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是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理想道德观、法治观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学科,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我们如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那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健康人格
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的道德与法治课,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我们要结合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到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十分复杂,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是非观极大地冲击着未成年人的思想,严重威胁他们的健康人格、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比如:互联网等媒体以及网吧和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含有色情、暴力、赌博等的有害信息,严重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上,教师要结合初中年级的教材,可以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懂得尊师重道,尊敬父母长辈、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爱护公共财物;培养集体观念,培养劳动观念,养成生活俭朴的作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会在社会中如何与人相处,为他们进入、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指出:“教学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为了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必须在知识教授的过程上下一番工夫,但也决不能脱离现实,回避现实,进入空洞说教的旋涡。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思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
三、以生为本,进行德育渗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语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实践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自尊心人人皆有,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前提。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德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
四、巧借“他山之石”,加强学科渗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蕴涵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并挖掘其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成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也是今后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知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领域是相互关联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我比较多的运用了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渗透。如在教学“爱国是一个永不褪色的旗帜”一课时,运用法国作家都得的《最后一课》来说明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的可贵的品质。这样的引用,能够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再如,在教学“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我引用了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呤》:“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些充满情感的诗句能极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从而认识到孝敬父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通过学科知识的渗透,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抓住学生心态,整合教育资源
学校是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地方,学校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件设施、每一项活动都是可挖掘利用的教育资源,校内教育资源具有方便快捷和灵活的特点。它就在校園里,在学生的身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学校教育资源有效的利用。新课程改革再次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把握的一个方向性原则。在我们的学生中,每天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故事,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可以成为政治教师教学中的典型事例。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抓住学生带有普遍性的典型思想和身边的典型“小事”,通过小组体验、感悟、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优良品质。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渗透德育功能,培养学生是道德与法治课的主旨之一,如何更好地落实这一教学目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思考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拓宽教学渠道,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之中 。这样,才能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健康人格
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的道德与法治课,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我们要结合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到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十分复杂,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是非观极大地冲击着未成年人的思想,严重威胁他们的健康人格、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比如:互联网等媒体以及网吧和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含有色情、暴力、赌博等的有害信息,严重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上,教师要结合初中年级的教材,可以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懂得尊师重道,尊敬父母长辈、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爱护公共财物;培养集体观念,培养劳动观念,养成生活俭朴的作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会在社会中如何与人相处,为他们进入、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指出:“教学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为了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必须在知识教授的过程上下一番工夫,但也决不能脱离现实,回避现实,进入空洞说教的旋涡。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思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
三、以生为本,进行德育渗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语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实践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自尊心人人皆有,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前提。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德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
四、巧借“他山之石”,加强学科渗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蕴涵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并挖掘其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成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也是今后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知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领域是相互关联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我比较多的运用了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渗透。如在教学“爱国是一个永不褪色的旗帜”一课时,运用法国作家都得的《最后一课》来说明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的可贵的品质。这样的引用,能够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再如,在教学“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我引用了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呤》:“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些充满情感的诗句能极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从而认识到孝敬父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通过学科知识的渗透,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抓住学生心态,整合教育资源
学校是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地方,学校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件设施、每一项活动都是可挖掘利用的教育资源,校内教育资源具有方便快捷和灵活的特点。它就在校園里,在学生的身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学校教育资源有效的利用。新课程改革再次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把握的一个方向性原则。在我们的学生中,每天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故事,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可以成为政治教师教学中的典型事例。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抓住学生带有普遍性的典型思想和身边的典型“小事”,通过小组体验、感悟、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优良品质。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渗透德育功能,培养学生是道德与法治课的主旨之一,如何更好地落实这一教学目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思考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拓宽教学渠道,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之中 。这样,才能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