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教学模式,属于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题意识。《神奇的复制》是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在学生初步了解画图程序、掌握了基本的画图方法、懂得了画简单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巧用技巧画图的功能。内容操作不难,具有生活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想象和设计空间。
一、采用“任务驱动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节课上,如果单纯枯燥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话,学生的反应以及接受程度一般都会比较慢,兴趣点也不浓厚,但若把一节课的内容以及要点分配成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参与进去,这样的效果会更佳。在计算机课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
1. 任务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下达任务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中指导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后共同小结。
2. 任务内容要真实有趣。讲授《神奇的复制》时,结合四年级学生对《西游记》这部名著都有了解的特点,我将孙悟空变化的本领设计成三个任务:变出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变出一大一小的孙悟空、根据素材进行创作绘画。学生兴趣性极高,课堂效果就体现出来了。
3. 任务难易要适度。《神奇的复制》的前两个任务是教学重难点的体现,最后一个任务是创作,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点自由发挥想象选一题材创作,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不仅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务,还给了他们更大的创新空间。
二、设计与实施
1. 导入主题。以学生熟识的人物“孙悟空”为主导线,通过实现孙悟空的不断变化这样一个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具体任务,让学生在探究学习,尝试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完成任务,体现成就感。
2. 提出任务。把本节课的教学分成三个任务:变出几个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变一个大的、一个小的孙悟空;根据素材进行创作画画。
3. 学生完成任务。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以及任务完成的标准,学生自选一主题自由创作,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完成。
4. 教师参与评价任务。和学生一同交流讨论各自所选主题中所用到的知识点,并总结复制的几种方法,特别介绍复制的快捷方法,引导学生在完成主题创作时可以大胆发挥想象。学生提交作品时,我以“评价方案—看谁得到的星星最多”来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全班一起评。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上课时大部分学生表现比较活跃。当每个分阶段的任务完成后,我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评价。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人的优点,从而接纳他人的观点,达到了让学生自主协作完成任务的教学效果。当我把新的知识理论引导给学生时,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信息技术课程展开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运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之后,选择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生活实例,通过完成典型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科结构体系的建立,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运用任务驱动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了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的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将与广大教育者一起,继续在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特别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这种教学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其不断完善与发展。
责任编辑 魏文琦
一、采用“任务驱动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节课上,如果单纯枯燥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话,学生的反应以及接受程度一般都会比较慢,兴趣点也不浓厚,但若把一节课的内容以及要点分配成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参与进去,这样的效果会更佳。在计算机课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
1. 任务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下达任务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中指导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后共同小结。
2. 任务内容要真实有趣。讲授《神奇的复制》时,结合四年级学生对《西游记》这部名著都有了解的特点,我将孙悟空变化的本领设计成三个任务:变出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变出一大一小的孙悟空、根据素材进行创作绘画。学生兴趣性极高,课堂效果就体现出来了。
3. 任务难易要适度。《神奇的复制》的前两个任务是教学重难点的体现,最后一个任务是创作,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点自由发挥想象选一题材创作,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不仅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务,还给了他们更大的创新空间。
二、设计与实施
1. 导入主题。以学生熟识的人物“孙悟空”为主导线,通过实现孙悟空的不断变化这样一个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具体任务,让学生在探究学习,尝试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完成任务,体现成就感。
2. 提出任务。把本节课的教学分成三个任务:变出几个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变一个大的、一个小的孙悟空;根据素材进行创作画画。
3. 学生完成任务。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以及任务完成的标准,学生自选一主题自由创作,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完成。
4. 教师参与评价任务。和学生一同交流讨论各自所选主题中所用到的知识点,并总结复制的几种方法,特别介绍复制的快捷方法,引导学生在完成主题创作时可以大胆发挥想象。学生提交作品时,我以“评价方案—看谁得到的星星最多”来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全班一起评。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上课时大部分学生表现比较活跃。当每个分阶段的任务完成后,我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评价。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人的优点,从而接纳他人的观点,达到了让学生自主协作完成任务的教学效果。当我把新的知识理论引导给学生时,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信息技术课程展开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运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之后,选择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生活实例,通过完成典型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科结构体系的建立,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运用任务驱动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了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的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将与广大教育者一起,继续在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特别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这种教学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其不断完善与发展。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