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教学大纲教育目的中明确提出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在学校美育的整个框架中,语言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而英文童谣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也具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优势。本文试着,结合童谣特点,抓住“感知美、领悟美、欣赏美”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美育,让学生经历美的历程。
【关键词】美育;童谣;感知美;领悟美;欣赏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审美教育总是借助一定的美的对象,特别是美的艺术对象对人施加影响的”在学校美育的整个框架中,语言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而童谣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它有着清新的内容、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活泼的形式、鲜明的节奏、诙谐的风格,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也具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优势。童谣是符合儿童天性的、融入儿童生活的并为儿童所喜欢的教育新途径。因而在英语教学的美育过程中,加入童谣的教学,既符合了英语学科美育的内容、儿童的需要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在美育过程中,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按照审美心理特征,结合童谣特点,抓住“感知美、领悟美、欣赏美”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美育,让学生经历美的历程。
一、感知美:悦耳悦目,以形感人
人们的审美感知,是遵循由“感受”到“知觉”这一规律的。童谣作为儿童喜爱的一种教育途径,童谣教学中的审美感知,是美育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其审美的趋向主要是感知审美对象中含有哪些美的因素。童謠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押韵,一个是节奏。这对学生形成语言的敏感性和音乐性都有很大的好处。 一般地说,童谣都押韵,无韵不成童谣。押韵在我们的语言表达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押韵的语言材料,往往我们听后一遍就记住了,而且更容易流传。
童谣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节奏。几乎所有童谣都有规律性的循环重复,使童谣呈现出律动的节奏美感。如“影子”中:“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在左”“影子在右”中不断重复出现,“影子”在这组短语每个句子词数相同,所以唱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这种节奏感的体验和学习有助于高年级学生把握音乐节奏,也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写出朗朗上口的地道英文句子。童谣鲜明的音乐美,愉悦了受教育者听觉;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用身体呼出节奏和形象的动作,用声音将人带入童谣所讲述的故事中,用声音展开画面,同样取悦了受教育者的眼睛。
二、领悟美:悦心悦意,身心律动
童谣教学的审美领悟,是美育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它是审美感知的升华。其审美趋向,主要是发掘审美对象内在具有娱人耳目、悦人情志的特性,当然也包括对其蕴含的社会意义的评价、社会价值的判断。充分挖掘童谣中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去亲身领悟童谣的审美价值,从对审美对象的体验感悟中获得美感享受。
校园童谣含有“快乐因子”,能使儿童愉悦和振奋,它以其欢快的调子,儿童式的热闹和幽默让儿童感受生活的快乐与丰富多彩、愉快心境能催人奋进,校园童谣是儿童的愉快心境的一种表达,意味着儿童的兴趣、意向以及实践的可能性。愉快本身意味着兴趣,兴趣会导致一定的行动意向,在快乐的活动中渗透特定的教学知识或者需要遵守的管理规则,比较能够满足小学生的情感意向。
教师通过精心挑选童谣,并经常播放给孩子听,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竞赛中领悟童谣充满的无尽乐趣。在孩子们的歌唱中,呼出了情感,沉淀了语言,感知了童谣中源源不断的童趣美、生动可感的形象美,使孩子们调动身体的节奏、生命的能量,体验到美的愉悦。
三、欣赏美:悦志悦神,情趣盎然
童谣教学中的审美欣赏,是美育过程中的第三个环节。它是审美领悟的升华。其审美趋向,主要是在审美感知、审美领悟的基础上获得美的情感上的享受。它是通过童谣中审美因素的熏陶感染和情感体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而获得的。在童谣中有许许多多的美的因素,其蕴含的丰富情感,如春风细雨滋润了学生的心田。最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审美欣赏时,要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培养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之美和具有远大报负的人格之美。
德育童谣是童谣中的一种,它是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和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涵盖小学德育总目标的所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而创编的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并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谣。每一首德育童谣中都渗透了德育、美育、劳育。德育童谣可以作为游戏组成部分,寓教于玩,寓教于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是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新颖内容和有效途径。童谣是这样一种道德观念的载体,它篇幅短小却涵义丰富,字里行间渗透着道德思想的光辉。如《Friends》—“同学之间要和气,就像姐妹与兄弟。遇到问题大家帮,有了困难齐出力。损人事、要制止,利己行为非小事。团结互助最光荣,损人利己最可耻。”简单朴实的文字体现了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珍贵品质。
新教学大纲教育目的中明确提出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英语教师应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在感知美、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中将美以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熔铸于心灵。童谣是在儿童之间传唱的口耳相传的文学艺术,作为孩子们学习、游戏、树立高尚道德情操、促进各方面发展的有效工具,也会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奏响一曲欢快、愉悦的乐曲,吸引孩子们步入其中,情趣盎然,融汇贯通。
作者简介:刘科余(1990-),性别:女,籍贯:湖南常德,职称:中学二级,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许红.《校园德育童谣:构筑道德生活的基石》德育探索
[2]单云.《巧用童谣,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学术前沿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关键词】美育;童谣;感知美;领悟美;欣赏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审美教育总是借助一定的美的对象,特别是美的艺术对象对人施加影响的”在学校美育的整个框架中,语言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而童谣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它有着清新的内容、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活泼的形式、鲜明的节奏、诙谐的风格,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也具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优势。童谣是符合儿童天性的、融入儿童生活的并为儿童所喜欢的教育新途径。因而在英语教学的美育过程中,加入童谣的教学,既符合了英语学科美育的内容、儿童的需要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在美育过程中,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按照审美心理特征,结合童谣特点,抓住“感知美、领悟美、欣赏美”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美育,让学生经历美的历程。
一、感知美:悦耳悦目,以形感人
人们的审美感知,是遵循由“感受”到“知觉”这一规律的。童谣作为儿童喜爱的一种教育途径,童谣教学中的审美感知,是美育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其审美的趋向主要是感知审美对象中含有哪些美的因素。童謠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押韵,一个是节奏。这对学生形成语言的敏感性和音乐性都有很大的好处。 一般地说,童谣都押韵,无韵不成童谣。押韵在我们的语言表达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押韵的语言材料,往往我们听后一遍就记住了,而且更容易流传。
童谣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节奏。几乎所有童谣都有规律性的循环重复,使童谣呈现出律动的节奏美感。如“影子”中:“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在左”“影子在右”中不断重复出现,“影子”在这组短语每个句子词数相同,所以唱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这种节奏感的体验和学习有助于高年级学生把握音乐节奏,也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写出朗朗上口的地道英文句子。童谣鲜明的音乐美,愉悦了受教育者听觉;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用身体呼出节奏和形象的动作,用声音将人带入童谣所讲述的故事中,用声音展开画面,同样取悦了受教育者的眼睛。
二、领悟美:悦心悦意,身心律动
童谣教学的审美领悟,是美育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它是审美感知的升华。其审美趋向,主要是发掘审美对象内在具有娱人耳目、悦人情志的特性,当然也包括对其蕴含的社会意义的评价、社会价值的判断。充分挖掘童谣中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去亲身领悟童谣的审美价值,从对审美对象的体验感悟中获得美感享受。
校园童谣含有“快乐因子”,能使儿童愉悦和振奋,它以其欢快的调子,儿童式的热闹和幽默让儿童感受生活的快乐与丰富多彩、愉快心境能催人奋进,校园童谣是儿童的愉快心境的一种表达,意味着儿童的兴趣、意向以及实践的可能性。愉快本身意味着兴趣,兴趣会导致一定的行动意向,在快乐的活动中渗透特定的教学知识或者需要遵守的管理规则,比较能够满足小学生的情感意向。
教师通过精心挑选童谣,并经常播放给孩子听,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竞赛中领悟童谣充满的无尽乐趣。在孩子们的歌唱中,呼出了情感,沉淀了语言,感知了童谣中源源不断的童趣美、生动可感的形象美,使孩子们调动身体的节奏、生命的能量,体验到美的愉悦。
三、欣赏美:悦志悦神,情趣盎然
童谣教学中的审美欣赏,是美育过程中的第三个环节。它是审美领悟的升华。其审美趋向,主要是在审美感知、审美领悟的基础上获得美的情感上的享受。它是通过童谣中审美因素的熏陶感染和情感体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而获得的。在童谣中有许许多多的美的因素,其蕴含的丰富情感,如春风细雨滋润了学生的心田。最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审美欣赏时,要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培养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之美和具有远大报负的人格之美。
德育童谣是童谣中的一种,它是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和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涵盖小学德育总目标的所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而创编的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并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谣。每一首德育童谣中都渗透了德育、美育、劳育。德育童谣可以作为游戏组成部分,寓教于玩,寓教于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是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新颖内容和有效途径。童谣是这样一种道德观念的载体,它篇幅短小却涵义丰富,字里行间渗透着道德思想的光辉。如《Friends》—“同学之间要和气,就像姐妹与兄弟。遇到问题大家帮,有了困难齐出力。损人事、要制止,利己行为非小事。团结互助最光荣,损人利己最可耻。”简单朴实的文字体现了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珍贵品质。
新教学大纲教育目的中明确提出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英语教师应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在感知美、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中将美以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熔铸于心灵。童谣是在儿童之间传唱的口耳相传的文学艺术,作为孩子们学习、游戏、树立高尚道德情操、促进各方面发展的有效工具,也会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奏响一曲欢快、愉悦的乐曲,吸引孩子们步入其中,情趣盎然,融汇贯通。
作者简介:刘科余(1990-),性别:女,籍贯:湖南常德,职称:中学二级,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许红.《校园德育童谣:构筑道德生活的基石》德育探索
[2]单云.《巧用童谣,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学术前沿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