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强势影业集团都走全产业链的道路.只有通过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和相互支撑,才能实现企业整体利润的提升
全产业链发展”,是任仲伦自上任之日起为上影集团勾画的主要发展方略。在他看来,上影近几年努力最多、最为成功的就是基本搭建完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六年做了三个字——产业链。”目前上影的业务涵盖了:多片种的制片板块,跨区域的发行、院线和影院的市场板块,以东方电影频道为主兼杂志和音像出版社的传媒板块,以上海电影技术厂和车墩拍摄基地为主的电影技术服务板块,以及酒店等衍生业务。4大板块相辅相成,是上影全产业链战略的基本要件。
制片:三足鼎立
上影的片种极为齐全,集团旗下除了上海电影制片厂,还有美影厂、译制片厂、科影厂等中国著名电影企业。此外,上影电通、上影英皇、上影环亚、上影昆仑等制片公司也是活跃的新生力量。从2003年开始,上影在制片方向上保持着“三足鼎立”的态势:其中既包括商业制作,也有主流影片和一些尝试艺术创新的作品。任仲伦表示将上影在未来发展中将延续这一制片方向。
商业电影是电影市场的主力。上影主管制片的副总裁汪天云表示,上影目前制片方面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这类影片,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企业在艺术和主流电影方面的探索。在商业领域,上影近几年通过合拍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绩,多部大片都创造了票房佳绩。2009年上影联合出品的票房大片包括:《建国大业》《风声》《机器侠》等片,主要出品的《花木兰》《锦衣卫》,以及袁和平执导的《苏乞儿》也即将在贺岁档上映。汪天云介绍说,目前上影正在筹备、制作中的大型商业项目还包括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刘伟强执导的《精武风云》,以及主导出品的《篮球突击》《钟馗》等。
在行业的发展阶段,合拍无疑是迅速提高内容水准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上影颇有建树。2003年,上影与香港泽东公司合拍了《2046》。一年多以后的《伯爵夫人》,则被视为国内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拍片,该片也是内地企业第一次参与全球分账。近几年上影在商业电影领域的斩获也多与合拍有关。2008年初,上影主导投资的首部合拍片《大灌篮》,票房过亿。这也是上影近来投资回报率最好的电影之一。此外,上影作为内地主要合拍方参与的《画皮》《色,戒》《木乃伊3》等片也均取得了过亿票房。
在近年来电影的投资、合拍中,上影选择了一条相对务实的道路。例如去年的年度华语大片《赤壁》,投资比例达到15%。同样,在《集结号》《建国大业》《风声》等影片中,上影也都持有显著股份。在这些影片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成绩时,任仲伦表示,在商业电影的投资中,上影最看重的还是投入产出比,“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是投资必须赢利。”
在制片方面,上影相当注重多元化。
汪天云表示,上影历来都很注重多片种、多类型平衡发展,“大片扎堆时,我们抓现实主义,拍了《天狗》;古装片集中时,我们拍了《千钧一发》和《风声》”。上影目前即将推出的新片《我的唐朝兄弟》,被称为中国版的黑泽明影片,而集团目前与著名影人罗燕合作的新片《梦想家》,则定位为“中国版的《教父》”。此外,虽然所需成本较高,但3D立体电影也被上影视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集团最近还与全球知名影视技术公司THOMSON共同出资在上海成立了合资公司,准备斥资2000万元,将旗下美影厂的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彻底激活,制作成3D版。
任仲伦说,上影集团在制片领域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国有企业,主流影片的拍摄“义不容辞”。汪天云表示近几年上影在主攻商业电影的同时,每年都要制作一到两部有影响的主流电影,比如今年推出的《高考1977》《可爱的中国》等片,都有不错反响。
近几年,上影也是参与艺术电影制作最多的内地电影企业。著名导演王家卫、贾樟柯最近的作品都有上影的参与,陈凯歌的新片《赵氏孤儿》也将与上影合作。2006和2007年,上影投资的《三峡好人》和《色,戒》,连续两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夺得金狮奖。汪天云表示,近来上影还在积极探索上海电影自身的独特风格,尝试拍摄新的“海派电影”。
市场板块:支撑性力量
虽然上影之前投资的影片大部分实现了盈利,不过任仲伦表示,除了少数项目获利颇丰外,大多都是微利,制片板块对整个集团的收益贡献有限。
2008年,上影整体利润为2.16亿元,其中来自制片的利润为1000万-2000万元。任仲伦认为制片业务的最大意义不在于赢利能力,其作为整个产业链的龙头,对相关衍生产业有带动作用,尤其是对产业链中下游的市场板块,带动意义重大。
在上影的业务架构中,以发行、院线和影院为代表的市场板块是目前整个产业链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任仲伦介绍说,2008年这一板块的利润在5000万-6000万元。其中联和院线去年票房达到了4.95亿元,利润2300万元。2003年到2008年,东方发行公司的票房从3000万元增至4.2亿元,公司去年的净利润约为500万元。此外,上影旗下的上海影城也是利润贡献大户。“上海影城及其代管的两家影院,2008年票房达到1亿元,利润1000万元;曾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的永华影城及其托管影院,去年利润也达到了1300万元。”
上影的发行实力一直比较突出,不过在联和院线总经理、曾在东方发行公司工作多年的徐小平看来,发行基本还是依赖于制片业务,“就像影院好主要是看地段一样,票房主要还是看片子质量”。同样,院线与影院业务跟制片也是互补关系。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除了稳定的现金流和利润贡献之外,上影既有的终端资源对其制片业务的支撑作用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当前商业片围绕档期、排片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背靠上海以及华东市场的上影,其“码头”地位更为突显,这也是其吸引合作方与项目的一个重要筹码。
上影目前在市场终端方面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进入较早。
2002年内地院线制改革,东方和永乐合并组建了联和院线,上影在终端方面的发力由此拉开序幕。“我们最早认识到了影院、院线对一个电影集团的重要性。”任仲伦表示早在2003年,上影就投资2亿元,并吸纳社会资金9964万元用于影院建设——当时正是集团最艰难的时期,但任仲伦等上影高层决定:宁可在制片等其他方面省一点,也要加大终端投入。在文广集团等上级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上影在终端建设方面迅速取得了成效:联和院线的规模从最初的57家影院、140多块银幕发展到了现在的126家、404多块银幕。从2003年起,联和院线连续5年雄踞全国票房冠军,票房从1.42亿增至近5亿元。2009年的票房目前已经突破6.8亿元。
不过,随着近年来影院投资市场的热度较高,联和院线的发展遭遇强劲竞争对手,万达、星美等新兴院线扩张速度惊人。去年,联和的票房排名首次从冠军降至第3。徐小平表示,2009年联和院线的票房肯定可以超过6亿元。
徐小平表示,未来上影在影院建设方面的重点是二线城市的经济型多厅影院,“大约4-6厅,600-700座位,平均每个座位的投入约8000-10000元。”这样算下来,同样是1500万的投资,在大城市只能建1家影院,但在二线城市可以建3家经济型影院,“票房加起来不落下风,而且还分散了经营风险。”目前,联和有10个这样的项目正在洽谈中,其中一半左右已经签约。“只要建立了有效的连锁管理、培训模式,就能迅速铺开。”除了二三线市场,上影最近刚和美国的娱乐地产集团EPR合资组建了影院投资公司,计划主攻大型商业影院,目前在宁波等地的项目已签约。
任仲伦表示,上影在影院建设方面的战略方向依然是6年前就确立了的“长江一线,华东一片”。“华东在战略上是根据地,成本虽然相对高一点但好控制。长江一线经济比较发达,票价也卖得高。”相比之下,任仲伦认为完全根据利润走的“天女散花”战略,长远看,在成本和精力上均不合算。在影院投资方式上,任仲伦明确表示目前上影更倾向于独资影院。同时,在绝对控股的原则下,上影也愿意参与合资影院项目,这一方面能提高影院建设的速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企业将来的上市做准备”。
全产业链平衡发展
除了制片和市场板块,拥有众多技术企业以及影视基地的上影,在电影制作领域也有不可小觑的实力。仅洗印一项,2008年上影技术厂洗印的拷贝就达到了2200万米,占全国总产量的40%。 技术服务板块每年能为上影贡献1000多万元的利润。影视基地方面,2008年,车墩基地的年收入达到了4300万元。任仲伦表示目前上影在这方面还在策划升级行动。正在建设中的集团新办公楼上海电影大厦及上海电影博物馆、将扩建至600亩的车墩影视基地以及即将建成的佘山影视制作园区,被他称为未来上影的“三大物理形态”。
单就利润而言,上影既有业务中贡献最大的板块之一是以东方电影频道为首的传媒板块。东方电影频道成立当年,频道就实现了1.2亿元的营业额。2008年,来自这部分的收入达到了2.3亿元,创造的7000多万元利润在整个集团的总利润中占比约1/3。
这一业务板块为上影提供了充足的现金流。任仲伦说,“现金流就像是企业的血液”。现金流充沛也成了上影的一大优势。“东方电影频道的广告收入每天都在流动,上影的院线、发行公司、影院,包括酒店每天的收入都是现金,这就为集团提供了大量的现金流”。加之上影的固定资产较多,信贷一直较好,为集团做大事提供了基础保证。任仲伦表示集团新建的办公大楼有11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耗资高达10-12亿元,但整个项目的融资、贷款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
全产业链的均衡发展与良好的整体运营情况为上影的上市计划增加了不少砝码。
华谊顺利上市后,作为目前综合实力最强的两家国有影视企业之一,上影的上市进程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任仲伦表示上影的上市其实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
至于上市的具体方案,上影目前的选择有两种:一是经营型业务整体上市,另一个是将局部业务分拆上市。
根据之前一些媒体的报道,上影似乎更倾向于后者。之前有消息称上影计划拿出约1/4的资产上市,主要是规模和增速最为稳定的市场板块。不过在接受《综艺》采访时,任仲伦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表示,上影上市的方案目前已经基本确定,是包括制片、市场、服务等板块的整体上市方案,“相关主业将全部上市”。至于东方电影频道,则要看国家的相关政策,目前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将频道的广告经营权剥离出来。而上影目前拥有的一些其他产业,比如酒店等虽然盈利状况不错,但由于其并非影视相关业务,因此不会装入上市的整体盘子中。
任仲伦表示,整体上市方案与集团一直所坚持的全产业链战略是一脉相承的。在他看来,整体上市一方面能保证资产规模,另一方面也能保持企业未来经营利润的稳定。
任仲伦认为,完整产业链上市和局部单一业务的上市,从长远看,前景和稳定性均差异很大,因为影视行业的先天特点决定了其各块业务在经营上存在较大差异。从纯资本的角度而言,市场板块是最适合上市的业务,而制片业务则不够稳定。在任仲伦看来,虽然近几年国内票房的增长均超过了25%,但票房只是营收概念,随着制作、运营成本的不断上升,制片业的实际利润增幅远未达到这个速度。相比之下,影视基地等产业虽能显著扩大上市的盘子,但其投入巨大,收益率相对较低。综合来看,影视行业的上市有必要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性,因为“各块业务只有放在一起才能相互支撑”,只有通过产业链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企业整体利润的提升。
“三足鼎立制片战略”
商业影片
已上映:
《2046》《赤壁》《集结号》《大灌篮》《画皮》《色,戒》《木乃伊3》《风声》《机器侠》等。
即将在贺岁档上映:
《花木兰》《锦衣卫》《苏乞儿》等。
正在筹备、制作中: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刘伟强的《精武风云》,以及主导
出品的《篮球突击》《钟馗》等
主流影片
《东京审判》《鲁迅》《高考1977》《可爱的中国》等
艺术影片
《三峡好人》《色,戒》《蓝莓之夜》《世界》《上海传奇》
上影集团的“全产业链”
产业链龙头:
多片种的制片
每年生产约18部电影,500集电视剧,2000分钟美术片,25部译制片等。2008年,上影整体利润为2.16亿元,其中来自制片的利润为1000万-2000万元。
产业链中增长最快:发行、院线和影院
2008年业务利润5000万-6000万元。主要由联和院线,东方发行公司,直属影院等构成。战略方向是“长江一线,华东一片”。
电影技术服务及其他衍生业务
上影技术厂等技术服务板块每年为上影贡献1000多万元的利润。2008年,车墩基地的收入达到4300万元。正在建设中的11万平米集团新办公楼上海电影大厦及上海电影博物馆、将扩建至600亩的车墩影视基地以及即将建成的佘山影视制作园区,将构成未来上影的“三大物理形态”。
传媒板块
以东方电影频道为首,2008年,来自这部分的收入达到了2.3亿元,创造的7000多万元利润在整个集团的总利润中占比约1/3。这一业务板块为上影提供了充足的现金流。
全产业链发展”,是任仲伦自上任之日起为上影集团勾画的主要发展方略。在他看来,上影近几年努力最多、最为成功的就是基本搭建完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六年做了三个字——产业链。”目前上影的业务涵盖了:多片种的制片板块,跨区域的发行、院线和影院的市场板块,以东方电影频道为主兼杂志和音像出版社的传媒板块,以上海电影技术厂和车墩拍摄基地为主的电影技术服务板块,以及酒店等衍生业务。4大板块相辅相成,是上影全产业链战略的基本要件。
制片:三足鼎立
上影的片种极为齐全,集团旗下除了上海电影制片厂,还有美影厂、译制片厂、科影厂等中国著名电影企业。此外,上影电通、上影英皇、上影环亚、上影昆仑等制片公司也是活跃的新生力量。从2003年开始,上影在制片方向上保持着“三足鼎立”的态势:其中既包括商业制作,也有主流影片和一些尝试艺术创新的作品。任仲伦表示将上影在未来发展中将延续这一制片方向。
商业电影是电影市场的主力。上影主管制片的副总裁汪天云表示,上影目前制片方面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这类影片,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企业在艺术和主流电影方面的探索。在商业领域,上影近几年通过合拍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绩,多部大片都创造了票房佳绩。2009年上影联合出品的票房大片包括:《建国大业》《风声》《机器侠》等片,主要出品的《花木兰》《锦衣卫》,以及袁和平执导的《苏乞儿》也即将在贺岁档上映。汪天云介绍说,目前上影正在筹备、制作中的大型商业项目还包括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刘伟强执导的《精武风云》,以及主导出品的《篮球突击》《钟馗》等。
在行业的发展阶段,合拍无疑是迅速提高内容水准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上影颇有建树。2003年,上影与香港泽东公司合拍了《2046》。一年多以后的《伯爵夫人》,则被视为国内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拍片,该片也是内地企业第一次参与全球分账。近几年上影在商业电影领域的斩获也多与合拍有关。2008年初,上影主导投资的首部合拍片《大灌篮》,票房过亿。这也是上影近来投资回报率最好的电影之一。此外,上影作为内地主要合拍方参与的《画皮》《色,戒》《木乃伊3》等片也均取得了过亿票房。
在近年来电影的投资、合拍中,上影选择了一条相对务实的道路。例如去年的年度华语大片《赤壁》,投资比例达到15%。同样,在《集结号》《建国大业》《风声》等影片中,上影也都持有显著股份。在这些影片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成绩时,任仲伦表示,在商业电影的投资中,上影最看重的还是投入产出比,“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是投资必须赢利。”
在制片方面,上影相当注重多元化。
汪天云表示,上影历来都很注重多片种、多类型平衡发展,“大片扎堆时,我们抓现实主义,拍了《天狗》;古装片集中时,我们拍了《千钧一发》和《风声》”。上影目前即将推出的新片《我的唐朝兄弟》,被称为中国版的黑泽明影片,而集团目前与著名影人罗燕合作的新片《梦想家》,则定位为“中国版的《教父》”。此外,虽然所需成本较高,但3D立体电影也被上影视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集团最近还与全球知名影视技术公司THOMSON共同出资在上海成立了合资公司,准备斥资2000万元,将旗下美影厂的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彻底激活,制作成3D版。
任仲伦说,上影集团在制片领域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国有企业,主流影片的拍摄“义不容辞”。汪天云表示近几年上影在主攻商业电影的同时,每年都要制作一到两部有影响的主流电影,比如今年推出的《高考1977》《可爱的中国》等片,都有不错反响。
近几年,上影也是参与艺术电影制作最多的内地电影企业。著名导演王家卫、贾樟柯最近的作品都有上影的参与,陈凯歌的新片《赵氏孤儿》也将与上影合作。2006和2007年,上影投资的《三峡好人》和《色,戒》,连续两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夺得金狮奖。汪天云表示,近来上影还在积极探索上海电影自身的独特风格,尝试拍摄新的“海派电影”。
市场板块:支撑性力量
虽然上影之前投资的影片大部分实现了盈利,不过任仲伦表示,除了少数项目获利颇丰外,大多都是微利,制片板块对整个集团的收益贡献有限。
2008年,上影整体利润为2.16亿元,其中来自制片的利润为1000万-2000万元。任仲伦认为制片业务的最大意义不在于赢利能力,其作为整个产业链的龙头,对相关衍生产业有带动作用,尤其是对产业链中下游的市场板块,带动意义重大。
在上影的业务架构中,以发行、院线和影院为代表的市场板块是目前整个产业链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任仲伦介绍说,2008年这一板块的利润在5000万-6000万元。其中联和院线去年票房达到了4.95亿元,利润2300万元。2003年到2008年,东方发行公司的票房从3000万元增至4.2亿元,公司去年的净利润约为500万元。此外,上影旗下的上海影城也是利润贡献大户。“上海影城及其代管的两家影院,2008年票房达到1亿元,利润1000万元;曾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的永华影城及其托管影院,去年利润也达到了1300万元。”
上影的发行实力一直比较突出,不过在联和院线总经理、曾在东方发行公司工作多年的徐小平看来,发行基本还是依赖于制片业务,“就像影院好主要是看地段一样,票房主要还是看片子质量”。同样,院线与影院业务跟制片也是互补关系。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除了稳定的现金流和利润贡献之外,上影既有的终端资源对其制片业务的支撑作用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当前商业片围绕档期、排片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背靠上海以及华东市场的上影,其“码头”地位更为突显,这也是其吸引合作方与项目的一个重要筹码。
上影目前在市场终端方面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进入较早。
2002年内地院线制改革,东方和永乐合并组建了联和院线,上影在终端方面的发力由此拉开序幕。“我们最早认识到了影院、院线对一个电影集团的重要性。”任仲伦表示早在2003年,上影就投资2亿元,并吸纳社会资金9964万元用于影院建设——当时正是集团最艰难的时期,但任仲伦等上影高层决定:宁可在制片等其他方面省一点,也要加大终端投入。在文广集团等上级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上影在终端建设方面迅速取得了成效:联和院线的规模从最初的57家影院、140多块银幕发展到了现在的126家、404多块银幕。从2003年起,联和院线连续5年雄踞全国票房冠军,票房从1.42亿增至近5亿元。2009年的票房目前已经突破6.8亿元。
不过,随着近年来影院投资市场的热度较高,联和院线的发展遭遇强劲竞争对手,万达、星美等新兴院线扩张速度惊人。去年,联和的票房排名首次从冠军降至第3。徐小平表示,2009年联和院线的票房肯定可以超过6亿元。
徐小平表示,未来上影在影院建设方面的重点是二线城市的经济型多厅影院,“大约4-6厅,600-700座位,平均每个座位的投入约8000-10000元。”这样算下来,同样是1500万的投资,在大城市只能建1家影院,但在二线城市可以建3家经济型影院,“票房加起来不落下风,而且还分散了经营风险。”目前,联和有10个这样的项目正在洽谈中,其中一半左右已经签约。“只要建立了有效的连锁管理、培训模式,就能迅速铺开。”除了二三线市场,上影最近刚和美国的娱乐地产集团EPR合资组建了影院投资公司,计划主攻大型商业影院,目前在宁波等地的项目已签约。
任仲伦表示,上影在影院建设方面的战略方向依然是6年前就确立了的“长江一线,华东一片”。“华东在战略上是根据地,成本虽然相对高一点但好控制。长江一线经济比较发达,票价也卖得高。”相比之下,任仲伦认为完全根据利润走的“天女散花”战略,长远看,在成本和精力上均不合算。在影院投资方式上,任仲伦明确表示目前上影更倾向于独资影院。同时,在绝对控股的原则下,上影也愿意参与合资影院项目,这一方面能提高影院建设的速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企业将来的上市做准备”。
全产业链平衡发展
除了制片和市场板块,拥有众多技术企业以及影视基地的上影,在电影制作领域也有不可小觑的实力。仅洗印一项,2008年上影技术厂洗印的拷贝就达到了2200万米,占全国总产量的40%。 技术服务板块每年能为上影贡献1000多万元的利润。影视基地方面,2008年,车墩基地的年收入达到了4300万元。任仲伦表示目前上影在这方面还在策划升级行动。正在建设中的集团新办公楼上海电影大厦及上海电影博物馆、将扩建至600亩的车墩影视基地以及即将建成的佘山影视制作园区,被他称为未来上影的“三大物理形态”。
单就利润而言,上影既有业务中贡献最大的板块之一是以东方电影频道为首的传媒板块。东方电影频道成立当年,频道就实现了1.2亿元的营业额。2008年,来自这部分的收入达到了2.3亿元,创造的7000多万元利润在整个集团的总利润中占比约1/3。
这一业务板块为上影提供了充足的现金流。任仲伦说,“现金流就像是企业的血液”。现金流充沛也成了上影的一大优势。“东方电影频道的广告收入每天都在流动,上影的院线、发行公司、影院,包括酒店每天的收入都是现金,这就为集团提供了大量的现金流”。加之上影的固定资产较多,信贷一直较好,为集团做大事提供了基础保证。任仲伦表示集团新建的办公大楼有11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耗资高达10-12亿元,但整个项目的融资、贷款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
全产业链的均衡发展与良好的整体运营情况为上影的上市计划增加了不少砝码。
华谊顺利上市后,作为目前综合实力最强的两家国有影视企业之一,上影的上市进程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任仲伦表示上影的上市其实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
至于上市的具体方案,上影目前的选择有两种:一是经营型业务整体上市,另一个是将局部业务分拆上市。
根据之前一些媒体的报道,上影似乎更倾向于后者。之前有消息称上影计划拿出约1/4的资产上市,主要是规模和增速最为稳定的市场板块。不过在接受《综艺》采访时,任仲伦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表示,上影上市的方案目前已经基本确定,是包括制片、市场、服务等板块的整体上市方案,“相关主业将全部上市”。至于东方电影频道,则要看国家的相关政策,目前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将频道的广告经营权剥离出来。而上影目前拥有的一些其他产业,比如酒店等虽然盈利状况不错,但由于其并非影视相关业务,因此不会装入上市的整体盘子中。
任仲伦表示,整体上市方案与集团一直所坚持的全产业链战略是一脉相承的。在他看来,整体上市一方面能保证资产规模,另一方面也能保持企业未来经营利润的稳定。
任仲伦认为,完整产业链上市和局部单一业务的上市,从长远看,前景和稳定性均差异很大,因为影视行业的先天特点决定了其各块业务在经营上存在较大差异。从纯资本的角度而言,市场板块是最适合上市的业务,而制片业务则不够稳定。在任仲伦看来,虽然近几年国内票房的增长均超过了25%,但票房只是营收概念,随着制作、运营成本的不断上升,制片业的实际利润增幅远未达到这个速度。相比之下,影视基地等产业虽能显著扩大上市的盘子,但其投入巨大,收益率相对较低。综合来看,影视行业的上市有必要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性,因为“各块业务只有放在一起才能相互支撑”,只有通过产业链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企业整体利润的提升。
“三足鼎立制片战略”
商业影片
已上映:
《2046》《赤壁》《集结号》《大灌篮》《画皮》《色,戒》《木乃伊3》《风声》《机器侠》等。
即将在贺岁档上映:
《花木兰》《锦衣卫》《苏乞儿》等。
正在筹备、制作中: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刘伟强的《精武风云》,以及主导
出品的《篮球突击》《钟馗》等
主流影片
《东京审判》《鲁迅》《高考1977》《可爱的中国》等
艺术影片
《三峡好人》《色,戒》《蓝莓之夜》《世界》《上海传奇》
上影集团的“全产业链”
产业链龙头:
多片种的制片
每年生产约18部电影,500集电视剧,2000分钟美术片,25部译制片等。2008年,上影整体利润为2.16亿元,其中来自制片的利润为1000万-2000万元。
产业链中增长最快:发行、院线和影院
2008年业务利润5000万-6000万元。主要由联和院线,东方发行公司,直属影院等构成。战略方向是“长江一线,华东一片”。
电影技术服务及其他衍生业务
上影技术厂等技术服务板块每年为上影贡献1000多万元的利润。2008年,车墩基地的收入达到4300万元。正在建设中的11万平米集团新办公楼上海电影大厦及上海电影博物馆、将扩建至600亩的车墩影视基地以及即将建成的佘山影视制作园区,将构成未来上影的“三大物理形态”。
传媒板块
以东方电影频道为首,2008年,来自这部分的收入达到了2.3亿元,创造的7000多万元利润在整个集团的总利润中占比约1/3。这一业务板块为上影提供了充足的现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