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V”新解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86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V”结构是古代汉语固有形式在现代的一种回流,它越来越成为普通话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在肯定句中,“有V”结构表达的语法意义是主观强调,它在形式上填补了“有没有”疑问式肯定回答的空白。
  关键词:有V 强调 迁移
  
   “我有知道!”“你有听说过那首歌吗?”“你真的有在认真做这件事情吗?”“我们事先都会有一起商量细节。”……我们把这种“‘有’+动词或‘有’+动词性结构”称之为“有V”结构。这种语言表达风格给人一种很港台、很新潮的感觉。近几年,“有V”结构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一种不容忽视的语言现象。
  “有V”结构主要应用于疑问句和肯定句中,经常作为一问一答的对应形式出现。疑问句中的“有V”结构是汉语中本有的结构,它是“有没有V”结构的省略形式。“普通话中,‘有没有’作为助动词并不存在一个肯定的对应形式‘有’,‘有’在普通话中不能单独作助动词用”[1]。作为“有V”结构疑问句的回答,一般只出现否定形式“没有V”;而在当下的普通话中,“有V”结构经常作为回答“有V”疑问句的肯定形式出现,从而完成了“有V”结构的对称性。下面我们重点讨论在肯定陈述句中的“有V”结构。
  
  一
  
  “有”后的动词和动词结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之后几乎可以容纳任何形式的动词和动词结构:(一)就光杆动词而言,“有”后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如“有看”“有吃”“有学习”。(二)就动词结构而言,“有”后可以是主谓、动宾、动补、状中、兼语等结构。如“有一个人哭”“有来北京”“有伤心过”“有好好学过”“有逼她说过”等。
  “有”在现代汉语教材中被归为典型的表存现的动词,“有”后一般加存现的事物,加名词性结构。董秀芳(2004)认为:“作为助动词的‘有没有’是从动词性的‘有没有’语法化而来的。”[1]相对应的“有V”肯定式中的“有”应该也是个助动词。施其生认为“有”是个能愿动词,它“一般加在心理活动动词和形容词前,对人的心理状态和事物的性质、状态的现实性进行肯定”[2]。
  通过追根溯源,我们发现,在甲骨文中,“有”和“又”为同一字形“”,在古文献中,“有”和“又”经常通用,二者在上古时期实为一字,表示的意义完全相同。在《诗经》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有”字结构。如:
  (1)有车鄰鄰,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阪有漆,隰有栗。(《诗经·秦风·车鄰》)
  (2)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诗经·小雅·鱼藻之什·鱼藻》)
  (3)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诗经·大雅·臣工之什·雍》)
  以上三个例子基本可以代表“有”字在《诗经》中的三种典型用法:一种是作为句首的发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一种是表示“占有、具有、保有”义,后面一般跟体词性结构;第三种就是“有”后跟谓词性的成分。
  
  二
  
  “有”的这种功能是怎么来的呢?如上文所说,“有”在上古时期和“又”经常通用,只是不同地域的人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所分化而已。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语言表达的精密化,“有”与“又”功能发生分化,“有”在分化的过程中,继承了部分“又”的功能,“又”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副词放在体词性的成分之前。有人专门讨论过“又”的语气用法,“表示语气的用法具体包括三种情况:表示转折、加强否定、加强反问。”[3]我们发现“又”的这些语法意义一般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中才能体现出来。在肯定句中这种加强语气的表达又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从语法对称性的角度看,“有”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如:
  (4)小雨:“我不在学校的时候,你有没有喜欢别的女生?”小伦:“有啊……十五个啊……”(《不能说的秘密》台词)
  (5)婆婆也有跟着去。(杨澜《天下女人》2005年9月7日)
  (6)不过我倒是听说小燕子最近有在说你的一些事情哦!(吴宗宪台词)
  (7)汪涵:那你们去过哪些国家?
  嘉宾:基本上五大洲我们都有去过。(湖南卫视《天天向上》2009年7月17日)
  “有V”结构在陈述句中“有”的语法意义到底是什么呢?王国栓、马庆株在《普通话中走向对称的“有+VP+(了)”结构》中曾经总结道:“从意义的角度说,‘有’为什么能够被普通话口语所兼容:普通话中有一般叙述和强烈肯定,没有一般肯定,‘有’正是填补了这个空白。”[4]这个结论是王先生和马先生在对比了一般式和“确实、的确”等强调式之后得出的,应该说是抓住了“有”语法意义的主要方面;可是我们发现,“有”的语法意义还不止这些。如上所述,“有”作为“有没有V”疑问式结构的肯定回答,一方面它填补了普通话不能肯定回答的空白,同时它的强调功能有时候也不亚于“的确、确实”,如“我有看过。”和“我确实看过。”这两句话都有浓重的强调意味,不同的是“有”强调的是说话人主观的感受,有浓重的个人色彩;而“确实、的确”强调的却是客观的事实。
  另外,在时态上,“有”强调的是过去曾经发生过,现在已经终止或者现在仍然在继续的一种状态,包含说话人强调这个动作产生的影响的语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有V”这种结构其实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它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固有的一种结构,是“有、又”功能合理分化和分配的结果,尤其是“有V”结构实现了“有没有V”疑问式肯定回答的对称性。现在人们一般认为“有V”结构来自港台腔的闽南方言,其实这种说法没有实现真正的溯源。“闽方言、粤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信息较多,真正的源头应该在《诗经》以来的古代汉语中,只是在“唐以后,‘有+VP’的使用就渐渐减少,最后走向了消失。”[4]而在方言中它却流传了下来。现在随着各方言区人民的交流,方言与方言,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越来越深入,互相渗透的情况经常发生。比如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同时,普通话也在吸收某些方言词汇。港台地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会说出很多“洋泾浜普通话”。闽方言中“有V”结构很是普遍,这种结构“迁移”到普通话中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注 释:
  [1]见董秀芳《现代汉语中的助动词“有没有”》,《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
  [2]见施其生《论“有”字句》,《语言研究》1996年第1期。
  [3]见李君,殷树林《副词“又”的语气用法》,《求是学刊》2008年第6期。
  [4]见《南开语言学刊》2008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王国栓,马庆株.普通话中走向对称的“有+VP+(了)”结构[J].南开语言学刊,2008,(2).
  [2]施其生.论“有”字句[J].语言研究,1996,(1).
  [3]窦焕新.台湾普通话中的“有+动词”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06,(3).
  [4]董秀芳.现代汉语中的助动词“有没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2).
  [5]李君,殷树林.副词“又”的语气用法[J].求是学刊,2008,(6).
  
  (刘洁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 610103)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X第二”出现在了各种报刊杂志中,并逐渐被读者所接受。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其形成原因是什么,有哪些词语可以进入这一格式,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文试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X第二 词汇化 典型特征    “第二”本来是序数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可以形成各种组合形式,表示顺序、位次等意义,如“第二职业”“第二次机会”“第二个孩子”“比赛第二”“和平第
期刊
摘 要: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认为,及物性是表达语言概念功能的语义系统,是再现世界的基础。及物性分析也是批评性话语分析十分有效的分析工具。本文通过对一则新闻实例的及物性分析,探讨及物性分析对揭示语篇意识形态倾向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及物性 批判性话语分析 新闻视角    一、写作缘起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除了来自全世界的逾万名运动员之外,北京还迎来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6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2006年产生的172个新词语为例,探讨了新词语的来源、词性、音节、造词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并对这些新词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新词语只有极少数为人们所熟知,而且它们的使用频率和生命力也各不相同。  关键词:汉语新词语 构词方法 使用频率    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2006年产生的172个新词语①,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对当代汉语新词语进行了考察。关
期刊
摘 要:《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研究与应用》一书,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遵守学术研究中的逻辑规律,“善取、善弃”,使语法研究达到了新的境界。此书不但是大学生的好教材,也是语法研究者很重要的参考著作。  关键词:现代汉语 教学语法 比较研究 逻辑规律    一    最近有幸读到颜迈的《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研究与应用》一书①,感触良多。  语言学大家张斌先生对此著作评价说:“研究教学语法,不但要了解语法学发展的
期刊
今本《搜神记》共有四个版本:二十卷本;八卷本(稗海本)、敦煌本(唐人句道兴辑)、一卷本,其中前三个卷本比较通行。因《搜神记》旧题晋代干宝作,不少语言研究者将其作为晋代语料使用,这一做法十分草率。  对各本《搜神记》的语料性质及成书时代,学界早有定论。前人早已认为二十卷本《搜神记》不是干宝原作,而是从其他类书中搜辑而成(周俊勋,2004;崔达送2004)。周俊勋从文献角度和语言角度论证二十卷本《搜神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位印度语背景的初级汉语学习者的词汇记忆过程进行了跟踪观察,将结果按照词性分类,并从心理学角度对被试词汇记忆的现象进行了讨论,总结出四点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分别为:不同复述方式保证长时记忆效果;深度加工与刻苦学习相结合;利用情绪,提高主动记忆意识;利用首因、近因效应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识记单词。  关键词:初级汉语 词汇记忆 心理 对外汉语    一、引言  词是语言
期刊
摘 要:社会称谓语是称谓语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本文以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言语交际中所使用的社会称谓语为考察对象,对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当前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的特点。  关键词:社会称谓语 大学生 调查 分析    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同时,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任何社会现象都不可能和别的现象绝缘而独立发
期刊
摘 要:构式语法理论(Construction Grammar)是当前国际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理论,也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Goldberg认为构式是语言研究的基本单位,是语言研究的中心,在她的专著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中全面阐述了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研究
期刊
摘 要:“一半p,一半q”是配对使用的关系词语。它可以是复句关系词语,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并列关系。格式“一半……一半”可以充当小句中的句法成分,也可以不充当小句中的句法成分而仅仅表示句法语义关系。同时,它也可以是非复句关系词语。  关键词:“一半p,一半q” 关系词语 并列    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一半p,一半q”是经常配对使用的一种格式,如“他的脸红,一半是坦白自己的缺欠,一半是激动地表示他
期刊
摘 要:针对流行歌词的“语病”问题,笔者通过对方文山歌词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察角度,认为其中一些“语病”实际上是创作中特殊手法的表现,如超常搭配、语言异化、语法成分的缩略与添加等。方文山的歌词体现了语言艺术创作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歌词 语病 特殊手法 超常搭配    目前流行歌词创作的语言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人呼吁一定要将歌词规范化、纯洁化,有人则表示歌词写作追求的主要是一种意境,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