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简单”的课上“复杂”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fHo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5的倍数的特征”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这是一节相对简单的课,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困难都不大,但笔者却将其上成了一节复杂的课。
  【课堂呈现】
  教学片段1:让学生确定探究起点,初次探究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你们打算先研究哪个数的倍数的特征呢?
  生:我打算先研究1的倍数的特征。
  生:1的倍数的特征不需要研究,因为所有的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生:那就先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吧!
  师:好!请大家自己研究,看看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独立探究)
  师:发现2的倍数的特征了吗?
  生:我按顺序写了一些2的倍数,发现它们的个位上都是2,4,6,8,0。
  师:2的倍数,个位上一定都是2,4,6,8,0吗?
  生:一定是。
  师:2的倍数有无数个,你们才研究了很少的一部分,怎么就能确定所有2的倍数个位上都是2,4,6,8,0呢?
  生:好像还不能确定。
  師: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百数表,请大家先在百数表中圈出所有2的倍数,再根据圈的结果想一想这个问题。
  (学生在百数表中圈2的倍数)
  师:现在能确定2的倍数的特征吗?
  生:能。在百数表中,2的倍数都在个位是2,4,6,8,0的这五列,如果把所有自然数都按照百数表中的排列方式一直排列下去,所有2的倍数必然都在这五列。所以我能确定,2的倍数,个位上一定都是2,4,6,8,0。
  师: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知道了,反过来,个位上是2,4,6,8,0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吗?
  生:是的。在百数表中,我们看到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是2的倍数,继续排列下去也是如此。
  师:得到这个结论有什么用呢?
  生:有了这个结论,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时,就不需要用这个数除以2,只需要看个位上的数就行了。
  师: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
  (思考:课始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在百数表中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而是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决定研究的方向。学生在明白1的倍数的特征不需要研究后,继而开始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并且通过一一列举很快发现其特征。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理性思考,并利用百数表帮助学生确认了“2的倍数的特征”。最后,将“2的倍数的特征”反过来叙述就得到了其逆命题,学生再次借助百数表感悟到逆命题的确定性,从而得到2的倍数的判断方法,并体会到研究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的价值。)
  教学片段2:按照学生的研究思路,再次探究
  师: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知道了,接下来,你们打算研究哪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生:我打算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生:我打算研究4的倍数的特征。
  生:我打算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
  师:按照你们的想法,我们来研究3,4,5这三个数的倍数的特征吧。
  (学生先独立研究,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你们研究得到3的倍数的特征了吗?
  生:3的倍数,个位上什么数都有,所以从个位上看不出3的倍数的特征。
  师:看来,3的倍数的特征还不能确定啊!4的倍数呢?
  生:4的倍数,个位上都是4,8,2,6,0。
  师:这跟2的倍数的特征一样啊!
  生:不一样,它们的顺序不一样。
  师:根据这个结果,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4的倍数吗?
  生:不能。个位上是2,4,6,8,0的数不都是4的倍数。
  生:4的倍数的特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师:你们研究得到5的倍数的特征了吗?
  生:5的倍数,个位上一定都是5或0。
  师:这么肯定?
  生:在百数表中,5的倍数都在个位是5或0的这两列,继续排列下去也是如此。
  师:能依据这个特征判断一个数是5的倍数吗?
  生:能。在百数表中,我们看到个位上是5或0的数都是5的倍数,继续排列下去也是如此。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得到了5的倍数的特征,还得到了5的倍数的判断方法。
  (思考:学生在选择接下来研究什么数的倍数的特征时,因为不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之间的联系,所以很自然地想要按顺序研究3,4,5这些数的倍数的特征。百数表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借助百数表,学生不仅确认了5的倍数的特征,而且确定了其逆命题。让学生分别研究3,4,5的倍数的特征看似烦琐费时,但这些研究结果却为学生进一步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之间的本质联系提供了对比的材料。)
  教学片段3:依据学生自己的疑问,深入探究
  生:老师,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看个位就行了?而3或4的倍数却不行呢?
  师:好问题!他提出了两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除个位以外的其他数位上的数可以不看呢?
  生:我举个例子说明一下。432百位上的4表示4个100,因为100是2和5的倍数,4个100当然也是2和5的倍数,十位上的3表示3个10,10是2和5的倍数,3个10当然也是2和5的倍数,所以判断432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2就行了。
  生:因为10,100,1000等都是2和5的倍数,所以不论十位、百位、千位等数位上的数是多少,所表示的数一定都是2和5的倍数,所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就行了。   生:还可以这样想,任何一个多位数都可以看成若干个10加个位上的数,因为10是2和5的倍数,若干个10也一定是2和5的倍数,所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 或5的倍数,只看个位就行了。
  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再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4的倍数,不能只看个位呢?
  生:因为10,100,1000等数不是3或4的倍数,所以不能只看个位上的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或4的倍数。
  生:你说的不对,10不是4的倍数,但100,1000等数都是4的倍数啊!
  生:我想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4的倍数,可以只看这个数最后两位上的数。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任何一个多位数都可以看成若干个100加上最后两位上的数,因为100是4的倍数,若干个100也是4的倍数,所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4的倍数只要看最后两位上的数就行了。
  生:我还想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也可以只看后两位上的数,因为100也是25的倍数。
  生:我还想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8或125的倍数只要看后三位上的数就行了,因为1000是8和125的倍数。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我们还知道了4,25,8,125等数的倍数的特征,这些数的倍数之所以有这样的特征,都与十进制计数法有关。
  (思考:学生在按顺序探究了2,3,4,5这四个数的倍数的特征后,因为运用同样的探究方法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必然会产生疑问。在解释疑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2,5的倍数的特征”与十进制计数法的本质联系,还得到了4的倍数的判断方法,并且还运用类比推理得到了25,8,125等数的倍数的判断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而且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思维能力。)
  【课后思考】
  教师在教学简单的数学内容时,一般会将课也上得简单,但有时简单会让学生失去很多的感悟与体验,因此不妨将简单的课上得“复杂”一些。
  一、将简单的课上“复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内在的学习需要是激励学生持续、深入学习的动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那些开放的、具有适度挑战性的、落在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任务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需要。
  本课最简单、高效的教法是直接让学生在百数表中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但这样的学习任务是封闭的,对学生来说过于简单。笔者在本课的教学中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将研究的主题改变为研究“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并让学生自己决定研究的方向及研究的方法,这样开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获得了探究的自主性,他們的学习需要被充分激发。在探究过程中,当学生有序地研究完2,3,4,5这四个数的倍数的特征后,因为用同样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却得到了不一样的研究结果,所以他们自发地产生了疑问,进一步激发了学习需要。
  二、将简单的课上“复杂”,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这样才能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为了让学生获得可迁移的数学活动经验,需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
  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有着相同的数学本质,所以教材将它们放在一课中研究,而跳过了3,4的倍数的特征的研究。这样的探究活动虽然简单,但失去了探究的有序性、完整性,学生难以从此过程中获得完整的探究经验。笔者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发地按照数的顺序有序地进行探究,确定探究方向,提出探究问题,选择探究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触发深度思考。整个探究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己在推动。他们真正积累了活动经验,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将简单的课上“复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数学学科最重要的育人价值是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而这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来实现。数学探究活动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课教学中,笔者将百数表的功能由教材中的发现规律调整为验证、确定规律,这样的调整让学生直观地明白了2,5的倍数的特征的原命题及逆命题一定成立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有序探究2,3,4,5这四个数的倍数特征后,笔者先让学生思考2,5的倍数为什么有相似的特征,在深入思考中学生明白了2,5的倍数的特征之间的本质联系。随后笔者让学生思考3,4的倍数为什么没有类似的特征,在思考中学生发现了4的倍数的特征,并通过类比推理得到了25,8,125等数的倍数的特征。在深入探理的过程中,学生的理性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东校区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提升数学史素养是理解数学学科育人丰富内涵之本,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能力之源。教师的数学史素养在知识、史观、能力三个方面的内涵界定是教学实践的指南与教学评价的依据。以“竖式乘法”教学为例,阐述在数学史料学习、数学史融入教学的实践、数学史育人价值观念的形成等方面提升教师数学史素养的具体实施路径。为如何以数学史素养的提升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抓手提供参考与启发。
[摘要]当代英国已建立起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的学前教育机构,且逐步形成了中央、地方与民间团体密切合作的协同性管理网络,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忽视3岁以下幼儿保教的传统、相对乏力的中央管理以及不景气的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明显制约着当代英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功能、国家如何合理制定学前教育政策等依然是当代各国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英国学
【摘要】《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整个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一环,能否有效开展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无论对课程建设本身,还是对教师、学生以及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较多问题。本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尝试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教学;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5
【摘 要】课堂教学中,真正能触动学生心底的评价是站在学生的学习视角上进行的,教师只有直面学情,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直面学生的学困点,在评价中循学而导;直面學习内容的本质处,在评价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直面学生的差异性,在评价中促进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学力的提升。  【关键词】学情;评价促需;导学实践  教与学是融为一体的,以生为本,循学而导是教学不懈的
【摘 要】用手机计算器计算10% 10%,可以得到不同的计算结果,这是因为百分数有不同的意义。百分数在理论上具有与分数相同的各种意义,但考虑实际应用应该突出其表示两个量的比率关系的意义,这是百分数之所以产生的最大价值。在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特别是认识分数和百分数的异同。其次,将百分数的相关内容作为拓展资源,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百分数;百分率;意义;计算器  
【摘 要】思维水平是一个人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思维品质、思维结果不同层次的反映。以“2的倍数特征”教学为例,构建五步法实证研究路径,分析学生对“2的倍数特征”理解的思维水平,并依据学生对该核心内容理解的思维水平层次,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实施差异化教学。  【关键词】2的倍数特征;思维水平;层次分析;差异教学  思维水平是一个人思维过程、思维方式、思维品质、思维结果不同层次的反映。教师常常凭教学经
【摘 要】复习课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它注重将数学知识加以整合和沟通,使之结构化,从而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形成过程,找到自主创编数学问题的角度,把握问题的结构,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  【关键词】教学;策略;复习课  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厘清知识脉络、巩固所学知识以及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如何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一般有两种观点。  观点1:让学生多练习一些不同类型的习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
7月29日,贵州某报以“代课老师日薪1斤玉米,拿着口袋讨学费”为标题,报道了贵州罗甸县某乡村小学代课教师李兹喜的事迹。文章有这样一些细节:  学生家穷,他为学生垫钱买课本,甚至把家里留着过年的猪也杀了拿去卖;为了让学生喝上水,每天天蒙蒙亮他就要背着能装50斤水的塑料桶,到两公里外的地方去排队守水,然后背回学校,来回两个小时;他的“年薪”却仅仅只是学生家长凑份子凑出的365斤包谷。按当地每斤8毛钱的
【摘 要】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教学,容易出现以“得出面积公式”取代“让学习发生”的情况,导致这一内容的教学窄化。鉴于此,提出三点建议:提升学生对图形的敏感性,重视对转化思想方法的感悟与掌握,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结构性认识,从而让教学扎实而丰厚。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对图形的敏感性;转化;结构性认识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公开课的热门选题。究其原因,可能是:其一,学生有“邻边×
【摘 要】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模型主要是指:用数学所创造出来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理解、描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问题”。也就是说,数学模型构建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对五套教材进行横向比较,分别从“情境内容的编排”“概念描述的编排”“算法揭示的编排”“应用练习的编排”四个方面来阐述数学模型构建的过程。  【关键词】长方形周长 教材比较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是现代数学得以健康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