②对成就感、自尊心的缺乏体验。③对亲情、人性的冷漠;等等。我们拿什么来“拯救”学生?教师是主导,教材是工具。中职学校新编语文教材从关怀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内容上添加了显著的特点是注重人文性教育要素,将语文知识渗透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种类型的人文主题之中,由浅入深,围绕着人文主题进行编写,把语文教学作为工具性学科和人文性学科很好地统一结合起来。
要认识到语文对人的人文素养的发展起着独特、重要、积极的作用。语文教师是责无旁貸的。但是如何在课堂实施人文性教育呢?我们意识到,教师本身就是“活”的文本,要让教材变活,吸引人。身教胜于言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高贵的心灵,圣洁的灵魂,一言一行都要具有“人情味”。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亲切的语言、眼神、动作等教学行为,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和毫无掩饰的表现面对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课后,还要多与学生接触,关怀学生的生活和情感需要,和学生融洽相处,平易近人。
巴金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写作技巧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教师的教学工作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一样。其最高境界是教师用永不枯竭的激情,用心灵指引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师。使教师的心和学生的心在课堂言语交流中遇合,产生共振共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责任编辑何丽华
各学科中最复杂、最具可塑性的一门学科可以说就是语文了。因为语文首先是工具性学科,要完成语文教学自身的任务,即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智力发展;然而,语文又是人文学科,即是一门塑造人格美的艺术。语文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教育者,如何把这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文化知识又有人文气质的有用人才呢?笔者认为师爱无痕,作为教师,先要给自己定好位,明确自己的角色,率先垂范,在学生面前树立真实“自我”的形象,在不断完善自我中,做自己的导师,成为学生们的榜样,做学生的领路人,让学生们都能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做到最好。
一、教师要有“灵气”,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笔者一直认为,每位学生都有闪光点,只是未被发现而已。就如一块朴玉,在未雕琢之前平凡无奇,甚至外表丑陋,让人忽视了它的内在美,但经过雕琢后却是耀眼夺目,价值连城。
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经历过中考的失败,他们来就读职业学校是因为上不了普高,这些学生的潜意识里往往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变得脆弱而又敏感,常持有各种各样的心态,而且是变化无常的。时而快乐、时而悲观,时而自信、时而自卑,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知足、时而贪婪,时而坚持、时而舍弃。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职三年的学习生活抱着怀疑、抵制的态度,积极点的学生会为以后找工作努力学习,消极点的学生纯粹放弃学习,自暴自弃,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来学校混日子。面对一群这么复杂的学生,如果教师总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停地批评、告诫学生,过分强调读书有用的大道理,忽略学生自身处于青春叛逆期极端自尊敏感而又脆弱的思想状态的做法,其后果的危害性是很大的。
我們不难发现聪明有“灵气”的教师常常能博得许多学生的拥戴,在众多学生中绽放着灿烂的笑容。这是因为这些教师能用赏识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当学生受到周遭朋友、亲人、老师的冷落和批评的时候,在他们自己都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聪明的教师不抛弃、不放弃他们,反而在精神上鼓励学生,以知心人的身份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沟通心灵。课堂上多说一些赞扬的话,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等等,使他们对未来重拾信心。在亲近学生的青葱岁月、书生意气的同时,我们的眸子才不会秽浊,我们的思想才不会蒙尘,绽放“灵气”的光环。
因为同科组的关系,前不久笔者在办公室听了一位刚大学毕业的青年女教师的心声。应该说,她还是一位很不错的青年教师:名牌大学毕业,有很好的语文教师基本素质;有满腔的干劲和热诚投入工作;每堂课都非常认真备课,吃透课本的各个知识点;课堂上也有很好的教态,标准的普通话,教学中也不乏必要的师生间的交流。若按常规评判起来,或许应该为这位教者说一点赞许或者肯定的话。但是,最终学生对这位教师的课堂却给予了否定的态度。因此,这位教师非常苦闷:为什么一般所谓的教学技巧在此几乎全无用武之地?
笔者给出的分析是:学生是人,不是机器。教师上课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育人是一项非常伟大而又神圣的工程,它不像我们对着电脑,只要花点时间敲打键盘就可以输入内容,并且永久保存起来。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改变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社会有用人才,这是非常艰巨而又复杂的。而正因为它的复杂性,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决定了语文是最具挑战性的一门学科。
学生不爱听课,教师不能一味责骂学生,要多自我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听不进去?学生为什么会打瞌睡?学生为什么会静不下来心来?也许教师多从一个正常的“人”的需求方面考虑一下,说不定就会多几分宽容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吸引学生,使学生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自己是“手段”。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展示自己最显功底的毛笔书法,再配上一幅插图,使诗歌的优美意境跃然纸上,学生如临其境;有的教师有一手秀丽流畅的板书,使学生仰慕不已;有的教师专业知识渊博,性格开朗,幽默风趣,妙趣横生,嬉笑斥骂皆成妙语,让学生叹为观止。
二、语文教师要有义气,即要有责任心
师德即是教师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是教师最伟大的人格力量体现。“师爱为魂”如果说这一切都是源于爱的话,那么更确切地说是基于一份深深的责任。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心的教师才会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爱和美的播种者、知识和文化的传承者而不是单纯的教书先生、教书匠。正如歌德所说的那样:“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责任感缺乏与否体现在对待许多教学问题处理的出发点、立足点不同,所起到的教书育人的效果也有本质的差别。教师的“义气”具体体现在教师的爱岗敬业和事业心上,钟爱本职工作事业的教师才能每天以饱满的激情和浓烈的兴趣投入到教育事业上;才能做到对教学教法永无止境的探索,从爱的角度对待各类学生的教育和熏陶,并且为此乐此不疲 。相反,如果一个人民教师终日处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没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思想境界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就根本无法胜任教育和培养好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
我们都知道“坏”学生是家庭的溺爱或漠视造成的,也与社会不良环境有关,教师的工作就是一种“以人为善,以人为本”的工作,是心灵塑造、价值观与人生观塑造的人性工作。故此,教师的责任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语文教师要有“文气”,即具备文化素养
“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知识渊博、业有专攻,学生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因为你要给学生一滴水,你就要贮藏好至少一缸水,甚至一池水才行。 笔者是在中职类学校任校,因为在校的学生没有高考的升学压力,重在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所以对于文化课学习,多数学生是抱着择师而学的心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学生中赢得“市场”,就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应善喻善问,善于传授知识,深入浅出,语言简练而析理透彻,教师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在举手投足间带有“语文气”。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这种气质是来自于高雅文学艺术的浸润。与知识渊博、内涵丰富的语文老师谈话,常给人一种如沐春风、心神俱泰的美感。试想,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听语文课也能感受这种美,那么他们自然就会从内心中被你的才智和才气所折服,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说到底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若能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厚积薄发,自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语文教师本身要具有良好的“人情味”,即人文关怀
身教胜于言教,行为教育无处不在。教师不需要有太多的光环,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教师人格和教育力量的展现。想要在学生面前树立崇高的形象,使你的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教师个人对待本职工作的态度、专业知识、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品德修养等各方面亮相是必然的。教师的举手投足间要具有美感,体现人格魅力。
部分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或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缺乏人文素养教育,主要体现在:①对新事物缺乏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②对成就感、自尊心的缺乏体验。③对亲情、人性的冷漠;等等。我们拿什么来“拯救”学生?教师是主导,教材是工具。中职学校新编语文教材从关怀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内容上添加了显著的特点是注重人文性教育要素,将语文知识渗透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种类型的人文主题之中,由浅入深,围绕着人文主题进行编写,把语文教学作为工具性学科和人文性学科很好地统一结合起来。
要认识到语文对人的人文素养的发展起着独特、重要、积极的作用。语文教师是责无旁貸的。但是如何在课堂实施人文性教育呢?我们意识到,教师本身就是“活”的文本,要让教材变活,吸引人。身教胜于言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高贵的心灵,圣洁的灵魂,一言一行都要具有“人情味”。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亲切的语言、眼神、动作等教学行为,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和毫无掩饰的表现面对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课后,还要多与学生接触,关怀学生的生活和情感需要,和学生融洽相处,平易近人。
巴金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写作技巧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教师的教学工作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一样。其最高境界是教师用永不枯竭的激情,用心灵指引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师。使教师的心和学生的心在课堂言语交流中遇合,产生共振共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