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两步计算应用问题的难点在于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教师可以借助“烤面包”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一、呈现问题 教师出示PPT,呈现问题: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如果烤箱每次能烤9个面包,那么剩下的面包还要烤几次? 二、分析与解决 (一)画一画,理清数量 教师提供数线图、正方形网格图,請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先根据题目的意思在图上画一画或涂一涂,再列出算式。 学生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步计算应用问题的难点在于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教师可以借助“烤面包”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一、呈现问题
教师出示PPT,呈现问题: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如果烤箱每次能烤9个面包,那么剩下的面包还要烤几次?
二、分析与解决
(一)画一画,理清数量
教师提供数线图、正方形网格图,請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先根据题目的意思在图上画一画或涂一涂,再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收集典型作品。
(二)说一说,辨明关系
教师呈现学生作品(如图1、图2),请大家观察并思考:能否看懂这些作品?能否说出作者是怎样想的?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学生发现:图1和图2都是9个为1组(1格或1行),都能看出已经烤了36个面包,还要烤54个。54里面有6个9,所以还要烤6次。
(三)议一议,理顺思路
教师继续呈现学生作品(如图3、图4)。请大家观察并在小组里议一议:你喜欢哪种表示方式?这种方式先求的是什么,再求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图3和图4都有两种思路。①先求出剩余的面包个数,再求烤剩余面包的次数。②先分别求出烤90个和36个面包的次数,相减得到烤剩余面包的次数。
(四)用一用,建模提升
1.借助综合法进行探索。
引导学生理解:根据已知条件“一共要烤90个面包”和“已经烤了36个”可以求出什么?再根据“每次能烤9个面包”,能求出还要烤几次吗?引导学生这样表达:根据(
其他文献
【摘 要】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模型主要是指:用数学所创造出来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理解、描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问题”。也就是说,数学模型构建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对五套教材进行横向比较,分别从“情境内容的编排”“概念描述的编排”“算法揭示的编排”“应用练习的编排”四个方面来阐述数学模型构建的过程。 【关键词】长方形周长 教材比较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是现代数学得以健康发展的
“2,5的倍数的特征”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这是一节相对简单的课,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困难都不大,但笔者却将其上成了一节复杂的课。 【课堂呈现】 教学片段1:让学生确定探究起点,初次探究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你们打算先研究哪个数的倍数的特征呢? 生:我打算先研究1的倍数的特征。 生:1的倍数的特征不需要研究,因为所有的自然数都是1的倍
【摘 要】HPM微视频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为数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HPM微视频有诸多优点,其设计环节主要包括:确定课型、圈定融入环节、搭配微视频类型、参照微视频类型、选择史料内容、制作微视频。 【关键词】数学史;小学数学;微视频 一、引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数学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
【课前思考】 国内教材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作为“多边形面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转化方法只涉及剪拼法,不能帮助学生积累倍拼法的活动经验,在后续“三角形的面积”学习中出现经验断层。将“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作为单元面积公式序列的起始课,主要基于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能激活学生将直角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自发经验,同时提炼出剪拼法(沿着与直角边平行的中位线剪拼为长方形)和倍拼法(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合拼为
小学数学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一直是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教学中要有教材,要信教材,但不唯教材,活用教材”的教材观也是当前教育界所普遍认同的观点之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材解读、方法选择等方面会有较大的不同,不同的教学定位会给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能力培养带来很大的区别。本文通过在“位置与方向”一课教学中的有效尝试,就教材的解读与处理谈一点个人的思考,以期引发更多人对于教材的关注和研究。 “位
【摘 要】中美两国的数学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等素养的培养。两国的教材也都重视数学素养的普遍渗透,具体的做法是:通过情境设置来渗透数学素养;通过多元表征来丰富数学素养;通过设置数学专题来促进素养发展。教材还通过强化数学问题解决的程序和步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素养;人教版《数学》;美国My Math 教材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它的编写依
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主地经历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方法和思想的发生、发展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探索。那么,教师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对此,笔者将结合一位新教师的随堂课的数学实践来展开分析思考,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66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发探索欲望 【片段一】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的
【摘 要】儿童学习某个数学知识前的原初认知,可能是偏离了科学概念的相异构想。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基于原有的经验去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绝大部分学生都想不到用倍拼法,但倍拼法又是他们最终需要吸收内化的方法。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学情检测、教材分析、学材对比教学等角度入手,分析学生原初认知与最终认知之间的差异,并寻求最利于学生认知建构的学习素材来达成相异构想的调正。 【关键词】相异构想;学材
【摘 要】拓展性课程以课程知识为载体,适当地开拓、延伸,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磁立方’制作活动日历”是一个兼具活动性、拓展性与研究性的课题,笔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围绕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进行了整合与拓展,通过引领性的大问题,从“童味、童心、童思”三方面谈了基于学校实践的拓展性课程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童味;童心;“童思”;拓展性课程;活动日历 浙江省教育厅于 2015 年 3 月下
公开课,本来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特色的舞台,教师理应进行精心设计,力求课堂高效而精彩。但很多老师在讲授公开课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形式的花哨或者环节的完整,以致课堂脸谱化倾向严重,最终让课堂从鲜活生动的师生互动变成僵化刻板的机械流程,导致“教学”失去原始的、生活场景化的本来面目。 现象一:“物质的量”这一部分的教学场景是高中化学最难设计的内容之一。一节市级公开课中,教师频频发问,学生流利作答,课堂效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