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善于培养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激发学习兴趣;第二,巩固学习兴趣;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习兴趣。
【关键词】 初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70-01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激发学习兴趣;第二巩固学习兴趣;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习兴趣。
1 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 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而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 前提。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例如初三《社会》课,可以从《社会》这个书名入手。上课一开始,教师不要急于讲课本内容,而可 以先让学生讲讲在假期里的所见所闻,讲讲我们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有哪些重大新闻、重大事件发生。如上学 期的第一堂课,同学们讲的最多就是我国长江、嫩江特大洪灾及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气 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造成98年特大洪灾的原因有哪些?这对我国今后经济 发展有什么启示?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还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说明了什么?当今世界国际政 治形势如何?等等。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第一堂课就体会到小小的课堂 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社会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从而使 学生对《社会》课产生学习兴趣。
2 巩固学习兴趣
在第一堂课激发了学习兴趣,这只是第一步。要想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课程保持长久的兴趣,还需教师在 日常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1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 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 “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课的类型既有讲授课,也有讨论课、练习课、自学课,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投影 、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方法的设计思路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在每堂课里应形成不 同的教法和手段的交替;二是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 新鲜感,兴趣自然也来了,睡觉、做其他作业的现象也消失了。因此,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满足了学生求新求 变的心理,使学习兴趣与日俱增。
2.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发生着很大变化,如身体迅速长高,第二性征的出现等。随着生理的变化,中学生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是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他们感到自己正在或已经变成“大人”,要学会独立生活、独立思考。二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对自己的言行、外表形象非常关注,想要在他人面前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想要表现自己,……同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发达、宣传媒体广布的社会,他们的思想更为强烈,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思想、有见解,喜好发表自己的观点,乐于探讨现实问题。从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出发,教学形式上要形成“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畅所欲言。
同时,教育学认为,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但是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偏重于单纯的传授知识,其基本形式是教师上边讲,学生下边听,形成教师唱独角戏,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久而久之,学生厌学情绪滋长起来。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师生易位,让学生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畅所欲言、实话实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竞赛法、讨论法、辩论赛等形式是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在讲述“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讨论题:某校初中生小明,一天放学后,在校外遭到几名社会青年的勒索。这几名社会青年强行将小明身上的钱搜走,并威胁小明以后每周一放学后都要在校门旁交出20元钱,还不许告诉任何人。小明又气又怕,想出三条对策,打算从中选出一条,请您帮助小明决定,应该选取什么对策,不应该选取什么对策,并请分别说明理由。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发表本组见解,在讨论中勾起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
3 理論联系实际发展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政治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包括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与纪律规范、政治规范和心理素质教育四个方面,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为把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落到实处,思想政治科采用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考核办法,即采用知识考核与行为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行为实践。
但一直以来,思想政治课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学了不一定会懂,懂了未必会信,而信了未必会做,使该课程不能发挥塑造理想人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行为实践的环境与机会。教师应联合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利用家庭、社会的一些活动机会,让学生多多参与,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的功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上“热爱劳动、勤俭节约”时,可以先召开家长会,动员家长让孩子自己处理日常事务,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加强劳动训练,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艰辛与幸福。在上法律常识时,可与当地的法庭联系,让学生参加旁听;或者可与当地的派出所联系,让负责人到学校给学生做有关青少年犯罪的讲座,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法律的必要性、迫切性,从而乐于学习。
总之,陪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兴趣点”,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关键词】 初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70-01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激发学习兴趣;第二巩固学习兴趣;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习兴趣。
1 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 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而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 前提。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例如初三《社会》课,可以从《社会》这个书名入手。上课一开始,教师不要急于讲课本内容,而可 以先让学生讲讲在假期里的所见所闻,讲讲我们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有哪些重大新闻、重大事件发生。如上学 期的第一堂课,同学们讲的最多就是我国长江、嫩江特大洪灾及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气 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造成98年特大洪灾的原因有哪些?这对我国今后经济 发展有什么启示?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还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说明了什么?当今世界国际政 治形势如何?等等。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第一堂课就体会到小小的课堂 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社会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从而使 学生对《社会》课产生学习兴趣。
2 巩固学习兴趣
在第一堂课激发了学习兴趣,这只是第一步。要想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课程保持长久的兴趣,还需教师在 日常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1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 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 “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课的类型既有讲授课,也有讨论课、练习课、自学课,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投影 、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方法的设计思路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在每堂课里应形成不 同的教法和手段的交替;二是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 新鲜感,兴趣自然也来了,睡觉、做其他作业的现象也消失了。因此,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满足了学生求新求 变的心理,使学习兴趣与日俱增。
2.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发生着很大变化,如身体迅速长高,第二性征的出现等。随着生理的变化,中学生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是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他们感到自己正在或已经变成“大人”,要学会独立生活、独立思考。二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对自己的言行、外表形象非常关注,想要在他人面前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想要表现自己,……同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发达、宣传媒体广布的社会,他们的思想更为强烈,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思想、有见解,喜好发表自己的观点,乐于探讨现实问题。从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出发,教学形式上要形成“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畅所欲言。
同时,教育学认为,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但是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偏重于单纯的传授知识,其基本形式是教师上边讲,学生下边听,形成教师唱独角戏,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久而久之,学生厌学情绪滋长起来。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师生易位,让学生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畅所欲言、实话实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竞赛法、讨论法、辩论赛等形式是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在讲述“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讨论题:某校初中生小明,一天放学后,在校外遭到几名社会青年的勒索。这几名社会青年强行将小明身上的钱搜走,并威胁小明以后每周一放学后都要在校门旁交出20元钱,还不许告诉任何人。小明又气又怕,想出三条对策,打算从中选出一条,请您帮助小明决定,应该选取什么对策,不应该选取什么对策,并请分别说明理由。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发表本组见解,在讨论中勾起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
3 理論联系实际发展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政治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包括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与纪律规范、政治规范和心理素质教育四个方面,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为把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落到实处,思想政治科采用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考核办法,即采用知识考核与行为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行为实践。
但一直以来,思想政治课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学了不一定会懂,懂了未必会信,而信了未必会做,使该课程不能发挥塑造理想人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行为实践的环境与机会。教师应联合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利用家庭、社会的一些活动机会,让学生多多参与,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的功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上“热爱劳动、勤俭节约”时,可以先召开家长会,动员家长让孩子自己处理日常事务,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加强劳动训练,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艰辛与幸福。在上法律常识时,可与当地的法庭联系,让学生参加旁听;或者可与当地的派出所联系,让负责人到学校给学生做有关青少年犯罪的讲座,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法律的必要性、迫切性,从而乐于学习。
总之,陪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兴趣点”,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