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文化自觉的师德建设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应该融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自觉。费孝通教授最近几年反复强调“文化自觉”的问题,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趋向。它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从学校师德建设的角度来看待“文化自觉”,我们会发现,这一命题对师德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形式是文化活动。教师是行走在学校的重要的文化符号,师德水平决定这一文化符号的品位,文化活动是师德教育最主要的载体,教师正是在文化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水平。其次,学校师德建设需要文化自觉。师德建设的境界是教师个体的自我建设,这种自我建设往往建基于教师个体对学校主流文化的自觉,是融合于学校育人文化的无痕的影响。第三,文化自觉本身也是师德建设所追寻的目标之一。对于个体来说,文化自觉是一种素质,是一种德性习惯。一个在灵魂深处常常追寻崇高文化境界的人,其德性素质肯定不会太差。教师从事的工作决定了其作为文化人应有的德性素质,但作为社会人,教师同样受到社会风气的不断影响。一个有着文化自觉的教师,会自然而然地面对世俗的纷纷扰扰,明白教师角色的要求,意识到师德的来历、过程以及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自己的坚守。
  基于上述思考,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加强师德建设过程中,关注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自知之明,感悟师德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意蕴、价值及其发展趋向,让教师从中自然汲取营养,丰盈精神世界,从而形成强烈的慎独意识和根深蒂固的师德修养。
  在传承历史中寻找精神的根基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办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质,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为教师的精神提供赖以寄托的根基,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积淀正是这一根基重要的营养之源。
  新学年之际,学校教师入职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学习讨论校训的内涵。校训“忠实自立,和而不同”古朴、通俗,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富于现代意蕴。学校引领全体教职工追溯校训诞生的历史渊源,111年前,张謇先生创办南通师范,以“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为校训。先生说:“愿诸君开拓胸襟,立定志愿,求人之长,成已之用;不妄自菲薄,自然不妄自尊大,忠实不欺,坚苦自立,成我通州之学风。”学校组织教职工走进孔子“和为贵”的思想沃土,理解“和而不同”,品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领悟“君子讲究有原则的调和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非有原则的调和”。在展开讨论中,老师们达成了共识:“和而不同”,即承认多样并主张多样,不相同才有比较,才有高下,才有竞争,才有动力,才有发展。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学有专长,教有特色。于是,古代与近代两位教育家的形象,在教师的脑海深处逐渐清晰,从读懂校训的内涵开始,不断领悟师德的份量。
  学校成立了“紫琅读书会”,每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通过专题讨论、同读经典、书籍推介、笔友会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亲近经典,陶冶情操。在11月的优秀影片欣赏月中,《放牛班的春天》《蒙娜丽莎的微笑》《跑吧,孩子》《凤凰琴》等优秀影片成为教师谈论的主要话题,观后感交流更是精彩纷呈。在教育理想与音乐人生、教育追求与专业智慧、学生成长与人间真情、教育信仰与教师人生等话题的交流中,“让读书成为高师附小人行走的方式”成为了全体教师的共识。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人知敬学。师道贵严,中外同轨。非是则无所为教,无所为学”;“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校章者,管理法也。监理能行,诸生能守,是为范之正轨;今日能守,异日能行,是为范之结果”……
  由此,教师学习与活动场所张挂的张謇先生的名言,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之言,而是融入教师生命的精神养分,构成了高师附小师德建设的精神底色。高师附小“注重品位,和谐发展,中西合璧,追求卓越”的办学思想,“高品质,国际化,精品名校”的办学目标,也因此成为全体附小人笃信的纲领,内化为践行师德风范的行为准则。
  在文化行动中开启幸福的源泉
  影响教师师德水平的因素很多,其中,学校和谐的人际环境能强化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从而使得教师将个人的荣辱与学校的形象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行动中增强个人表现对于群体形象的意识。教师个人的心理环境也是影响师德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尊严感直接关系到其职业认同。为此,学校在师德建设中关注教师的幸福指数,不断为教师开启幸福的源泉。
  “当热情的夏日还未来得及褪去绿色的盛装,阵阵秋雨早已送来了秋日的清凉。伴着醉人的秋风,高师附小全体师生迎来了教师节庆典……在二年级小朋友精心准备的诗朗诵《写给老师的诗》中,我们听出了感恩的心声。小朋友们向老师表达着内心的深切祝福,一张贺卡、一声问候,让典礼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幸福着老师们的心田。
  “帅宁华校长的讲话激励着全体师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和学习中去,在新学期获得新发展,在发展中取得新成效,携手奋进,共筑美好未来!” (施文杰报道)这是教师节活动后,学校的通讯报道。每年教师节,清晨,老师们都会收到短信祝福,如“一个节日,虽然不在春天,却春意盎然。老师,您的节日最美,这一天,满园的百花都为您盛开!作为校长,我也幸福着你的幸福!”简短的话语充满真挚的情感,温暖着教师。行政班子成员会早早来到校门口,再为每位教师送上一朵花,当面送上节日的祝福;当天,还会组织“我的第一个教师节”集体座谈活动,与老师们共话教育人生。在高师附小,每逢节日,教师都能收到校长的短信祝福,若有教师生病缺勤,校长也会前往探望,或是发去短信问候。
  一个个幸福的细节,一幕幕温馨的场景,带给老师们的是为师的尊严与集体的归属感,有了这份认同感,幸福便如涓涓细流般融入了教师的职业生命中。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为优秀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是借助文化活动推动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阚萍老师工作兢兢业业,30年来一直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在学期快结束时,一个意外使她的小腿骨折了,绑上石膏后行动不便,医生嘱咐她卧床休息。阚老师想到学校人手很紧,学生面临期末复习,她毅然决然地决定不请假。她恳请学校把班级的教室调到底楼,每天坚持拄着拐杖上班。这位老教师的师德风尚和超然的情怀深深打动了全校师生。校长及时向电视台“寻找身边的好人”栏目组“报料”,电视台马上派来记者采访、报道阚老师的事迹。阚老师的师德精神成为全校师生家长的骄傲,更成为激发全体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
  有教师参加优课评比,学校成立后援团,有的教师帮助研究教案,有的教师帮助收集素材制作音频、视频,有的教师帮助代班上课,甚至有老师主动帮助执教者清洗午餐的餐具,团队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在总结会议中,执教者诉说在准备的日子里发生的感人的故事,全校教师共享集体的温暖和职业的幸福,接受师德的精神洗礼。
  “感动学校年度人物”评选时,学校邀请全体师生及家长担任评委。一个个平凡而闪亮的名字出现在推荐表上:走进学生心灵的良师欧美玲,洒满爱心的教师顾燕,朴实无华的守望者徐晓红,勤恳踏实的“海子牛”邱晓春……一幅幅精美的照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成为滋养全校教师心灵的鸡汤。
  系列文化活动洋溢着组织的温暖,充盈着职业的幸福,荡漾着浓浓的爱意。教师的职业尊严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他们成为爱的使者,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实践中,把师德播撒进每一个稚嫩的心灵。
  在生活细节中坚守责任的底线
  师德的核心是爱与责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对每一个学生的幸福童年负责,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师德核心所在。
  社会转型时期纷扰的世风对教师队伍的影响不容小觑,为此,学校开出底线要求,让全体教师清晰地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学期初,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南通市中小学教师道德诚信承诺书》中的八条禁令,每一位老师都要签名做出郑重承诺,坚守底线要求,自愿接受学校及广大师生、家长、社会各界的监督。
  建立班级QQ群,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也是坚守师德底线,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方法。家长在群里诉说家庭教育的困惑,对孩子培养的期待,时刻提醒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教师在群里解答家长的疑问,为家长出谋划策。一定密度的交流、沟通增进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让家庭与学校教育保持密切的配合,也树立了教师的良好形象。
  “团结协作,精细务实,主动创新,止于至善”是高师附小的教师精神,这一精神源于全体教师对工作的反思与总结。学校食堂建设之初,由于一些特殊困难,学生暂时不能到餐厅就餐,后勤部门便组织全体教职工精细分工,安排好运输路线,明确具体要求,确保食堂的服务工作顺利开展,获得了师生的一致认可;学生集体乘车前往“海底世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处专门进行踩点,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加强对参观过程的管理,保障活动顺利实施;下雨天,几位早到的老师主动清除楼梯积水,确保师生安全上下楼梯……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个精彩瞬间,成为高师附小精神讨论的缘起,成为QQ群里老师们交流校园美好时光的温馨镜头。大家不断推敲,共同提炼这一教师精神。于是,老师们有了履行职责、肩负责任的行动指南,并逐步内化为师德行为。
  师德建设的目的是什么,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在不断的追问与探索中,高师附小形成了基于师德要求的文化自觉,造就了一支师德风尚高的教师队伍,更形成了回归主旨的学校文化自觉。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好坏除了与自身的智力因素有关外,很大程度上还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关。因此,教师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文中从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兴趣、意志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探究了英语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非智力因素;自信心;兴趣;意志;创新意识  【作者简介】赖徽媛(1980-),女,江西宁都人,上饶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实验
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地缘性特征,每一所学校在自身文化演进中都不可避免地打下鲜明的地域烙印。顺势而为,借助地域文化塑造学校的文化性格,涵养学生品质,便成为学校文化创新的重要思路。广州市天河区羊城花园小学依托广州本地人文资源,以羊城文化特色构建“爱我羊城”校本德育课程,传承“开放 兼容 务实 创新”的广州精神,为每一个羊城学子负责,不断培育新羊城人。  一、寻根:探寻羊城文化课程核心  清晰的核心理念是
【Abstract】Classrooms are one of the most crowded human environments and class talk happens in every class, so how to effectively organize classroom dialogue for learning is profoundly important (Cazde
【摘要】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是对学生英语综合水平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首先分析当前中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中普遍存在的词汇量不足、语法错误、文章连贯性不足以及中西方文化了解不够的问题,并结合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提高中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实践做法。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写作;书面表达能力  引言  当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也就是
摘要:当今,纪律由于被普遍认为是对儿童自由的阻抑,而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地位。社会学宗师涂尔干,则把纪律看作人性的内在需求,是人性实现自我的手段,认为儿童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纪律的培养。他对于纪律的本质、功能以及实施策略的论述,引导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纪律,认识纪律的道德教育功能,给我们当下的儿童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以多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涂尔干;儿童道德教育;纪律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概述小学英语科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唱游引导”“角色扮演”的方法运用,使课堂情景教学模式更佳。  【关键词】情景创设;小学英语;应用  英语是一种语言,不是一种知识,所以若英语脱离语言范畴,就难以进行表达。情景教学活动的开设之所以能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究其原因是由于情景教学更能接近语言情景创设,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培养自己的语感。  一、情景创设的意义  情
【摘要】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的英语课程已经把提升小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小学生英语素养的培养,不断启发小学生的英语思维,提升英语学习的思维品质,促进小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英语;思维品质;策略  【作者简介】毛宁,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戴溪小学。  在英语教学改革中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主导性,是一种“双主”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非常适用。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都要有科学的教学评估才能发挥出最大化的效果和作用,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也是一样,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积极探索对项目教学法有效的教学评估。本文就项目教学法的大学英语评估策略进行探析,旨在为大学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课堂教学也需如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清楚“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新课导入情有独钟。固然,“导语”安排巧妙,确实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激发兴趣的作用;然而课堂教学的“结束语”也不可小觑,安排得当,更能产生画龙点睛
【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问题越来越频繁,解决这类翻译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实现成功的翻译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根据翻译目的论的指导准确、灵活地运用归化或异化这两种策略以保证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异化;归化  【作者简介】何九红,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一、引言  目前,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文化、语言、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