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简称广外)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当前,广外已形成以外国语言文学和应用经济学为优势学科,辐射、带动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建设格局。在广东省范围内,广外率先探索和完善外籍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确保了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稳定,这就为学校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共同主办的“大学与城市(二)—广州地区社科名家访谈”活动中,就“大学与城市”的关系等问题,《南风窗》记者专访了广外校长、党委副书记石佑启教授。
改革创新造就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南风窗: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结合广外情况,你认为,怎样做?
石佑启:我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大任务,这要求我们既保持立德树人的初心,又要保持改革创新的动力。
我们通过分层次的教育质量标准,引领高等教育以多样化的教育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在优化学科专业体系上,我们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学科建设,我们抓住两个重点,即优化学科体系结构、注重学科交叉融合。
在做优做精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上,做实做强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等非外语学科,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提升学科竞争力,打造外语学科和非外语学科“双轮驱动”、多学科多语种协调发展的格局。
成就的取得和想法的落地,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所以,围绕国家和广东发展战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吸引高端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优秀人才体系。
南风窗: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如何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专业领域人才?
石佑启:广外是一所国际化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高校,我们致力于培养“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这主要通过以下做法来完成:
首先,对接国家战略需要,打造华南地区外语教育高地。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我们提出“小语种服务国家大战略”的思路。目前,学校开设的外语语种已达26种,是华南地区外语语种最多、高层次外语人才最集中的高校,外语语种已全面覆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其次,深化完全学分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秋季起,我们在广东高校中率先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行3-6年弹性学制,实现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和自主选择修业年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三,创建国际化学习实践平台,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学校每年选派学生到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实习,参与“亚洲校园计划”,开展“模拟联合国”等国际化鲜明的实践活动。第四,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与条件,助力学生创新创业。第五,坚持立德树人,着力构建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
南风窗:广外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引进并稳住一批外籍教师队伍,但现有职称的评聘主要针对国内教师,我们有哪些创新的举措来突破这一困境?
石佑启:作为一所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大学,我们着力探索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外籍及港澳台教师是我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国际化的应有之义。
为引进和稳住外籍教师队伍,我们出台了两个文件,将外籍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分为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讲师四个级别,每个级别都设定不同条件,这些规定既参考国内教师的评审要求,又考虑到外籍及港澳台教师的实际情况。
在教研和科研项目方面,我们知道外籍教师成功申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此方面做了差异化的制度设计。
在外教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面,我们明确了改革的方向,一开始就提出并执行“评聘结合”的制度。通过评聘,让外籍及港澳台教师看到职业发展进步的空间,给大家努力方向和前进动力,鼓励和支持外教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在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展。
通过好的制度,留住现有外教的心,让他们安心工作。同时,吸引更多优秀的外教来广外工作。
大学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南风窗:2008年至今,你到广州工作和生活了十年,广州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大学和城市的关系来看,你认为,大学要更好地发展,需要所在城市提供哪些帮助?
石佑启:美丽、开放、包容、务实、创新、活力,这是广州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
大学与城市是共生共荣、相互支撑、互动共进的关系。“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城市是大学生存发展的载体,为其提供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大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滋养着城市的发展。
我们希望大学所在城市的地方政府能为高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包括法治环境、治安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这有助于高校培养人才以及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们希望大学所在城市的地方政府为高校发展提供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助力高校更好更快发展,使高校和城市不断形成更加良性互动和共赢的发展格局。
南风窗:你是法学领域专家,我们想听你谈谈如何强化反腐的工作成效,使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以更好持续下去。
石佑启: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对重建中国良好的官场和健康的政治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重要成效。
为真正达到治本的目的,实现十八大后中央提出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除了继续加紧惩治腐败,抓好治标的权力反腐外,还要下决心从制度上清除腐败,从权力反腐迈向制度反腐,建立完善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使反腐败步入制度化和法治化的轨道。
十九大以后,我国反腐进入制度反腐新阶段,十九大报告有两个重要的提法:一是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二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通过反腐败立法和监察法出台,反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对腐败的威慑力更强。加强反腐败制度建设,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关键少数”的监督,将其关进制度的笼子。
南风窗: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央提出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之间的演进关系?
石佑启:“不敢腐”是靠权力反腐来维系,“不能腐”是靠制度反腐来维系,“不想腐”是靠信念反腐来维系。制度反腐是对权力反腐的一种超越,信念反腐又是对制度反腐的一种超越。
再好的权力反腐,也只能治标。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用人体制的制度反腐,才能治本。
如果说制度是用来管人的行为,那么信念就是守住人心。拥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拒腐防变,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只有靠良好的制度与坚定信念的有机结合,自律与他律并举,才能切实打赢反腐败这场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