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沈从文是热衷于湘西题材的文学大家,这与他的童年经验不可分割,与他童年所接触的女性息息相关。沈从文的母亲给予了沈从文母爱的记忆与自卑情结,失败的初恋给予了沈从文性的苦闷与爱情向往,广大的湘西女性更是为沈从文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成为沈从文笔下真善美的化身。
关键词:沈从文;童年经验;女性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卓越优异,人生经历亦具有传奇色彩。其中童年经验里的女性具有重要地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谈到:“永恒的人性的最深处是什么呢?只能是儿时扎根在精神领域中后来又被忘了的事。”据研究,“每一个作家在其成年之后,也不时要将自己关注的目光投向童年”。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表明,“母亲是孩子通向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一个完全不能和母亲发生联系的婴孩,必定走上灭亡之途”,以母亲为代表,女性更是成为了童年记忆中不可磨灭的身影。
《文艺心理学教程》将童年经验定義为“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童庆炳指出,“童年经验是指从儿童时期(一般是把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称为儿童期,所谓成熟是指身心发育过程的基本完成,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人类个体的发育成熟大致在十六、十七岁左右)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体验”。在此,笔者将关注沈从文从出生至十七岁的人生经历,以沈从文童年经验中两位重要的女性——母亲与初恋为主要案例,探讨童年经验里的女性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母亲:母爱记忆与自卑情结
沈从文的母亲名为黄素英,是本地最早的贡生黄河清的女儿。她儿时便外出在军营中生活,见识广博,所读的书也较沈从文的父亲稍多。沈从文在其自传中写道:“我等兄弟姐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这个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的母亲担负的。我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她告我认字,告我认识药名,告我决断——做男子极不可少的思考以后的决断。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较少,得于妈妈的也就较多。”沈从文对于母亲无疑是爱的,这种爱进而融入了他的文学创作。
沈从文从不吝啬于对母爱的阐述,1926年,沈从文作《腊八粥》,讲述腊八时节母亲对八儿的爱;1927年,沈从文作《山鬼》,细致地描写母亲对疯癫儿子的关爱与呵护。黄素英更是沈从文小说里的母亲的原型,他的作品中的母亲形象许多都有她的影子。1930年,沈从文作短篇小说《菜园》,《菜园》里的母亲玉太太的温文尔雅正是黄素英文雅随和一面的放大。
然而,母亲对他的失望也成为了沈从文自卑情结的重要因素。沈从文曾经一时作过一家的中心人物,享受过宠爱的幸福,却因一场大病成了小猴儿精。当家人把“将军之梦”从沈从文转移到弟弟身上后,失宠的沈从文就渐渐地学会了逃课和撒谎,想借此吸引母亲的注意,却反而让母亲失望。“他为要得到母亲的爱而争战,结果却是真的失去了它。”沈从文的自卑情结在儿时便初见端倪,而都市生活更加强化了他的“乡下人”意识。多年后沈从文回忆童年时期被欺骗破财的遭遇,提到:“为这件事情我母亲哭了半年。这老年人不是不原谅我的荒唐,因我不可靠用去了这笔钱而流泪;却只为的是我这种乡下人的气质,到任何处总免不了吃亏,而想来十分伤心。”母亲的悲伤与失落影响了沈从文的自我认知,使自卑与哀伤的情绪深深地嵌入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之中。
二、初恋:性的苦闷与爱情向往
沈从文在入伍前结识了一个白脸长身的女孩,童年时期的他尚不懂得爱情,憨厚地相信了女孩的弟弟——那个白脸男孩的谎话,以为白脸女孩子正爱着他。他无日无夜地为女孩作旧诗,仅仅是因为白脸男孩说过,他的姐姐喜欢。即使乡绅们劝告沈从文不要这么傻,沈从文依然义无反顾地去爱她,甚至拒绝了四个“平时不敢希望得到的好女孩”,以及四个有身份有地位的理想岳父。最后,白脸男孩骗去了沈从文大量的钱财,也再不来为他捎诗了。
“这场女难是沈从文离开湘西、远赴北京的直接原因,给沈从文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情感创伤,影响着沈从文初期的都市性爱的叙事。”沈从文的都市小说一度热衷于性的苦闷,这在《老实人》中可见一斑。《老实人》的主人公自宽君对城市女性怀有欲望,却内心羞涩,踌躇不前,郁闷的生活使他不禁悲叹:“唉,女人,女人这名词,同一个无用的在为生活做文章的穷人,隔得有多远!”
但是,沈从文并不后悔去爱。这场失败的初恋与甜蜜的谎言,在打击沈从文的同时,也刺激了他的勇气与对纯洁爱恋的向往,使他大胆地从“人性”、“情感”、“爱情”的角度,“猛烈地抨击都市人不敢爱,不敢恨,如阉鸡般的性格”,“大胆地歌颂湘西人对爱的执着、坚贞、纯洁——爱的基础仅仅是爱”。
三、湘西女性:真善美的人性品质
沈从文依旧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母亲,也从不怨恨那个白脸长身的女孩,童年经验里的女性给予沈从文的温情往往多于忧愁。因此,广大的湘西女性成为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湘西对应着沈从文的童年时光,于是十几岁的少女形象便成为了沈从文笔下湘西女性中的典型。沈从文往往将笔下的乡土少女,描绘成心思纯净、善良可爱的邻家女孩。例如,《边城》中的翠翠,天真无邪,情窦初开,可命运的捉弄让傩送赌气下行,翠翠也陷入了对心上人不知期限的等待;《三三》中的三三,活泼可爱,清纯质朴,对城里来的少爷萌生出朦胧的爱的幻想,却又被现实打击,回归原初的生活。这些纯洁美好的湘西女性,正表达了沈从文对真善美的人性品质的追求,而她们的悲剧则讽刺了违背本真人性的世俗范式,与破坏纯美自然的都市文明。
四、结语
童年经验里的女性影响了沈从文创作心理与审美风格的形成。母亲给予了沈从文母爱的关怀与被冷落的自卑,失败的初恋则导致了他性的苦闷和对爱情的向往。同时,童年时光接触到的淳朴善良的湘西女子,成为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他笔下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湘西女性人物,更是变成了真善美人性品质的形象载体。
成年后的沈从文在城市经历了太多苦难,于是,他频频将精神寄托在童年回忆之中。他怀念湘西的风土,渴望人性的美好,于是建造了一座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去守护纯美的人性品质,而这种纯美,凝聚了他对湘西女性的记忆。
参考文献
[1](奥)阿德勒:《自卑超越》,作家出版社,1986年。
[2](奥)阿德勒:《超越自卑》,黄国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3](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
[4]李浪编著:《文艺心理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
[5]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6]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7]樊朝刚:《创伤体验与沈从文小说创作》,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8]王爱文:《自卑与超越——沈从文创作心理阐释》,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9]沈从文:《沈从文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1995年。
[10]沈从文:《沈从文作品经典》,花山文艺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
黄文娴(2000—),女,汉族,浙江,杭州师范大学,本科,311121,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沈从文;童年经验;女性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卓越优异,人生经历亦具有传奇色彩。其中童年经验里的女性具有重要地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谈到:“永恒的人性的最深处是什么呢?只能是儿时扎根在精神领域中后来又被忘了的事。”据研究,“每一个作家在其成年之后,也不时要将自己关注的目光投向童年”。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表明,“母亲是孩子通向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一个完全不能和母亲发生联系的婴孩,必定走上灭亡之途”,以母亲为代表,女性更是成为了童年记忆中不可磨灭的身影。
《文艺心理学教程》将童年经验定義为“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童庆炳指出,“童年经验是指从儿童时期(一般是把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称为儿童期,所谓成熟是指身心发育过程的基本完成,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人类个体的发育成熟大致在十六、十七岁左右)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体验”。在此,笔者将关注沈从文从出生至十七岁的人生经历,以沈从文童年经验中两位重要的女性——母亲与初恋为主要案例,探讨童年经验里的女性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母亲:母爱记忆与自卑情结
沈从文的母亲名为黄素英,是本地最早的贡生黄河清的女儿。她儿时便外出在军营中生活,见识广博,所读的书也较沈从文的父亲稍多。沈从文在其自传中写道:“我等兄弟姐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这个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的母亲担负的。我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她告我认字,告我认识药名,告我决断——做男子极不可少的思考以后的决断。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较少,得于妈妈的也就较多。”沈从文对于母亲无疑是爱的,这种爱进而融入了他的文学创作。
沈从文从不吝啬于对母爱的阐述,1926年,沈从文作《腊八粥》,讲述腊八时节母亲对八儿的爱;1927年,沈从文作《山鬼》,细致地描写母亲对疯癫儿子的关爱与呵护。黄素英更是沈从文小说里的母亲的原型,他的作品中的母亲形象许多都有她的影子。1930年,沈从文作短篇小说《菜园》,《菜园》里的母亲玉太太的温文尔雅正是黄素英文雅随和一面的放大。
然而,母亲对他的失望也成为了沈从文自卑情结的重要因素。沈从文曾经一时作过一家的中心人物,享受过宠爱的幸福,却因一场大病成了小猴儿精。当家人把“将军之梦”从沈从文转移到弟弟身上后,失宠的沈从文就渐渐地学会了逃课和撒谎,想借此吸引母亲的注意,却反而让母亲失望。“他为要得到母亲的爱而争战,结果却是真的失去了它。”沈从文的自卑情结在儿时便初见端倪,而都市生活更加强化了他的“乡下人”意识。多年后沈从文回忆童年时期被欺骗破财的遭遇,提到:“为这件事情我母亲哭了半年。这老年人不是不原谅我的荒唐,因我不可靠用去了这笔钱而流泪;却只为的是我这种乡下人的气质,到任何处总免不了吃亏,而想来十分伤心。”母亲的悲伤与失落影响了沈从文的自我认知,使自卑与哀伤的情绪深深地嵌入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之中。
二、初恋:性的苦闷与爱情向往
沈从文在入伍前结识了一个白脸长身的女孩,童年时期的他尚不懂得爱情,憨厚地相信了女孩的弟弟——那个白脸男孩的谎话,以为白脸女孩子正爱着他。他无日无夜地为女孩作旧诗,仅仅是因为白脸男孩说过,他的姐姐喜欢。即使乡绅们劝告沈从文不要这么傻,沈从文依然义无反顾地去爱她,甚至拒绝了四个“平时不敢希望得到的好女孩”,以及四个有身份有地位的理想岳父。最后,白脸男孩骗去了沈从文大量的钱财,也再不来为他捎诗了。
“这场女难是沈从文离开湘西、远赴北京的直接原因,给沈从文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情感创伤,影响着沈从文初期的都市性爱的叙事。”沈从文的都市小说一度热衷于性的苦闷,这在《老实人》中可见一斑。《老实人》的主人公自宽君对城市女性怀有欲望,却内心羞涩,踌躇不前,郁闷的生活使他不禁悲叹:“唉,女人,女人这名词,同一个无用的在为生活做文章的穷人,隔得有多远!”
但是,沈从文并不后悔去爱。这场失败的初恋与甜蜜的谎言,在打击沈从文的同时,也刺激了他的勇气与对纯洁爱恋的向往,使他大胆地从“人性”、“情感”、“爱情”的角度,“猛烈地抨击都市人不敢爱,不敢恨,如阉鸡般的性格”,“大胆地歌颂湘西人对爱的执着、坚贞、纯洁——爱的基础仅仅是爱”。
三、湘西女性:真善美的人性品质
沈从文依旧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母亲,也从不怨恨那个白脸长身的女孩,童年经验里的女性给予沈从文的温情往往多于忧愁。因此,广大的湘西女性成为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湘西对应着沈从文的童年时光,于是十几岁的少女形象便成为了沈从文笔下湘西女性中的典型。沈从文往往将笔下的乡土少女,描绘成心思纯净、善良可爱的邻家女孩。例如,《边城》中的翠翠,天真无邪,情窦初开,可命运的捉弄让傩送赌气下行,翠翠也陷入了对心上人不知期限的等待;《三三》中的三三,活泼可爱,清纯质朴,对城里来的少爷萌生出朦胧的爱的幻想,却又被现实打击,回归原初的生活。这些纯洁美好的湘西女性,正表达了沈从文对真善美的人性品质的追求,而她们的悲剧则讽刺了违背本真人性的世俗范式,与破坏纯美自然的都市文明。
四、结语
童年经验里的女性影响了沈从文创作心理与审美风格的形成。母亲给予了沈从文母爱的关怀与被冷落的自卑,失败的初恋则导致了他性的苦闷和对爱情的向往。同时,童年时光接触到的淳朴善良的湘西女子,成为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他笔下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湘西女性人物,更是变成了真善美人性品质的形象载体。
成年后的沈从文在城市经历了太多苦难,于是,他频频将精神寄托在童年回忆之中。他怀念湘西的风土,渴望人性的美好,于是建造了一座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去守护纯美的人性品质,而这种纯美,凝聚了他对湘西女性的记忆。
参考文献
[1](奥)阿德勒:《自卑超越》,作家出版社,1986年。
[2](奥)阿德勒:《超越自卑》,黄国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3](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
[4]李浪编著:《文艺心理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
[5]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6]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7]樊朝刚:《创伤体验与沈从文小说创作》,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8]王爱文:《自卑与超越——沈从文创作心理阐释》,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9]沈从文:《沈从文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1995年。
[10]沈从文:《沈从文作品经典》,花山文艺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
黄文娴(2000—),女,汉族,浙江,杭州师范大学,本科,311121,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