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问题在课堂中的“自由化”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先概括地指出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设计好创造性的数学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接着就当前数学课堂的方法过于呆板,氛围沉闷的局面,提出了把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自由化”。最后结合实际的教学,具体阐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设计问题,必须要处理好问题的主体性、开放性、拓展性等7个方面。
  [关键词]数学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 自由化 探索 创新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所以说问题是思想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总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生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思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自觉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教材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使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以静求动”,创设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方法过于呆板,氛围沉闷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许多教师难以从习惯的教学定势中摆脱出来,教学还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单边活动。强制灌注学生数学问题,在数学问题上只单纯的一问一答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自由化”,不只用教材,而要精心设计问题,让数学问题灵活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人认为,必须要处理好问题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的主体性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途径是自己发现,但是传统的学习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究,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即为典型)。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约束學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为此,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启发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学生经过搜集、整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料,将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探索,发表见解,讨论交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三角形》一课时,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测量(发给学生各种三角形),让学生主动提出三角形的特征,有两边相等的,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也相等,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个角也相等的,有的有一个角是直角……有的学生提得更为系统,所有三角形最少有两个角是锐角,三个角都相等的均为60度等?????,打破了教师强加定义的局面。
  二、问题的开放性
  素质教学呼唤创新精神,而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本练习往往只要求学生找出一个正确的固定答案,无需再多思考其他。这种训练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却制约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有碍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开放数学问题。如3.2<( )<3.4,学生一看就知道填3.3了,但实际上是有无数个答案,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们也终于茅塞顿开了。再如,在学生学习了《元角分》后,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开放题让学生练习。例如给学生10元钱,让他们模拟购买自己所喜欢的学习用品。这时,学生的思维很自由,他们随心所欲地挑选用具了,最后得到的结果五花八门,真是“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每个学生所买的用品的类型和数量都不同,所找回的钱也各不相同,教师也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所以多设计一题多解的问题,对开发学生智力很有好处。
  三、问题的拓展性
  因学生的个性差异,他们对问题的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应有多样性,拓展性。在面向全体学生之余,也要多给有余力的学生一个自我发挥的机会,以免问题过于简单,而没有思考的余地。如教学完质数和合数后,让学生找出20以内的质数和合数,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找,就未免太乏味了,若把它设计成:把下面表中的质数用红笔圈起来,把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用蓝笔圈出来。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什么?
  从表中,学生得出在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2,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合数不一定都是偶数,奇数不一定都是质数等。这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取得了知识间的联系。
  四、问题的双重性
  在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主要是举手或是具体的指名回答,这容易分散学生的思维,以为老师肯定不会提问到“我”的。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双重问题,既能切中学生的思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六年级复习教学中,向学生提问时,可以从学生的座号着手,“请号数是最小的质数的同学回答,30的最大约数回答”等等,这样学生回答了问题,又得到了复习知识的好处。
  五、问题的合作性
  新课程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途径。同时相互帮助集思广益,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激励交往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率,真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动学习上来。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为了达到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达成意义建构的目标,我设计了小朋友到超市去购物的情景,提出了“要求买一样是10元以上的东西,一样是10元以下的东西,你可以怎么买?”的问题。让学生在组长的帮助下,通过选择物品、尝试计算、理解巩固等小组学习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问题的生活性
  新课标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源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
  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无时不存,无处不在。数学问题的提出尽量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因地制宜,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多设计生活中的问题(如超市中的购物问题,游乐园中的数学问题,各种活动中的数学问题等),不仅给学生赋予生活意义,使学生懂得数学价值,而且还增长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理念,真正做到“生活化”和“数学化”相结合。
  七、问题的挑战性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挑战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深入的思考,才能激发较强的求知欲,才能发挥出学生各自的不同看法。当自己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会露出胜利的喜悦,更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如在教学一年级的《长与短》后,我设计了以下这个提高题:
  师:蚂蚁三兄弟走了三条不同的路,看看谁走的路最长?谁走的最短?你准备怎么想?
  生1:用眼睛看,感觉谁长谁短。
  生2:数哪条路线拐的弯多,拐的弯越多就越长。
  生3:数3条路线所占正方形小格子的边数,边越多,路就越长。
  师:刚才你们用看和数的方法,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接着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这时,教师又提出一个假设性的问题:
  师:如果你是蚂蚁家的老四,你能设计出一条最近的路吗?你准备怎么走?为什么?
  这一练习设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出现,极富童趣,能引發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为蚂蚁设计一条最近的路”这一问题,具有挑战性,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比较。学生们各抒己见,还能作出简单推理,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事情。
  总之,问题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因此,教师要积极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创造性设计课堂问题是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究课堂问题的技巧,让数学问题“自由化”,在数学教学中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斯指出,在学校的学习,不仅应该学到知识本身,而且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独立、自主地去研究学习对象,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的能力,并且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方式与过程。  一、现状分析  進入职中的学生,他们是一群特殊的群体,英语基础薄弱,有的甚至没有入门。不少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没有自主学习意识。教师也是在传
期刊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面对这一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能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能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联想到如果数学教师能和学生一起走
期刊
[摘 要]教与学是教学的永恒的话题,如何将教与学有机的结合,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本文从几个方面做了一个初步的探计。  [关键词]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平等环境 创造条件 利用多媒体 合理设置问题  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只有让学生各个方面“动”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真正学会。所谓学生主体,实际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物
期刊
[摘 要]算法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倡算法多样化意味教学中把思考还给学生。本文从算法多样化的含义、作用、实现三方面论述了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  [关键词] 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教学建议”中第一学段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
期刊
新課程理念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强调人的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以及与他人合作、协调、国际交往的能力等。新课改理念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新思维,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课改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那么,新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励学生作出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才有可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更新理念,转变
期刊
新课程提出 “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响亮口号,这是对老师们从教行为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完成这一目标的策划者和引领者,更应不断地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改革。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新课程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了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要求学生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过程中也必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时代对人才必然有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也必然要进行改革以应对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期刊
[摘 要]班级座位编排很有讲究,因为它是形成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学生课堂行为、学习态度和心理发展等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对高效课堂下小学生的座位编排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座位编排  高效课堂中,要求所有学生以小组围坐的形式进行编排座位,那如何合理编排座位,是一门新学问,更是一门新艺术,学生的座位排得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将直接决定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决定着教育教学效果
期刊
[摘 要]学校教学和教育的基本组织是班级,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班级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生的均衡發展。自主化教育,激发、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在现阶段的教育革新中,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教育的目的是人才的培养、并为社会服务,在教育实现其功能,提高教育质量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的培养十分重要,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及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即为如何发展人的主体意识,实践自主化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