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应该融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自觉。费孝通教授最近几年反复强调“文化自觉”的问题,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趋向。它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从学校师德建设的角度来看待“文化自觉”,我们会发现,这一命题对师德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形式是文化活动。教师是行走在学校的重要的文化符号,师德水平决定这一文化符号的品位,文化活动是师德教育最主要的载体,教师正是在文化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水平。其次,学校师德建设需要文化自觉。师德建设的境界是教师个体的自我建设,这种自我建设往往建基于教师个体对学校主流文化的自觉,是融合于学校育人文化的无痕的影响。第三,文化自觉本身也是师德建设所追寻的目标之一。对于个体来说,文化自觉是一种素质,是一种德性习惯。一个在灵魂深处常常追寻崇高文化境界的人,其德性素质肯定不会太差。教师从事的工作决定了其作为文化人应有的德性素质,但作为社会人,教师同样受到社会风气的不断影响。一个有着文化自觉的教师,会自然而然地面对世俗的纷纷扰扰,明白教师角色的要求,意识到师德的来历、过程以及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自己的坚守。
基于上述思考,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加强师德建设过程中,关注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自知之明,感悟师德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意蕴、价值及其发展趋向,让教师从中自然汲取营养,丰盈精神世界,从而形成强烈的慎独意识和根深蒂固的师德修养。
在传承历史中寻找精神的根基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办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质,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为教师的精神提供赖以寄托的根基,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积淀正是这一根基重要的营养之源。
新学年之际,学校教师入职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学习讨论校训的内涵。校训“忠实自立,和而不同”古朴、通俗,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富于现代意蕴。学校引领全体教职工追溯校训诞生的历史渊源,111年前,张謇先生创办南通师范,以“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为校训。先生说:“愿诸君开拓胸襟,立定志愿,求人之长,成已之用;不妄自菲薄,自然不妄自尊大,忠实不欺,坚苦自立,成我通州之学风。”学校组织教职工走进孔子“和为贵”的思想沃土,理解“和而不同”,品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领悟“君子讲究有原则的调和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非有原则的调和”。在展开讨论中,老师们达成了共识:“和而不同”,即承认多样并主张多样,不相同才有比较,才有高下,才有竞争,才有动力,才有发展。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学有专长,教有特色。于是,古代与近代两位教育家的形象,在教师的脑海深处逐渐清晰,从读懂校训的内涵开始,不断领悟师德的份量。
学校成立了“紫琅读书会”,每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通过专题讨论、同读经典、书籍推介、笔友会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亲近经典,陶冶情操。在11月的优秀影片欣赏月中,《放牛班的春天》《蒙娜丽莎的微笑》《跑吧,孩子》《凤凰琴》等优秀影片成为教师谈论的主要话题,观后感交流更是精彩纷呈。在教育理想与音乐人生、教育追求与专业智慧、学生成长与人间真情、教育信仰与教师人生等话题的交流中,“让读书成为高师附小人行走的方式”成为了全体教师的共识。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人知敬学。师道贵严,中外同轨。非是则无所为教,无所为学”;“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校章者,管理法也。监理能行,诸生能守,是为范之正轨;今日能守,异日能行,是为范之结果”……
由此,教师学习与活动场所张挂的张謇先生的名言,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之言,而是融入教师生命的精神养分,构成了高师附小师德建设的精神底色。高师附小“注重品位,和谐发展,中西合璧,追求卓越”的办学思想,“高品质,国际化,精品名校”的办学目标,也因此成为全体附小人笃信的纲领,内化为践行师德风范的行为准则。
在文化行动中开启幸福的源泉
影响教师师德水平的因素很多,其中,学校和谐的人际环境能强化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从而使得教师将个人的荣辱与学校的形象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行动中增强个人表现对于群体形象的意识。教师个人的心理环境也是影响师德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尊严感直接关系到其职业认同。为此,学校在师德建设中关注教师的幸福指数,不断为教师开启幸福的源泉。
“当热情的夏日还未来得及褪去绿色的盛装,阵阵秋雨早已送来了秋日的清凉。伴着醉人的秋风,高师附小全体师生迎来了教师节庆典……在二年级小朋友精心准备的诗朗诵《写给老师的诗》中,我们听出了感恩的心声。小朋友们向老师表达着内心的深切祝福,一张贺卡、一声问候,让典礼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幸福着老师们的心田。
“帅宁华校长的讲话激励着全体师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和学习中去,在新学期获得新发展,在发展中取得新成效,携手奋进,共筑美好未来!” (施文杰报道)这是教师节活动后,学校的通讯报道。每年教师节,清晨,老师们都会收到短信祝福,如“一个节日,虽然不在春天,却春意盎然。老师,您的节日最美,这一天,满园的百花都为您盛开!作为校长,我也幸福着你的幸福!”简短的话语充满真挚的情感,温暖着教师。行政班子成员会早早来到校门口,再为每位教师送上一朵花,当面送上节日的祝福;当天,还会组织“我的第一个教师节”集体座谈活动,与老师们共话教育人生。在高师附小,每逢节日,教师都能收到校长的短信祝福,若有教师生病缺勤,校长也会前往探望,或是发去短信问候。
一个个幸福的细节,一幕幕温馨的场景,带给老师们的是为师的尊严与集体的归属感,有了这份认同感,幸福便如涓涓细流般融入了教师的职业生命中。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为优秀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是借助文化活动推动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阚萍老师工作兢兢业业,30年来一直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在学期快结束时,一个意外使她的小腿骨折了,绑上石膏后行动不便,医生嘱咐她卧床休息。阚老师想到学校人手很紧,学生面临期末复习,她毅然决然地决定不请假。她恳请学校把班级的教室调到底楼,每天坚持拄着拐杖上班。这位老教师的师德风尚和超然的情怀深深打动了全校师生。校长及时向电视台“寻找身边的好人”栏目组“报料”,电视台马上派来记者采访、报道阚老师的事迹。阚老师的师德精神成为全校师生家长的骄傲,更成为激发全体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
有教师参加优课评比,学校成立后援团,有的教师帮助研究教案,有的教师帮助收集素材制作音频、视频,有的教师帮助代班上课,甚至有老师主动帮助执教者清洗午餐的餐具,团队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在总结会议中,执教者诉说在准备的日子里发生的感人的故事,全校教师共享集体的温暖和职业的幸福,接受师德的精神洗礼。
“感动学校年度人物”评选时,学校邀请全体师生及家长担任评委。一个个平凡而闪亮的名字出现在推荐表上:走进学生心灵的良师欧美玲,洒满爱心的教师顾燕,朴实无华的守望者徐晓红,勤恳踏实的“海子牛”邱晓春……一幅幅精美的照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成为滋养全校教师心灵的鸡汤。
系列文化活动洋溢着组织的温暖,充盈着职业的幸福,荡漾着浓浓的爱意。教师的职业尊严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他们成为爱的使者,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实践中,把师德播撒进每一个稚嫩的心灵。
在生活细节中坚守责任的底线
师德的核心是爱与责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对每一个学生的幸福童年负责,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师德核心所在。
社会转型时期纷扰的世风对教师队伍的影响不容小觑,为此,学校开出底线要求,让全体教师清晰地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学期初,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南通市中小学教师道德诚信承诺书》中的八条禁令,每一位老师都要签名做出郑重承诺,坚守底线要求,自愿接受学校及广大师生、家长、社会各界的监督。
建立班级QQ群,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也是坚守师德底线,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方法。家长在群里诉说家庭教育的困惑,对孩子培养的期待,时刻提醒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教师在群里解答家长的疑问,为家长出谋划策。一定密度的交流、沟通增进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让家庭与学校教育保持密切的配合,也树立了教师的良好形象。
“团结协作,精细务实,主动创新,止于至善”是高师附小的教师精神,这一精神源于全体教师对工作的反思与总结。学校食堂建设之初,由于一些特殊困难,学生暂时不能到餐厅就餐,后勤部门便组织全体教职工精细分工,安排好运输路线,明确具体要求,确保食堂的服务工作顺利开展,获得了师生的一致认可;学生集体乘车前往“海底世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处专门进行踩点,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加强对参观过程的管理,保障活动顺利实施;下雨天,几位早到的老师主动清除楼梯积水,确保师生安全上下楼梯……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个精彩瞬间,成为高师附小精神讨论的缘起,成为QQ群里老师们交流校园美好时光的温馨镜头。大家不断推敲,共同提炼这一教师精神。于是,老师们有了履行职责、肩负责任的行动指南,并逐步内化为师德行为。
师德建设的目的是什么,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在不断的追问与探索中,高师附小形成了基于师德要求的文化自觉,造就了一支师德风尚高的教师队伍,更形成了回归主旨的学校文化自觉。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从学校师德建设的角度来看待“文化自觉”,我们会发现,这一命题对师德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形式是文化活动。教师是行走在学校的重要的文化符号,师德水平决定这一文化符号的品位,文化活动是师德教育最主要的载体,教师正是在文化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水平。其次,学校师德建设需要文化自觉。师德建设的境界是教师个体的自我建设,这种自我建设往往建基于教师个体对学校主流文化的自觉,是融合于学校育人文化的无痕的影响。第三,文化自觉本身也是师德建设所追寻的目标之一。对于个体来说,文化自觉是一种素质,是一种德性习惯。一个在灵魂深处常常追寻崇高文化境界的人,其德性素质肯定不会太差。教师从事的工作决定了其作为文化人应有的德性素质,但作为社会人,教师同样受到社会风气的不断影响。一个有着文化自觉的教师,会自然而然地面对世俗的纷纷扰扰,明白教师角色的要求,意识到师德的来历、过程以及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自己的坚守。
基于上述思考,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加强师德建设过程中,关注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自知之明,感悟师德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意蕴、价值及其发展趋向,让教师从中自然汲取营养,丰盈精神世界,从而形成强烈的慎独意识和根深蒂固的师德修养。
在传承历史中寻找精神的根基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办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质,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为教师的精神提供赖以寄托的根基,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积淀正是这一根基重要的营养之源。
新学年之际,学校教师入职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学习讨论校训的内涵。校训“忠实自立,和而不同”古朴、通俗,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富于现代意蕴。学校引领全体教职工追溯校训诞生的历史渊源,111年前,张謇先生创办南通师范,以“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为校训。先生说:“愿诸君开拓胸襟,立定志愿,求人之长,成已之用;不妄自菲薄,自然不妄自尊大,忠实不欺,坚苦自立,成我通州之学风。”学校组织教职工走进孔子“和为贵”的思想沃土,理解“和而不同”,品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领悟“君子讲究有原则的调和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非有原则的调和”。在展开讨论中,老师们达成了共识:“和而不同”,即承认多样并主张多样,不相同才有比较,才有高下,才有竞争,才有动力,才有发展。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学有专长,教有特色。于是,古代与近代两位教育家的形象,在教师的脑海深处逐渐清晰,从读懂校训的内涵开始,不断领悟师德的份量。
学校成立了“紫琅读书会”,每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通过专题讨论、同读经典、书籍推介、笔友会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亲近经典,陶冶情操。在11月的优秀影片欣赏月中,《放牛班的春天》《蒙娜丽莎的微笑》《跑吧,孩子》《凤凰琴》等优秀影片成为教师谈论的主要话题,观后感交流更是精彩纷呈。在教育理想与音乐人生、教育追求与专业智慧、学生成长与人间真情、教育信仰与教师人生等话题的交流中,“让读书成为高师附小人行走的方式”成为了全体教师的共识。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人知敬学。师道贵严,中外同轨。非是则无所为教,无所为学”;“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校章者,管理法也。监理能行,诸生能守,是为范之正轨;今日能守,异日能行,是为范之结果”……
由此,教师学习与活动场所张挂的张謇先生的名言,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之言,而是融入教师生命的精神养分,构成了高师附小师德建设的精神底色。高师附小“注重品位,和谐发展,中西合璧,追求卓越”的办学思想,“高品质,国际化,精品名校”的办学目标,也因此成为全体附小人笃信的纲领,内化为践行师德风范的行为准则。
在文化行动中开启幸福的源泉
影响教师师德水平的因素很多,其中,学校和谐的人际环境能强化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从而使得教师将个人的荣辱与学校的形象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行动中增强个人表现对于群体形象的意识。教师个人的心理环境也是影响师德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尊严感直接关系到其职业认同。为此,学校在师德建设中关注教师的幸福指数,不断为教师开启幸福的源泉。
“当热情的夏日还未来得及褪去绿色的盛装,阵阵秋雨早已送来了秋日的清凉。伴着醉人的秋风,高师附小全体师生迎来了教师节庆典……在二年级小朋友精心准备的诗朗诵《写给老师的诗》中,我们听出了感恩的心声。小朋友们向老师表达着内心的深切祝福,一张贺卡、一声问候,让典礼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幸福着老师们的心田。
“帅宁华校长的讲话激励着全体师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和学习中去,在新学期获得新发展,在发展中取得新成效,携手奋进,共筑美好未来!” (施文杰报道)这是教师节活动后,学校的通讯报道。每年教师节,清晨,老师们都会收到短信祝福,如“一个节日,虽然不在春天,却春意盎然。老师,您的节日最美,这一天,满园的百花都为您盛开!作为校长,我也幸福着你的幸福!”简短的话语充满真挚的情感,温暖着教师。行政班子成员会早早来到校门口,再为每位教师送上一朵花,当面送上节日的祝福;当天,还会组织“我的第一个教师节”集体座谈活动,与老师们共话教育人生。在高师附小,每逢节日,教师都能收到校长的短信祝福,若有教师生病缺勤,校长也会前往探望,或是发去短信问候。
一个个幸福的细节,一幕幕温馨的场景,带给老师们的是为师的尊严与集体的归属感,有了这份认同感,幸福便如涓涓细流般融入了教师的职业生命中。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为优秀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是借助文化活动推动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阚萍老师工作兢兢业业,30年来一直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在学期快结束时,一个意外使她的小腿骨折了,绑上石膏后行动不便,医生嘱咐她卧床休息。阚老师想到学校人手很紧,学生面临期末复习,她毅然决然地决定不请假。她恳请学校把班级的教室调到底楼,每天坚持拄着拐杖上班。这位老教师的师德风尚和超然的情怀深深打动了全校师生。校长及时向电视台“寻找身边的好人”栏目组“报料”,电视台马上派来记者采访、报道阚老师的事迹。阚老师的师德精神成为全校师生家长的骄傲,更成为激发全体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
有教师参加优课评比,学校成立后援团,有的教师帮助研究教案,有的教师帮助收集素材制作音频、视频,有的教师帮助代班上课,甚至有老师主动帮助执教者清洗午餐的餐具,团队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在总结会议中,执教者诉说在准备的日子里发生的感人的故事,全校教师共享集体的温暖和职业的幸福,接受师德的精神洗礼。
“感动学校年度人物”评选时,学校邀请全体师生及家长担任评委。一个个平凡而闪亮的名字出现在推荐表上:走进学生心灵的良师欧美玲,洒满爱心的教师顾燕,朴实无华的守望者徐晓红,勤恳踏实的“海子牛”邱晓春……一幅幅精美的照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成为滋养全校教师心灵的鸡汤。
系列文化活动洋溢着组织的温暖,充盈着职业的幸福,荡漾着浓浓的爱意。教师的职业尊严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他们成为爱的使者,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实践中,把师德播撒进每一个稚嫩的心灵。
在生活细节中坚守责任的底线
师德的核心是爱与责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对每一个学生的幸福童年负责,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师德核心所在。
社会转型时期纷扰的世风对教师队伍的影响不容小觑,为此,学校开出底线要求,让全体教师清晰地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学期初,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南通市中小学教师道德诚信承诺书》中的八条禁令,每一位老师都要签名做出郑重承诺,坚守底线要求,自愿接受学校及广大师生、家长、社会各界的监督。
建立班级QQ群,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也是坚守师德底线,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方法。家长在群里诉说家庭教育的困惑,对孩子培养的期待,时刻提醒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教师在群里解答家长的疑问,为家长出谋划策。一定密度的交流、沟通增进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让家庭与学校教育保持密切的配合,也树立了教师的良好形象。
“团结协作,精细务实,主动创新,止于至善”是高师附小的教师精神,这一精神源于全体教师对工作的反思与总结。学校食堂建设之初,由于一些特殊困难,学生暂时不能到餐厅就餐,后勤部门便组织全体教职工精细分工,安排好运输路线,明确具体要求,确保食堂的服务工作顺利开展,获得了师生的一致认可;学生集体乘车前往“海底世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处专门进行踩点,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加强对参观过程的管理,保障活动顺利实施;下雨天,几位早到的老师主动清除楼梯积水,确保师生安全上下楼梯……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个精彩瞬间,成为高师附小精神讨论的缘起,成为QQ群里老师们交流校园美好时光的温馨镜头。大家不断推敲,共同提炼这一教师精神。于是,老师们有了履行职责、肩负责任的行动指南,并逐步内化为师德行为。
师德建设的目的是什么,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在不断的追问与探索中,高师附小形成了基于师德要求的文化自觉,造就了一支师德风尚高的教师队伍,更形成了回归主旨的学校文化自觉。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