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程香格里拉,我的心中砌满了失望,剖析内心的感受,香格里拉实在担不起天堂这个名字,对它的想象与神往也仅能存于虚构。而如梦幻般,经不起一丝脚步的考验,就要在苏醒前将心灵拒于千里。但香格里拉同样也不可替代,它独有的价值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符号,镶嵌于人们对生活的向往,让生活的平地能够拥有仰望的高度。这是我前往香格里拉的原由与初衷,我希冀得到某种慰藉与永恒的牢固,而这种慰藉与永恒又会在我的行走中得到加深与印证,以重塑心灵的自由与辽远。所以,我在香格里拉七天的行走绝非感受景色的激荡与心灵的猎艳,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启迪或深刻。就如人们对香格里拉的想象一样,在破碎中虚构出自我的完整。我也希冀在我倦怠与虚无的生活中重建一种秩序,那种秩序并非为了复制天堂的梦幻,而是为了让我重见天堂。
死并非是生的灭亡,而是对生的再造。
十八世纪中叶,西方天主教士心中沸腾的信仰之火开始从缅甸燃向迪庆。他们翻山越岭来到迪庆,带着播种天主教的信念,在强大的藏传佛教势力中苦苦扎根,茨中教堂便是这信仰的化身与产物。这是一座哥特式的建筑,同时又混入了藏汉等民族建筑的艺术特色,在高大的三层钟楼的屋顶上,有中国传统式的飞檐,钟楼的最高处则竖立着十字架。伫立其中,无论是远观还是近触,都会让人心感受到震颤之美。
来时正赶上周末,是教堂举办活动的日子。虽带着满腔的憧憬,却还是晚了一步。到教堂时,参加完活动的教民正汹涌地往外涌,挤进人潮,只见神父正在锁紧大门。那神圣与憧憬已久的惊艳之感,则如一支箭瞬间刺透我内心的平静,让我的血液顿时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召唤,沸腾和翻滚起来。那些日夜的念想与向往,那些儿时在电视上所见的瑰丽与颤动,终于渐渐在我眼前明亮与清晰。时间轮转,在如今的七月,从常德到德钦,我用一千多公里的朝圣,将所有远行的激动与情愫全都在眼前浓缩成巨大的沉默与无言。
教堂旁是一片由法国教士亲手栽种的珍稀葡萄,名为玫瑰蜜,在法国本土已经绝迹,然而却在这云南偏僻的深山中依然生长良好。穿过茂密的葡萄藤,只见两座石墓在树的阴翳下静栖。
七月的葡萄藤上挂满青涩的芬芳,在等待时间缀染色彩与甜蜜。玫瑰蜜要比常见的葡萄小得多,仅指甲盖大小,颗粒小而饱满,口味甜中带酸。在脑海中憧憬着它成熟的样子,不觉间馋涎就漫出了嘴角。这生的浓烈与茂密却瞬间与那两块静栖的石墓构成了强烈的动静对比,无人会在乎这两块石墓的故事与由来,仅此是默念墓碑上的文字,匆匆一瞥而过罢了,丝毫激不起心灵的波澜。是的,人们对遥远与陌生的事物总是抱着漠然与散漫,就像青年人对于死亡的不屑一样,足以肆意挥霍自我的青春。
然而,伫立在墓前,我却凝住了。是带着如此巨大而强烈的沉默、无措、还是震颤?僵硬还是木然?我无法用言语搪塞与雕饰那种涌动在内心深处的感受,我似乎来到了1920年,正参加一位叫伍许冬神父的葬礼。他来自法兰西,我不知道他的生辰,他具体的故乡,只是带着模糊的法兰西色彩与具体的卒年,以一股悲怆的哀悼,默然凝视。这场葬礼没有悼词,没有泪水的哀吟,更没有关于疼痛的解剖,所有的悼念就好像凝止成了一块石头,将我的神色与肉体变得僵硬。我知道我变成了一棵树,或者说一块石碑,冷眼观看这一百年的轮回。一百年,心灵可获得净化,信仰可得到考验。眼前,忽然有一片轻盈的羽毛从茨中教堂飞往天国,将为信仰远行的一生道成墓碑上那简单的几行文字。
伍许冬,卒于1920年,法兰西国人。我反复默念的那几行文字,在这个价值观看似割裂与多元,却越来越走向僵硬与枯涩的时代,我的悼念无关于价值观与信仰的评判,而是暴露于此的,我个人心灵赤裸而巨大的悲与喜。
在墓前,我已无法转述那个时代岁月的峥嵘与困苦。难以想象,在那个原始而莽荒的年代,是多么强大的信念才能让心灵在巨大的险阻与未知中穿行。一百年的轮回,在我的生命中穿梭,在我的眼前并行,于我的陌生与遥远,却能让我的心灵再获一种意义的解脱与从容。如大浪,淘尽尘垢,尽显生命的坚不可摧。我不敢言信仰的强大,但眼前的列证,无疑让我无言辩驳。
仿佛是启迪或恒古不变的哲理,生命的促然与脆弱,需要依附与赋能在永恒中才能得以存续。所以,与其说对永恒的憧憬是一种力量,不如言永恒是一条绳索,它能让我们摸索到生命的根源,以获取源源不断的能量。而眼前的永恒,如此耀眼,却又在人心中如此缺失。它能让平凡和柔弱的心灵获得无穷的力量与斗志,也能在死亡之上架起一道新生。它是伟大的,它沉默不言,无声无息,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翻江倒海,书写奇迹。
无人知晓在时间凶猛的洗刷下意义最终的残留,如我现在的感怀与悼念,不过是等到时间轮回于我时,在永恒中企及到一份生的慰藉。生命的死亡只是个体的泯灭,而我如今伫立在时间的长河中,在历史的明镜前,面对着生的终极提问,所感到的却是一种惶然无措,泪流满脸。
我不甘教堂大门的紧闭,千里远行,却无缘相见,实在让我懊恼。教堂内的神秘与瑰丽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挑逗,又如神谕在我心中不停地召唤。我微叹了一口气,然后转身向村子里走去。来时天气非常爽朗,烈日打在藏寨与街道,镀金般让一切变得耀眼灿亮。果子与鲜花缀满街道,远方绵延的群山,奔腾的河流与雪花般撒满大地的藏寨,一同构成了视觉的三角。这时,一种难言的从容与静谧开始从我的心中向远处蔓延,宛如羽毛般在心中温柔的轻抚。然而,就在这难言的静谧与美妙中,却暗藏与涌动着一种矛盾和悖论,在神父的言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惋惜与难言。
不甘于无缘,我决定再回到教堂碰碰運气。当我走近那紧闭的大门时,我讶异的发现锁竟然是开的。随即,我侧身环顾四周,确定无人后,我便贼一般的悄悄打开锁,推开门溜了进去。瞬间,眼前一片神圣与惊艳扑面,我踏着庄重的步子开始慢慢往里走,随后拿出手机,捕捉着四周的惊艳之美。教堂内如我曾经所见别无二异,只是心中增添了一份因朝圣而泛起的汹涌。顺着阶梯爬至楼顶,随目光远眺,远方的群山与村寨伸手可至,心似飞鸟。在茨中,也只有飞翔才能让心灵得到净化。这时,我忽然看到神父迈着步子正往教堂走来,我慌张地奔下楼,只见有几个人也随在我身后,悄悄打开锁进了教堂。 见我们擅自闯进来,神父并无责备与愠色,只是随我们出去,和蔼地和我们聊起了天。无需人介绍,一眼我便笃定他是神父,穿着黑色的衬衫,身材虽矮小,举止中却散发出布道时的激情与慷慨,两颗不和谐的门牙时常随着和善的笑容突出。一个年近五十岁的男人,歲月却不敢轻易在他的脸上雕琢。
聊天起始于一位中年妇女对他的感叹,她抱怨到茨中如今因为过度的开发与商业化失去了原始的魅力与气息,已大不如几年前她来到茨中的样子。几年前,那时公路未通,朝圣茨中还非常的艰难,村里也没有如今这么多客栈,反而是满目的田野与绿色,静谧得像酣睡于襁褓中的婴儿,纯朴自然,惹人喜爱。她最喜欢住在这里,漫步于田间小道,让生命感受重回原始的祥和与充盈。这些对远行的障碍,正是让朝圣的心灵提前得到了打磨与检验,使得人们的情感与茨中拥有了更深的粘合。而如今这一切,却在茨中教堂不断升高的出镜率中被碰撞得粉碎。
不断提高的曝光率提升了茨中的名气,但同样也像一个汹涌的漩涡,在吸附来利益的同时,也放大着人们的欲望,使得茨中如夜空中的流星般亮眼,同时也转瞬间暗淡。那些随着曝光率盲目洗刷而来的旅人们,当他们拖着沉重而疲惫的步伐而来,所见的却是满目的客栈与吆喝的商家,所见的只是一场关于教堂的猎艳与摆拍,不复生活的本真与洗礼,不能让心灵在远来的寻觅中获取一丝信念与静谧,而是让自己重回喧嚣与迷失。于是,他们只能匆匆转身离散,不愿再做过多的停留,回荡在原地的不过是一声声无奈的感叹。茨中教堂是无言的,它面对着这个名气即是吸金池的年代,它知道所谓的信念已经变得柔弱不堪,甚至还过于愚笨与沉闷。它除了永远的沉默,就别无他言。它知道,那个已沉睡了百年的伍许冬再也无法苏醒,去替它讲一段遥远而传奇的往事。
这是一种悖论,事物过度地攫取往往就预示着适得其反,就像如今密布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虽然在不断地加快着人们的便捷,却又让人们越想在不便与困苦的远行中抵达过去与原始。也许这是一种逃离,对这个过度喧嚣,过度转瞬,过度让人怀疑的时代的一种逃离;也许是因人世与世界越发无常,就越需要寻找一种坚固的信念来对生活进行支撑。我在神父与那位妇女的聊天中,得到了一种近乎苦涩的沉默。
茨中有九十八户人家,教堂最多时能容六百多人同时进行礼拜。不过,我是无缘盛况了,只是带着些许匆匆与不甘,与神父告别罢了。
离开茨中,车往前奔驰,眼前的藏寨在荒废与新生中并行。岁月,拍起朵朵的骇浪滚流而前,或倏忽撕碎成一片片由童话写就的云朵,脑海的遐思,似乎穿入了我目光的针洞,瞬间将大地上所有神秘与空隙缜密的串联成一副精神的图腾。
是怎样的热恋,才需要用满眼泪目的仪式,给这片土地献祭我的血与肉?是怎样的震颤,才需要把我的灵与魂切割成种子,喂养给这片土地?人,生来便对神圣带有某种归属,就如我眼前的山脉与村庄,将我二十多年的生命,剪碎成一条条细密的根系,为了更加精准而吻合的解开历史的暗语。
是的,此刻我的身体里有滚烫的血在流动,想要奔涌成一条狂野的河,想要带上香格里拉永生的印记。或许,这里的河流都是远行者的血,它们从远方淌来,共同在香格里拉汇聚,为这片炽烈而忘情的土地而歌吟。
然而,在这片从来不缺赞颂与歌声的土地上,我们远来者的澎湃并非是为了增添一份聒噪,而是为了企及一份期盼已久,或近乎宿命的答案。这是香格里拉,它揉碎了我所有的情感与言语,只为在这片土地上,用它的传说写一部我心中的史诗。
“香格里拉仅有春冬两季”,车上藏族老人的话宛如一阵春风扑面,让人心醉。车往前开,眼前的草原开始将我的视野染的碧绿,而蔚蓝的天空将带着我的目光,往远方寻找更远。草原上,五色的野花在草地中乱缀,宛如宇宙绚烂的星辰坠落尘世。牦牛散落其间,咀嚼着被静止拉成永恒的岁月。而藏寨,将生活凝固成一座座轮回的堡垒,或许我的前世就出生或死去在其中的一座,而我此刻的无言,就是为了让前世的灵魂与自我的今生对视。
下了车,我伫立在草原上,远方的天空仿佛正有一万匹野马向我狂奔,我静默的展开双臂,似乎早已对天空万变的狂野与肆意习以为常。忽然,我感觉到我的两肋长出了羽翼,双臂一振,我就飞向了那一万匹野马中,驾驭着领头的一匹,把黄昏在草地上踏成了热烈四散的火花,直到大地燃成了一团无垠的篝火,为这不眠的夜空献上一曲不朽的赞歌。
香格里拉的魅力不在于其远方的远,而是我永远在香格里拉里回家。
责任编辑:张天煜
死并非是生的灭亡,而是对生的再造。
十八世纪中叶,西方天主教士心中沸腾的信仰之火开始从缅甸燃向迪庆。他们翻山越岭来到迪庆,带着播种天主教的信念,在强大的藏传佛教势力中苦苦扎根,茨中教堂便是这信仰的化身与产物。这是一座哥特式的建筑,同时又混入了藏汉等民族建筑的艺术特色,在高大的三层钟楼的屋顶上,有中国传统式的飞檐,钟楼的最高处则竖立着十字架。伫立其中,无论是远观还是近触,都会让人心感受到震颤之美。
来时正赶上周末,是教堂举办活动的日子。虽带着满腔的憧憬,却还是晚了一步。到教堂时,参加完活动的教民正汹涌地往外涌,挤进人潮,只见神父正在锁紧大门。那神圣与憧憬已久的惊艳之感,则如一支箭瞬间刺透我内心的平静,让我的血液顿时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召唤,沸腾和翻滚起来。那些日夜的念想与向往,那些儿时在电视上所见的瑰丽与颤动,终于渐渐在我眼前明亮与清晰。时间轮转,在如今的七月,从常德到德钦,我用一千多公里的朝圣,将所有远行的激动与情愫全都在眼前浓缩成巨大的沉默与无言。
教堂旁是一片由法国教士亲手栽种的珍稀葡萄,名为玫瑰蜜,在法国本土已经绝迹,然而却在这云南偏僻的深山中依然生长良好。穿过茂密的葡萄藤,只见两座石墓在树的阴翳下静栖。
七月的葡萄藤上挂满青涩的芬芳,在等待时间缀染色彩与甜蜜。玫瑰蜜要比常见的葡萄小得多,仅指甲盖大小,颗粒小而饱满,口味甜中带酸。在脑海中憧憬着它成熟的样子,不觉间馋涎就漫出了嘴角。这生的浓烈与茂密却瞬间与那两块静栖的石墓构成了强烈的动静对比,无人会在乎这两块石墓的故事与由来,仅此是默念墓碑上的文字,匆匆一瞥而过罢了,丝毫激不起心灵的波澜。是的,人们对遥远与陌生的事物总是抱着漠然与散漫,就像青年人对于死亡的不屑一样,足以肆意挥霍自我的青春。
然而,伫立在墓前,我却凝住了。是带着如此巨大而强烈的沉默、无措、还是震颤?僵硬还是木然?我无法用言语搪塞与雕饰那种涌动在内心深处的感受,我似乎来到了1920年,正参加一位叫伍许冬神父的葬礼。他来自法兰西,我不知道他的生辰,他具体的故乡,只是带着模糊的法兰西色彩与具体的卒年,以一股悲怆的哀悼,默然凝视。这场葬礼没有悼词,没有泪水的哀吟,更没有关于疼痛的解剖,所有的悼念就好像凝止成了一块石头,将我的神色与肉体变得僵硬。我知道我变成了一棵树,或者说一块石碑,冷眼观看这一百年的轮回。一百年,心灵可获得净化,信仰可得到考验。眼前,忽然有一片轻盈的羽毛从茨中教堂飞往天国,将为信仰远行的一生道成墓碑上那简单的几行文字。
伍许冬,卒于1920年,法兰西国人。我反复默念的那几行文字,在这个价值观看似割裂与多元,却越来越走向僵硬与枯涩的时代,我的悼念无关于价值观与信仰的评判,而是暴露于此的,我个人心灵赤裸而巨大的悲与喜。
在墓前,我已无法转述那个时代岁月的峥嵘与困苦。难以想象,在那个原始而莽荒的年代,是多么强大的信念才能让心灵在巨大的险阻与未知中穿行。一百年的轮回,在我的生命中穿梭,在我的眼前并行,于我的陌生与遥远,却能让我的心灵再获一种意义的解脱与从容。如大浪,淘尽尘垢,尽显生命的坚不可摧。我不敢言信仰的强大,但眼前的列证,无疑让我无言辩驳。
仿佛是启迪或恒古不变的哲理,生命的促然与脆弱,需要依附与赋能在永恒中才能得以存续。所以,与其说对永恒的憧憬是一种力量,不如言永恒是一条绳索,它能让我们摸索到生命的根源,以获取源源不断的能量。而眼前的永恒,如此耀眼,却又在人心中如此缺失。它能让平凡和柔弱的心灵获得无穷的力量与斗志,也能在死亡之上架起一道新生。它是伟大的,它沉默不言,无声无息,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翻江倒海,书写奇迹。
无人知晓在时间凶猛的洗刷下意义最终的残留,如我现在的感怀与悼念,不过是等到时间轮回于我时,在永恒中企及到一份生的慰藉。生命的死亡只是个体的泯灭,而我如今伫立在时间的长河中,在历史的明镜前,面对着生的终极提问,所感到的却是一种惶然无措,泪流满脸。
我不甘教堂大门的紧闭,千里远行,却无缘相见,实在让我懊恼。教堂内的神秘与瑰丽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挑逗,又如神谕在我心中不停地召唤。我微叹了一口气,然后转身向村子里走去。来时天气非常爽朗,烈日打在藏寨与街道,镀金般让一切变得耀眼灿亮。果子与鲜花缀满街道,远方绵延的群山,奔腾的河流与雪花般撒满大地的藏寨,一同构成了视觉的三角。这时,一种难言的从容与静谧开始从我的心中向远处蔓延,宛如羽毛般在心中温柔的轻抚。然而,就在这难言的静谧与美妙中,却暗藏与涌动着一种矛盾和悖论,在神父的言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惋惜与难言。
不甘于无缘,我决定再回到教堂碰碰運气。当我走近那紧闭的大门时,我讶异的发现锁竟然是开的。随即,我侧身环顾四周,确定无人后,我便贼一般的悄悄打开锁,推开门溜了进去。瞬间,眼前一片神圣与惊艳扑面,我踏着庄重的步子开始慢慢往里走,随后拿出手机,捕捉着四周的惊艳之美。教堂内如我曾经所见别无二异,只是心中增添了一份因朝圣而泛起的汹涌。顺着阶梯爬至楼顶,随目光远眺,远方的群山与村寨伸手可至,心似飞鸟。在茨中,也只有飞翔才能让心灵得到净化。这时,我忽然看到神父迈着步子正往教堂走来,我慌张地奔下楼,只见有几个人也随在我身后,悄悄打开锁进了教堂。 见我们擅自闯进来,神父并无责备与愠色,只是随我们出去,和蔼地和我们聊起了天。无需人介绍,一眼我便笃定他是神父,穿着黑色的衬衫,身材虽矮小,举止中却散发出布道时的激情与慷慨,两颗不和谐的门牙时常随着和善的笑容突出。一个年近五十岁的男人,歲月却不敢轻易在他的脸上雕琢。
聊天起始于一位中年妇女对他的感叹,她抱怨到茨中如今因为过度的开发与商业化失去了原始的魅力与气息,已大不如几年前她来到茨中的样子。几年前,那时公路未通,朝圣茨中还非常的艰难,村里也没有如今这么多客栈,反而是满目的田野与绿色,静谧得像酣睡于襁褓中的婴儿,纯朴自然,惹人喜爱。她最喜欢住在这里,漫步于田间小道,让生命感受重回原始的祥和与充盈。这些对远行的障碍,正是让朝圣的心灵提前得到了打磨与检验,使得人们的情感与茨中拥有了更深的粘合。而如今这一切,却在茨中教堂不断升高的出镜率中被碰撞得粉碎。
不断提高的曝光率提升了茨中的名气,但同样也像一个汹涌的漩涡,在吸附来利益的同时,也放大着人们的欲望,使得茨中如夜空中的流星般亮眼,同时也转瞬间暗淡。那些随着曝光率盲目洗刷而来的旅人们,当他们拖着沉重而疲惫的步伐而来,所见的却是满目的客栈与吆喝的商家,所见的只是一场关于教堂的猎艳与摆拍,不复生活的本真与洗礼,不能让心灵在远来的寻觅中获取一丝信念与静谧,而是让自己重回喧嚣与迷失。于是,他们只能匆匆转身离散,不愿再做过多的停留,回荡在原地的不过是一声声无奈的感叹。茨中教堂是无言的,它面对着这个名气即是吸金池的年代,它知道所谓的信念已经变得柔弱不堪,甚至还过于愚笨与沉闷。它除了永远的沉默,就别无他言。它知道,那个已沉睡了百年的伍许冬再也无法苏醒,去替它讲一段遥远而传奇的往事。
这是一种悖论,事物过度地攫取往往就预示着适得其反,就像如今密布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虽然在不断地加快着人们的便捷,却又让人们越想在不便与困苦的远行中抵达过去与原始。也许这是一种逃离,对这个过度喧嚣,过度转瞬,过度让人怀疑的时代的一种逃离;也许是因人世与世界越发无常,就越需要寻找一种坚固的信念来对生活进行支撑。我在神父与那位妇女的聊天中,得到了一种近乎苦涩的沉默。
茨中有九十八户人家,教堂最多时能容六百多人同时进行礼拜。不过,我是无缘盛况了,只是带着些许匆匆与不甘,与神父告别罢了。
离开茨中,车往前奔驰,眼前的藏寨在荒废与新生中并行。岁月,拍起朵朵的骇浪滚流而前,或倏忽撕碎成一片片由童话写就的云朵,脑海的遐思,似乎穿入了我目光的针洞,瞬间将大地上所有神秘与空隙缜密的串联成一副精神的图腾。
是怎样的热恋,才需要用满眼泪目的仪式,给这片土地献祭我的血与肉?是怎样的震颤,才需要把我的灵与魂切割成种子,喂养给这片土地?人,生来便对神圣带有某种归属,就如我眼前的山脉与村庄,将我二十多年的生命,剪碎成一条条细密的根系,为了更加精准而吻合的解开历史的暗语。
是的,此刻我的身体里有滚烫的血在流动,想要奔涌成一条狂野的河,想要带上香格里拉永生的印记。或许,这里的河流都是远行者的血,它们从远方淌来,共同在香格里拉汇聚,为这片炽烈而忘情的土地而歌吟。
然而,在这片从来不缺赞颂与歌声的土地上,我们远来者的澎湃并非是为了增添一份聒噪,而是为了企及一份期盼已久,或近乎宿命的答案。这是香格里拉,它揉碎了我所有的情感与言语,只为在这片土地上,用它的传说写一部我心中的史诗。
“香格里拉仅有春冬两季”,车上藏族老人的话宛如一阵春风扑面,让人心醉。车往前开,眼前的草原开始将我的视野染的碧绿,而蔚蓝的天空将带着我的目光,往远方寻找更远。草原上,五色的野花在草地中乱缀,宛如宇宙绚烂的星辰坠落尘世。牦牛散落其间,咀嚼着被静止拉成永恒的岁月。而藏寨,将生活凝固成一座座轮回的堡垒,或许我的前世就出生或死去在其中的一座,而我此刻的无言,就是为了让前世的灵魂与自我的今生对视。
下了车,我伫立在草原上,远方的天空仿佛正有一万匹野马向我狂奔,我静默的展开双臂,似乎早已对天空万变的狂野与肆意习以为常。忽然,我感觉到我的两肋长出了羽翼,双臂一振,我就飞向了那一万匹野马中,驾驭着领头的一匹,把黄昏在草地上踏成了热烈四散的火花,直到大地燃成了一团无垠的篝火,为这不眠的夜空献上一曲不朽的赞歌。
香格里拉的魅力不在于其远方的远,而是我永远在香格里拉里回家。
责任编辑:张天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