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情美因素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ers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渗透审美理念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作者从亲情、友情、乡情、同情和“爱情”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情美因素。
  【关键词】 亲情 友情 乡情 同情 “爱情”
  
  初中语文审美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成功地挖掘课堂教学内容中的“美”的因素。其中,人情美占了其中不可小觑的作用。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人情美因素,将学生培养成富有人情味和充分发展的现代文明人,是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当代有这样一段时期,文学作品中是绝不能存在阶级性以外的人情性的。于是,人情美便被打入冷宫,成了禁忌,鲜为人知。事实上,人情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美的一部分。美国学者桑塔那纳说:“任何诉诸人情味的,反过来都有利于一件艺术作品,如果人情味写得成功的话。”(《美感》)拿文学作品看,缺乏人情味必定索然寡味,不能给人美的享受。“失去了人性、人情、人的力量,作品也就失去了美的基础。”(《美学》总第四期第313页)一些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入选进教材(本文所指教材均为苏教版初中《语文》),不仅在于是名家名篇,更在于它们彰显了真挚深沉的人情。因为人情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对象,能促成强烈的情感体验。同时,人情也是连接社会成员组合和谐社会的一条纽带,既有建立于共同的集团利益(比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人情,也有出于本能的对他人的同情、爱,更有比较普遍的建立于血缘、亲属关系的人情等感情。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初步摸索出了“五个人情美”的因素:
  一、亲情
  人间亲情是一种居于血缘、亲属关系的感情,是一切人情的基础。一般的说,人总是生活在家庭之中,为自己的父母抚育长大,因此亲情也就最容易让学生体验到。目前使用的教材中选用了多篇富有亲情的作品,诸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八年级上册),用母子情来叙述,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亲情模式。但是教材选文又不局限于单一的人情模式。又如以朴素平实的语言抒写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的《背影》(八年级上册);体惜年迈的父亲,冒战争和乔装之艰险,毅然代父从军的《木兰诗》(七年级下册);展现兄弟手足之情的《人琴俱亡》(八年级上册);敬老爱幼,叙写一家人天伦之乐的《散步》(八年级下册);可怜贫穷潦倒亲叔叔的《我的叔叔于勒》(九年级上册);寄托热爱孩子真情的《给我的孩子们(节录)》(九年级下册)。尽管这些课文有相当一部分并非以亲情为主题,但就是有了这些血浓于水的亲情,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受到真切、实在的人情味,课文也因为有了这层亲情的面纱而变得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富有吸引力。教学中教师如能注意这一点,稍加点拨,定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友情
  友情是一种更为普遍的人际感情。从学生成长的过程看,当他们走出母亲的怀抱,开始接触社会与小伙伴交往时,友情就产生了,健康的情谊成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一种力量。初中阶段,交友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事。这时,交友的圈子比小学时大了;青春在萌动,也开始小心翼翼地交一点点异性朋友,甚至产生了朦胧的爱意。
  友情是珍贵的,没有友情的生活必然孤单寂寞,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友情的美好、纯洁、可贵,使学生产生追求友情,创造友情,珍惜友情的动力。鲁迅的《社戏》(七年级上册),用轻松愉快的笔调,写“我”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真挚友谊。教师引导学生把它作为审美的对象,让学生设想划船、结伴看社戏的情景,从情感体验出发,欣赏孩子们之间纯真无私关系而带来的愉悦,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强化对友情的珍惜。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友情,所以友情又存在于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战友之间。同时友情也会升华,成为爱恋之情,阶级之情。
  三、乡情
  乡情是指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乡情建筑在对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历史传说等的了解和欣赏上,它既是爱国之情的基础,又是爱国之情的具体表现。“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枣核》,八年级上册)人生易老,沧桑已变,物质生活丰富了,“年纪越大,思念越切”,无限感慨,尽在几颗无言的枣核中。萧乾就是借这几颗生枣核,以小见大,倾诉了一个已届风烛残年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鲁迅的小说《故乡》(九年级上册),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那人、事、物中,无不浸透了作者浓郁的乡情。歌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八年级上册),叙写的是热爱祖国的语言,其实是乡情的另一种反映,热爱家乡的语言,也就是热爱祖国。教学这类具有乡情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从对乡土的感受出发,体验这种感情,进而在审美中实现乡情(从自己的家乡到更大范围)的转移和推广。
  四、同情
  同情即恻隐之心,也就是设身处地、以己度人,为他人(他物)的不幸遭遇而泣楚悲号,鸣冤叫屈,乃至乐意拿出自己的幸福与人共享。同情是一种可贵的感情,富有同情心的人必然与人为善,也能以美的姿态对待世间万物。正如丰子恺所说:“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决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美与同情》,见《丰子恺论艺术》第123页)在教材中,许多课文正是反映了这些“真正的艺术家”的“深广的同情心”。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八年级下册),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九年级上册)等。人的同情心的可贵之处,不仅仅对于人,还表现在能布恩泽于他物。丰子恺又说:“儿童大都是最富同情心的。且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与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草接吻,认真地和人像玩耍。”(同上)当然,这样的同情心不限于儿童,常人有,艺术家文学家等更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明天不封阳台》(八年级上册)是杜卫东对鸽子的怜悯,《幽径悲剧》(八年级上册)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对一株被砍古藤的哀号。这些移情于物的心理,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情。
  五、“爱情”
  所谓“爱情”就是对领袖人物的爱戴之情,它是人类群体感情最朴素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领袖人物对人民关心爱护,人民也必然爱戴他们。例如:《陈毅市长(选场)》(九年级下册)《草》《长征(节选)》(八年级上册)等课文,具体描述了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平易近人、关心人民、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等优秀品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领袖人物的爱戴。教学这些课文,既要让学生看清领袖人物的美德,又要激发他们对领袖人物的爱戴和敬重,进而建立起学生对我们党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珍惜和平与安宁,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真挚的情感是美丽的,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有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人情美因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方式, 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手段, 但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严重缺失。文章通过对人文精神内涵的分析, 指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建构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并针对我国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一、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1. 人文精神的内涵  我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人文主义精神方面存在着差异。
2011年末多家国内网站的用户信息遭到泄漏,让许多人意识到“安全”不再是与自己无关的话题。本期封面报道,我们分别从身份认证、数据库安全、中间平台、用户终端、云计算等几个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地理教学除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以外
从2012年到现在,随着创客运动的兴起和移动应用的迅速渗透,智能硬件已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多面开花,发展到了传统硬件的各个角落。
几何入门教学对学生学习几何课程最为关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探究、联系实际等方法,使学生透彻理解定义、公理和定理。在此基础上,教师用打比方、举例等方法让学
《沙石集》是成书于日本中世镰仓时期的著名佛教说话故事集。作者无住道晓博览群书,从内典外典等各种先行文献采撷故事题材,援引名言警句,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中国的禅宗
茅坤选编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曾在朝鲜、日本广为流行,朝鲜文人以之为必读的经典,熟悉者甚至可以集八大家语句为文。朝鲜正祖李称非常重视《文钞》,《八子百选》即是他对《文钞
《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多有以“臣闻”起首来发表见解的,至有几个“臣闻”格式的连用,假如把其中“臣闻”格式抽绎并汇聚起来,这是“连珠”体构成的模式之一。刘胜《
清季新式学堂与经学的关系,背后有两条主线:一是“中体西用”立学宗旨的确立,使本为引进西学而设的新式学堂增设了经学等中学课程;一是分科教学,中学从整体一块到划分为经学、史学
作为移动互联网新人口,智能语音系统竞争日趋激烈,语音识别、纠错、查询意图理解、智能问答、语音的信息搜索服务、上下文补全处理……本文将解密如何在功能和技术层面打造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