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中的“孝文化”教育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biao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教学中,可以紧扣“孝”字,结合当今社会特点和学生道德认知的现状,进行“孝文化”的相关教育。
   一、感恩教育
   李密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早亡,母改嫁,“少多疾病,零丁孤苦”,正是“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祖母刘氏亲手把孙子抚养成人,李密长大成人了,而祖母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懂得感恩,史料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他的孝行早就名扬天下,甚至当“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时,不惜冒着触怒皇帝的风险,“愿乞终养”,言辞恳切,感天动地。正如他所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就是对感恩的最好诠释。
   而反观现在的学生,都是好几个家庭的中心,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好像是天经地义的,却从没想过要为父母做点什么。不但拿学费、生活费自认为理所当然,甚至超高标准消费,衣服要买名牌,手机要买名牌,父母稍不满足,对父母冷眼相对。父母稍对自己提点学习上的要求,甚至打听一下成长情况,关心一下学习成绩,都是满脸不耐烦,甚至发脾气。在学校,鲜有主动打电话关心父母的学生。放假回家,要么沉迷于电视、网络,要么忙于同学聚会,宁可跟陌生人聊得热火朝天,也不愿和父母沟通交流。种种表现,不一而足,让父母流汗又流泪。推而广之,连对父母都不感恩的人,又何谈对师长的感恩,对朋友的感恩,对学校的感恩,对社会的感恩。
   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自己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自己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集体、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二、爱国教育
   从社会政治架构来说,中国传统社会是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分配政治、财产权力和确定责任义务关系的,家国同构、父权和君权合一都成为其重要特征。在这种社会体制格局中,孝父与忠君实际上是表里关系,在家做孝子,在朝做忠臣,其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首先,忠君就是孝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说明孝有三个层次,事亲为孝的最低层次的要求,忠君就是孝的进一步发展,忠君是孝的更高要求。其次,孝亲可以扩大为忠君,在家孝顺父母,在朝自然忠君,因为“君”就是“父母”,所以,“退家则尽心于亲,进宦则竭力于君”,讲的就是“忠孝一体”的标准。
   李密的《陈情表》之所以能打动晋武帝,不单单只是他言辞哀切的孝情,还在于他对晋武帝忠心耿耿的表白:“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字字句句都是对晋武帝的感激涕零,对新朝的一片忠心,自然能博得皇帝的褒奖与认可。
   在现今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必然从属于某一民族、某一国家。在“世界大同”没有实现之前,在民族国家没有消亡之前,提倡爱国主义,保卫民族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是一个国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人格的尊严。而个人的人格尊严有一个基本条件,即是个人所属的民族的独立。如果一个民族的独立主权丧失了,那个民族中的个人是不可能保持人格尊严的。因此,爱国教学育是必不可少的。
其他文献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陆机《文赋》)。学生由于阅历浅,知识又有限,对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缺乏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很重要。   一、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对生活的艺术的真实反映。生活中丑的事物常常不能引起人的喜爱和美感,而进入文学中的丑的事物却能让人产生愉悦感。这是因为,作家经过特殊的反映方式来处理生活
期刊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写,有的说不懂怎么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学生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非自己表达需要;写的文章材料来源于作文选,而不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了观点,也不知道如何表达。缺乏主动、
期刊
中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著名语文教育家崔峦最近指出:母语教育责任如山,必须强化母语教育。因为,母语是民族的根、国家的魂,是每个孩子、每个公民的精神家园。孩子的成长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基点则在学语言。他特别指出:语言这个目标应该分解为学本民族语、学民族共同语和学外国语,具有轻重缓急的层次,但作为中国孩子、中国公民首先必须学好并逐步达到精通的无疑应该是民族共同语的汉语,即汉民族的母语。   著名语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如,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讲授轻探究,等等。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少、慢、差、费”,使某些语文教学走入误区,其结果是学生叫苦,教师叫累,事倍而功半。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其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这些年,对于学校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办学理念,我有了越来越强烈的认同感。该让学生在哪些方面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起点在哪里、发展到哪种程度,如何才能在一线教学中具体贯彻落实“为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而教,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而育”,我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应是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最重要的工作与最根本的追求。我以为,践行学校办学理念,尽好教师天职,
期刊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传统语言运用、思维方式、风土人情、仁人贤士的情意思想等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中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文言文,也属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然而根据对初中学生的调查了解,《塞翁失马》(约
期刊
时下,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几种看法:一种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主要靠生源。另一种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各级组织领导要加大刺激的力度,刺激越大教师的积极性就越高。再一种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长年累月的事,我任的本届学生质量差,是由于前任的责任,前任没教好我也无能为力。   一、勤于疏通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托和根本。离开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
期刊
中国古代的文言小说,一般说来,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是很不经意的,所以在作品中很少出现。六朝时期的志怪志人之书,虽“搜奇记逸”,时多隽永,然皆“粗陈梗概”,简朴少华。《红楼梦》之前的文学作品的肖像描写,往往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陌上桑》中的“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有些作品还存在着程式化的弊病,如,“此女有闭月羞花之貌”。而《红楼梦》对于人物的肖像描写,则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能把人物的妆
期刊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出自于《晋书陶潜传》,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因此有人评价: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和信仰而活着的文人,是真正为人间立下荣辱标准的人,千秋万代令人永远难忘。   一、决裂官场回归自然的渊明   陶诗中写官场生活的诗句很少,但从作者简介中可以知道是从官场回归。五次出仕:394年,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归;召为主薄,不就。398年,33岁,入桓玄幕府;五年
期刊
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是追求师生心灵共鸣、生生思维碰撞的课堂。这就对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和语言艺术发出了挑战。作为教师,我们也越来越感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但扫描我们的课堂,一些失败的即使评价还是频频出现,让人担忧:一是缺乏真诚的形式评价;二是缺乏引导的无效评价;三是缺乏民主的单向评价;四是缺乏客观的公正评价。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艺术的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