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顾名思义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在社会生活中,反复训练培养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条件反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必要的,预习是把金钥匙。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学生不会预习,只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数学。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会预习并养成良好预习学习习惯的学生,一定是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什么呢?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数学教学实质上是将静态的数学知识(思维结果)激活为动感的数学知识(思维过程),使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载体。”此时学生对“结论”的探索过程同数学家发现真理时的思维活动实质类似,这一思维活动远比单纯记忆结论、背诵文字的价值大得多。而预习是学生课前的自学、思考的过程。在学习新课之前,自己先把书上的内容看一遍,(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做上记号,等上课时,再认真听。)这样,就能对新知识有了初步认识。一般情况下,都是让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进行预习。其一,通过预习你懂得了哪些知识?其二,本节内容,你还没有明白的问题是什么?其三,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其四,你知道生活中哪些方面能用到这些知识?
预习既然那么重要,预习对于学生学习新知又有什么好处呢?
预习的好处有许多。通过预习可培养自学能力的独立思维能力。因为:第一,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需要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预习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通过复习有关旧知识可弥补漏洞,使自己听课时精力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去;第三,预习能开拓思路。经过预习,对要学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去;第四,预习能增强记忆效果。预习时,无论对看得懂的知识还是看不懂的知识,自己都经过独立思考,有了初步印象,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的进一步学习,理解会更为深刻。而且预习能增强求知欲望,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后进生。例如,小晧同学的预习,今天我预习了《角的分类》这节课,我知道了什么是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和周角。但我有一个问题,大于180度又小于360度的角是什么角?这样,他就更加认真听课。所以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是好的。
哪怎样养成预习习惯呢?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
预习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当小老师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谁说的大家能听懂,谁能回答大家在预习中的疑问谁就是今天的小老师。一方面学生通过预习有了“思想准备”,能够较快的掌握方法,教师适时的鼓励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特别是对后进后有促进作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变被动接受为对知识的探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逐步将视野扩展到教材以外探索新知。教师要坚持布置预习性作业。在每一节课上完后,不仅要布置本节课的巩固性作业,还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由于数学课不像语文课可以有固定的预习内容,我想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决定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使学生能做到有效预习,且做到经常化。
(二)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要明确提出预习的目的要求,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本课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和感受。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工具书先粗读教材,边读边圈、点、画,大致搞懂教材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有疑问自己可以查找资料或同学间互相交流合作,再精读教材,对书上的数学概念、法则等在自己预习时理清思路,和以前学习的知识形成网络,确定今天学习的重点。
(三)教师要通过与例题相仿或高于例题的题目质疑、提问等形式,检测预习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应仅仅着眼于新知的“是什么”,而应着眼于学生真正去理解新知的“为什么”,要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深入研究新知中蕴含的本质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把教材变成学材,帮助学生经过一些中间过程,挖掘教材的空白处或抓住知识的发展点,引导学生思考有无新的发现,有无更好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在学生的预习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根据数学课的特点,学生在预习时要达到读、思、问、记、练同步进行。对课本内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
第二,学生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结合当天学习的内容前后联系再进行。切不可以每天的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
第三,对于学习数学后进的学生,根本原因就在于上课前不预习。这些学生必须作好在短期内要多吃点苦的思想准备。在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后,要安排一点时间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时间,同时,还可以减少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也就会改变,就再也不需加班加点了。
总之养成预习习惯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预习是踏进知识大门的钥匙。
预习是什么呢?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数学教学实质上是将静态的数学知识(思维结果)激活为动感的数学知识(思维过程),使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载体。”此时学生对“结论”的探索过程同数学家发现真理时的思维活动实质类似,这一思维活动远比单纯记忆结论、背诵文字的价值大得多。而预习是学生课前的自学、思考的过程。在学习新课之前,自己先把书上的内容看一遍,(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做上记号,等上课时,再认真听。)这样,就能对新知识有了初步认识。一般情况下,都是让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进行预习。其一,通过预习你懂得了哪些知识?其二,本节内容,你还没有明白的问题是什么?其三,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其四,你知道生活中哪些方面能用到这些知识?
预习既然那么重要,预习对于学生学习新知又有什么好处呢?
预习的好处有许多。通过预习可培养自学能力的独立思维能力。因为:第一,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需要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预习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通过复习有关旧知识可弥补漏洞,使自己听课时精力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去;第三,预习能开拓思路。经过预习,对要学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去;第四,预习能增强记忆效果。预习时,无论对看得懂的知识还是看不懂的知识,自己都经过独立思考,有了初步印象,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的进一步学习,理解会更为深刻。而且预习能增强求知欲望,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后进生。例如,小晧同学的预习,今天我预习了《角的分类》这节课,我知道了什么是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和周角。但我有一个问题,大于180度又小于360度的角是什么角?这样,他就更加认真听课。所以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是好的。
哪怎样养成预习习惯呢?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
预习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当小老师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谁说的大家能听懂,谁能回答大家在预习中的疑问谁就是今天的小老师。一方面学生通过预习有了“思想准备”,能够较快的掌握方法,教师适时的鼓励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特别是对后进后有促进作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变被动接受为对知识的探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逐步将视野扩展到教材以外探索新知。教师要坚持布置预习性作业。在每一节课上完后,不仅要布置本节课的巩固性作业,还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由于数学课不像语文课可以有固定的预习内容,我想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决定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使学生能做到有效预习,且做到经常化。
(二)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要明确提出预习的目的要求,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本课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和感受。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工具书先粗读教材,边读边圈、点、画,大致搞懂教材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有疑问自己可以查找资料或同学间互相交流合作,再精读教材,对书上的数学概念、法则等在自己预习时理清思路,和以前学习的知识形成网络,确定今天学习的重点。
(三)教师要通过与例题相仿或高于例题的题目质疑、提问等形式,检测预习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应仅仅着眼于新知的“是什么”,而应着眼于学生真正去理解新知的“为什么”,要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深入研究新知中蕴含的本质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把教材变成学材,帮助学生经过一些中间过程,挖掘教材的空白处或抓住知识的发展点,引导学生思考有无新的发现,有无更好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在学生的预习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根据数学课的特点,学生在预习时要达到读、思、问、记、练同步进行。对课本内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
第二,学生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结合当天学习的内容前后联系再进行。切不可以每天的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
第三,对于学习数学后进的学生,根本原因就在于上课前不预习。这些学生必须作好在短期内要多吃点苦的思想准备。在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后,要安排一点时间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时间,同时,还可以减少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也就会改变,就再也不需加班加点了。
总之养成预习习惯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预习是踏进知识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