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运用数学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基于这一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轻松和谐的学习平台,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引导学生多提问,利用问题化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近年来,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得到广大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是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在应试教育下,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初中数学教学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呢?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数学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加强促进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才能够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进而使他们参与初中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二、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具体方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敢问、想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从前人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学习和思维离不开问题。离开了问题,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注重甚至不喜欢学生提问,只希望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而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慢慢失去了提问的欲望,认为没有必要提问,只要等着教师给出结论就可以了。因此,在新课改下,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唤醒学生提问的意识和兴趣。而要使学生产生提问的冲动,教师就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敢于提问、想要提问,进而引发他们进行思考。比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先提两个问题。1.列一些一元一次方程并问学生:这些方程为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2.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接着,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再引导学生提一些带有思考性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会敢于和乐于提出问题,而且他们所提的问题会有一定的深度,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二)教师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倘若教师只知道一味地讲授知识,而不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会影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对于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规律、法则等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作为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索、研究、讨论,进而做出恰当地概括,而不是直接地、简单地把结论教给学生。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并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总之,学生经过思索而获得的知识才会扎实、牢固,通过必要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过程才会使思维得到锻炼。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他们提问题的连续性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的竞争意识强烈,自尊心强,总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比别人高明、独特,他们的这些特点就为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的独特性提供了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对学生新颖独特的想法提出表扬,但这里的“标新立异”并不是让学生毫无根据地进行提问,而是要围绕学习内容提出恰当的、新奇的问题。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提问进行再思考和探索,试着让学生自己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再引导他们提出更多、更新的问题,使学生的提问具有连续性。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并对学生的提问做出积极的评价,使他们的提问具有连续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是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在应试教育下,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初中数学教学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呢?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数学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加强促进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才能够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进而使他们参与初中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二、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具体方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敢问、想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从前人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学习和思维离不开问题。离开了问题,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注重甚至不喜欢学生提问,只希望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而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慢慢失去了提问的欲望,认为没有必要提问,只要等着教师给出结论就可以了。因此,在新课改下,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唤醒学生提问的意识和兴趣。而要使学生产生提问的冲动,教师就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敢于提问、想要提问,进而引发他们进行思考。比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先提两个问题。1.列一些一元一次方程并问学生:这些方程为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2.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接着,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再引导学生提一些带有思考性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会敢于和乐于提出问题,而且他们所提的问题会有一定的深度,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二)教师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倘若教师只知道一味地讲授知识,而不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会影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对于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规律、法则等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作为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索、研究、讨论,进而做出恰当地概括,而不是直接地、简单地把结论教给学生。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并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总之,学生经过思索而获得的知识才会扎实、牢固,通过必要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过程才会使思维得到锻炼。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他们提问题的连续性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的竞争意识强烈,自尊心强,总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比别人高明、独特,他们的这些特点就为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的独特性提供了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对学生新颖独特的想法提出表扬,但这里的“标新立异”并不是让学生毫无根据地进行提问,而是要围绕学习内容提出恰当的、新奇的问题。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提问进行再思考和探索,试着让学生自己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再引导他们提出更多、更新的问题,使学生的提问具有连续性。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并对学生的提问做出积极的评价,使他们的提问具有连续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