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的班级管理十分强调教师要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来引导学生的观念,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只有掌握了文化建设的方法才能领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任由许多教师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本文通过分析班级文化的定义与三个构成,阐述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指出了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一部分误区,根据班级文化的构成提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班级文化;内涵;功能;存在的问题;方法策略
一、班级文化的定义
每个班级都有独有的特征,此特征实际上就是班级的“人格”,而班级文化就是指这个班级所发展出来的人格。班级文化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互动的结果。学生在班级团体之中生活,久而久之,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归属感,逐渐发展成班级成员彼此共有的价值观,规范,态度,信念与生活方式,使班级具有特色,区别于其他班级。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有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良文化的熏陶感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单纯的接受道德知识,而是更深层次的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班级文化具有规范学生言行的作用。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了言行举止的规范标准,班级成员就会努力到达这个要求来被集体所接纳。班级文化中蕴含的无形的压力使班级成员潜意识中就服从班级团体的规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整个班级也就形成了和谐有序,团结一致的氛围。
三、建设班级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班级文化的理解不够到位
一些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所处的地位比较被动,为了学校的某些硬性要求不得不去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这样的初衷往往会导致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的理解产生偏差,为了某些荣誉而建设班级文化,并不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建设班级文化。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知识也不了解,不理解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功能等。如果没有真正明白班级文化建设的这些内容就会导致错误的文化引导,使班级文化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二)活动过于形式化
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行为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活动过于形式化。班主任对活动的开展不够重视,对活动产生的作用认识不深刻,仅仅是学习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就把活动当成是一种负担,走走过场,忽视了班级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所产生积极的作用,也不了解班级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助于班级行为文化的养成,还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
当前的很多班级文化建设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扼杀个性,使文化建设呈现出一种千篇一律随大流的趋势。这往往会造成学生厌烦心理,不愿意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也导致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没有内化到班级全体成员的心里,使它真正与班级成员融为一体,形成为一个班级的特色标志。学生的个性文化不但不会影响班级文化整体的发展,甚至会对班级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将带动整个班级文化的发展,使本班级的文化更具个性魅力。
四、建设班级文化的方法策略
(一)物质层面:营造和谐的物质环境
首先,美化教室环境,发挥教室功能。教室布置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要能营造出和谐优美、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使之成为学生的知识集散地、人格熏陶地、心灵归宿地,使学生在良好教育环境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良好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生的疲劳。优美的教室环境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教室环境布置则应尽可能地体现知识化与个性化,可以分阶段以不同的主题来营造不同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室的布置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各种节日的到来等,随时更换,教室的环境保持新鲜感才能够吸引学生去欣赏、去探究。但教室的布置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应充分考虑到它的整体性。教室是一个整体,要做到整体结构的和谐和优美,做到内容的互相呼应,合理利用空间,色彩搭配自然。
(二)制度层面:制定规章制度
班规是班级制度的集中体现,是实施班级管理的基石。强有力的班规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上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组织的建设上应该要采取轮流执政的制度。这样,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激发了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热情,几乎所有同学都能尽职尽责,都有机会热情地为班级和同学服务;同时又能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这样的话每位同学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能体验到管理者的酸甜苦辣,因而更能尊重别人的劳动和管理,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给每个同学提供了锻炼和显示各种能力的机会,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三)精神层面:树立正确的班级价值观
班级价值观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班级全体或大部分成员所一致赞同的关于班级意义的终极判断。班主任如果在日常教学中能够经常按照班级的价值观启发和引导学生,就容易使自己的决策被学生所接受认可,并能夠使学生自觉按照班级的整体目标规范自己的言行。学生如果能够经常以班级的价值观反省自己的行为,就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提高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班级价值观的形成,不能简单的照搬学校价值观或其他班集体的价值观,应从班级自身的教育实践和班级成员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与本班级特点相联系。
参考文献:
[1] 魏鹏吉.浅谈班级文化建设.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
[2] 徐创成.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途径和方法学周刊(教育科学),2011
[3] 金岚.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班级文化;内涵;功能;存在的问题;方法策略
一、班级文化的定义
每个班级都有独有的特征,此特征实际上就是班级的“人格”,而班级文化就是指这个班级所发展出来的人格。班级文化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互动的结果。学生在班级团体之中生活,久而久之,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归属感,逐渐发展成班级成员彼此共有的价值观,规范,态度,信念与生活方式,使班级具有特色,区别于其他班级。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有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良文化的熏陶感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单纯的接受道德知识,而是更深层次的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班级文化具有规范学生言行的作用。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了言行举止的规范标准,班级成员就会努力到达这个要求来被集体所接纳。班级文化中蕴含的无形的压力使班级成员潜意识中就服从班级团体的规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整个班级也就形成了和谐有序,团结一致的氛围。
三、建设班级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班级文化的理解不够到位
一些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所处的地位比较被动,为了学校的某些硬性要求不得不去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这样的初衷往往会导致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的理解产生偏差,为了某些荣誉而建设班级文化,并不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建设班级文化。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知识也不了解,不理解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功能等。如果没有真正明白班级文化建设的这些内容就会导致错误的文化引导,使班级文化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二)活动过于形式化
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行为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活动过于形式化。班主任对活动的开展不够重视,对活动产生的作用认识不深刻,仅仅是学习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就把活动当成是一种负担,走走过场,忽视了班级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所产生积极的作用,也不了解班级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助于班级行为文化的养成,还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
当前的很多班级文化建设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扼杀个性,使文化建设呈现出一种千篇一律随大流的趋势。这往往会造成学生厌烦心理,不愿意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也导致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没有内化到班级全体成员的心里,使它真正与班级成员融为一体,形成为一个班级的特色标志。学生的个性文化不但不会影响班级文化整体的发展,甚至会对班级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将带动整个班级文化的发展,使本班级的文化更具个性魅力。
四、建设班级文化的方法策略
(一)物质层面:营造和谐的物质环境
首先,美化教室环境,发挥教室功能。教室布置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要能营造出和谐优美、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使之成为学生的知识集散地、人格熏陶地、心灵归宿地,使学生在良好教育环境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良好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生的疲劳。优美的教室环境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教室环境布置则应尽可能地体现知识化与个性化,可以分阶段以不同的主题来营造不同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室的布置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各种节日的到来等,随时更换,教室的环境保持新鲜感才能够吸引学生去欣赏、去探究。但教室的布置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应充分考虑到它的整体性。教室是一个整体,要做到整体结构的和谐和优美,做到内容的互相呼应,合理利用空间,色彩搭配自然。
(二)制度层面:制定规章制度
班规是班级制度的集中体现,是实施班级管理的基石。强有力的班规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上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组织的建设上应该要采取轮流执政的制度。这样,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激发了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热情,几乎所有同学都能尽职尽责,都有机会热情地为班级和同学服务;同时又能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这样的话每位同学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能体验到管理者的酸甜苦辣,因而更能尊重别人的劳动和管理,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给每个同学提供了锻炼和显示各种能力的机会,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三)精神层面:树立正确的班级价值观
班级价值观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班级全体或大部分成员所一致赞同的关于班级意义的终极判断。班主任如果在日常教学中能够经常按照班级的价值观启发和引导学生,就容易使自己的决策被学生所接受认可,并能夠使学生自觉按照班级的整体目标规范自己的言行。学生如果能够经常以班级的价值观反省自己的行为,就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提高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班级价值观的形成,不能简单的照搬学校价值观或其他班集体的价值观,应从班级自身的教育实践和班级成员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与本班级特点相联系。
参考文献:
[1] 魏鹏吉.浅谈班级文化建设.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
[2] 徐创成.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途径和方法学周刊(教育科学),2011
[3] 金岚.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