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主要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及相关的社会常识教育,是在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中,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品格修养、法律意识及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国、家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一直以来,它在学校德育工作中都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多了,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的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困惑,也导致了一些错误的认识。这些问题影响了一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社会、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道德问题,学校教育负有不可替代的重任,有着特殊的功能。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课对提升道德教育质量,深化学校德育的实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新课程的育人理念对思想政治课学科功能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总的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基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它在课程培养目标方面除了关注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外,还非常关注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社会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与新课程思想政治课的做人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它对更好的上好新课程思想政治课,实现育人目标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
二、贯彻新课程育人理念,实现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落实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让学生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成为教育资源,让学生的需要成为老师教学立足点。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不疏于生活、疏于社会,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一)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找准德育切入点
现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材教学内容主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人际交往、心理疏导、法律法规、社会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有很多的观念、行为和规定是带有成人色彩,或理想化的,或不切合当地学生社会生活实际的。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要从科学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要使思想教育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避免空洞的说教和灌输,并注重把道德教育点和生活中的正面与反面现象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认知程度及一些错误认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需要与追求结合起来。相关教育点的教育活动设计,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所、从学生的所见所闻出发,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认识,这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二)在教育教学中关注社会生活,使道德教育有着陆点
思想品德教育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它就失去其实用价值,也就不能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所以,我们的学科教学更应该坚持以做人为本,从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责任等方面的教育,为社会培养出一个个合格的公民,以追求更高的学科价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边的社会实际出发,从就业形势、人才需求及知识与就业机会的关系等方面给同学们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引导同学了解报纸上的招聘信息,明确社会对人的要求。以此把崇高理想与学生实实在在的追求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该如何为自己将来的就业作准备,懂得自己应该怎做,这比讲大道理更具实际效果。
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应当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建设实践,结合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的冲突而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困惑、结合国内国际社会发展的形势,反复向学生灌输上述思想,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上进、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等良好的形成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也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明确、校正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关注社会问题,正确的实施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一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加上互联网、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影响,使部分未成年人的心灵受到伤害。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一些未成年人精神空虚、道德低下,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得不引起学校的重视,不得不引起老师们的重视。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在道德教育中采用禁止、防堵,甚至管、卡、压作为教育手段并不能解决问题,也未能达到教育效果。因而,紧密结合发生在同学身旁的一些社会现象,特别是一些反面现象,让学生去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抓住要害,让每一位同学明确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一不小心可能触犯法律并将给自己及家人带来不良影响,从而起到警示作用;而在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评价过程中,又努力让学生学会从道德、法律、社会规范中去认识。注重引导学生去认识问题,去感受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
一、新课程的育人理念对思想政治课学科功能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总的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基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它在课程培养目标方面除了关注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外,还非常关注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社会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与新课程思想政治课的做人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它对更好的上好新课程思想政治课,实现育人目标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
二、贯彻新课程育人理念,实现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落实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让学生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成为教育资源,让学生的需要成为老师教学立足点。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不疏于生活、疏于社会,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一)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找准德育切入点
现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材教学内容主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人际交往、心理疏导、法律法规、社会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有很多的观念、行为和规定是带有成人色彩,或理想化的,或不切合当地学生社会生活实际的。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要从科学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要使思想教育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避免空洞的说教和灌输,并注重把道德教育点和生活中的正面与反面现象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认知程度及一些错误认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需要与追求结合起来。相关教育点的教育活动设计,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所、从学生的所见所闻出发,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认识,这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二)在教育教学中关注社会生活,使道德教育有着陆点
思想品德教育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它就失去其实用价值,也就不能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所以,我们的学科教学更应该坚持以做人为本,从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责任等方面的教育,为社会培养出一个个合格的公民,以追求更高的学科价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边的社会实际出发,从就业形势、人才需求及知识与就业机会的关系等方面给同学们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引导同学了解报纸上的招聘信息,明确社会对人的要求。以此把崇高理想与学生实实在在的追求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该如何为自己将来的就业作准备,懂得自己应该怎做,这比讲大道理更具实际效果。
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应当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建设实践,结合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的冲突而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困惑、结合国内国际社会发展的形势,反复向学生灌输上述思想,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上进、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等良好的形成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也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明确、校正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关注社会问题,正确的实施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一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加上互联网、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影响,使部分未成年人的心灵受到伤害。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一些未成年人精神空虚、道德低下,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得不引起学校的重视,不得不引起老师们的重视。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在道德教育中采用禁止、防堵,甚至管、卡、压作为教育手段并不能解决问题,也未能达到教育效果。因而,紧密结合发生在同学身旁的一些社会现象,特别是一些反面现象,让学生去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抓住要害,让每一位同学明确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一不小心可能触犯法律并将给自己及家人带来不良影响,从而起到警示作用;而在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评价过程中,又努力让学生学会从道德、法律、社会规范中去认识。注重引导学生去认识问题,去感受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