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弹。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幕府。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畯廓(在函馆),戊辰战争结束。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在土地制度方面、身份制度方面、社会文化方面、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方面、教育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宗教方面全面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改革。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正式走上了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道路。(當然,其间天皇专制制度的废除还是受到了极大的阻挠,但是从日本派出船队驶向西洋的那一刻起,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就已经在日本生根发芽了)
日本明治维新的过程,其政治目标则十分明显。日本维新诸领袖自始就拟定了全盘而富有长远性质的计划,以谋在控制式的政制结构之下,从事全国性的革新事业。他们很快地将其政策与近代式的民族主义精神相结合,全面鼓动起日本整个民族的热情,而以争取日本国际地位的平等为其首要目标。在这样的情势下,很明显,日本的维新措施是全面性质的,并无器物技艺,制度或文化思想等层次的次第可言,而是采取三个层次全面并进的方式。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工业呈跳跃式增长。1868年全国只有405家工业企业,且主要是手工工场;1893年增加到3344个,且绝大部分是机器工业。铁路里程数也呈数百倍增长;蒸汽动力船总吨位从15498吨增至110202吨;金融机构从2家增至703家……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变,从落后的封建诸侯国变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在迅速崛起的同时,逐步废除了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主权,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近代资本主义强国。
甲午中日战争后三年,在亡国灭种的威胁面前,清帝国中央政府里唯一有远见和民族责任心的末路英雄光绪皇帝,任用知识分子精英层中的有识之士康有为、谭嗣酮等人,在中国推行"明治维新"式的变法。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帝国官僚集团除了狭隘自私外就是固执短视,宁肯国家灭亡也不愿特权受到任何损失,用屠刀把可望使中国赶超日本的变法镇压在血泊之中。中国权力集团自此失去了自我更新的机会,政治变革只好通过你死我活的暴力革命来完成,中国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血腥战乱。内战、分裂、外族入侵和瞎折腾,把中华民族折腾得骗体鳞伤,人类文明史上最关键的几十年,中国人在混乱中错过了。
当西方列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积蓄力量时,日本在国内做着富国强兵的改革时,传统的全球性强国中国正处于她历史的最低潮:2000多年的世界性优越使之丧失了现代化的动力,沉湎于封建腐朽的制度中,现代化的发展缺少契机和养料。于是,当世界格局颠倒,西方力量超过了东方,中国便必然成为西方列强首当其冲的攻击点。19世纪后50年到20世纪初20年,中国在战乱中风雨飘摇了100年,清王朝的覆灭,中华名国的昙花一现,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中日战争,国共内战,让这个传统的世界强国国弊民凋。更无从讨论现代化的进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再一次统一和独立,但是与之而来的由于领导人缺乏经验的领导,中国再一次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现代化进程再一次受到重创。文革的浩劫,几乎掐断了现代化的萌芽,但是历史大潮是无法阻挡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中国务实派掌舵人邓小平先生为了让十亿中国人吃饱肚子,于八十年代初期推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再度把中国推入现代化的门槛。邓小平的后继者汲取了上世纪洋务运动的教训,把改革开放从广度和深度推向一个更深的层次,在经济改革起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部分启动政治改革。这次改革开放离最后的成功还有一段距离,但取得的成绩已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国人第一次吃饱了肚子,并开始探讨限制特权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改革开放的20多年,是中国力量飞速发展的20多年。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综合国力的飞速发展,让中国越来越处于世界的中心,在世界性事件中越来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她飞速的现代化进程是分不开的。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日本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4个不同点和2个相同点。
一、不同点
(一)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由上而下的,从最高领导人发起的较为平稳的发展路线,国家政权没有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太大的波动,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下而上的,是领导人(封建王朝)不愿意改革而促使了一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处于下层阶级的群众为了现代化进程而推翻了上层统治,国家政权在现代化进程中几经更迭。
(二)现代化发展方向不同,由于国家政权组织性质的不同(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决定了日本和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追寻的最更本利益的不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被描述成日本资产阶级的壮大史,或者日本的军事经济发展史,而在这点上中国更为优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及包括文化、体育在内的综合国力整体发展。
(三)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更多的是照搬照抄西方的强国之路,从学习中发展自己(似乎从最开始的学习唐王朝开始日本民族就有这样学习的习惯)。而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共产主义可以借鉴的先例较少),更多的是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当然,这两种方式都是确实可行的,如果能结合应用相信效果会更好)。
(四)由于两国土地面积,人口差异的关系,现代化进程中所走的路线也是不同的,日本从改革的一开始就重视了效率的提高,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缺少的(譬如土地运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人力利用效率等等),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向日本多多学习。
二、相同点方面
(一)日本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均是慢于西方列强,这使得两国在现代化发展初期都受到了较严重的冲击,这使我们学习到在历史的革命中,时刻掌握着先机对于国家民族命脉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时刻注意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帮助我们更加迅速的走向现代化。
(二)日本和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犯了很多符合历史规律的错误,虽然错误不可规避,但是我们应该从中接受和学习历史教训,以减少错误和错误给人民生活、国家健康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日日两国的现代化同时起步,起步时的社会基础和外部环境有着惊人的相似,中国现代化的条件比日本要优越得多,可现代化的结果是日本在一百年前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迄今还正处在发展过程中,纵观历史,总结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中的"得"与"失",鉴取日本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提高我们的发展水平和促进产业升级,从而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段治文,钟学敏,詹于虹.中国现代化进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4).
[2]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的探索[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明治维新在土地制度方面、身份制度方面、社会文化方面、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方面、教育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宗教方面全面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改革。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正式走上了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道路。(當然,其间天皇专制制度的废除还是受到了极大的阻挠,但是从日本派出船队驶向西洋的那一刻起,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就已经在日本生根发芽了)
日本明治维新的过程,其政治目标则十分明显。日本维新诸领袖自始就拟定了全盘而富有长远性质的计划,以谋在控制式的政制结构之下,从事全国性的革新事业。他们很快地将其政策与近代式的民族主义精神相结合,全面鼓动起日本整个民族的热情,而以争取日本国际地位的平等为其首要目标。在这样的情势下,很明显,日本的维新措施是全面性质的,并无器物技艺,制度或文化思想等层次的次第可言,而是采取三个层次全面并进的方式。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工业呈跳跃式增长。1868年全国只有405家工业企业,且主要是手工工场;1893年增加到3344个,且绝大部分是机器工业。铁路里程数也呈数百倍增长;蒸汽动力船总吨位从15498吨增至110202吨;金融机构从2家增至703家……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变,从落后的封建诸侯国变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在迅速崛起的同时,逐步废除了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主权,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近代资本主义强国。
甲午中日战争后三年,在亡国灭种的威胁面前,清帝国中央政府里唯一有远见和民族责任心的末路英雄光绪皇帝,任用知识分子精英层中的有识之士康有为、谭嗣酮等人,在中国推行"明治维新"式的变法。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帝国官僚集团除了狭隘自私外就是固执短视,宁肯国家灭亡也不愿特权受到任何损失,用屠刀把可望使中国赶超日本的变法镇压在血泊之中。中国权力集团自此失去了自我更新的机会,政治变革只好通过你死我活的暴力革命来完成,中国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血腥战乱。内战、分裂、外族入侵和瞎折腾,把中华民族折腾得骗体鳞伤,人类文明史上最关键的几十年,中国人在混乱中错过了。
当西方列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积蓄力量时,日本在国内做着富国强兵的改革时,传统的全球性强国中国正处于她历史的最低潮:2000多年的世界性优越使之丧失了现代化的动力,沉湎于封建腐朽的制度中,现代化的发展缺少契机和养料。于是,当世界格局颠倒,西方力量超过了东方,中国便必然成为西方列强首当其冲的攻击点。19世纪后50年到20世纪初20年,中国在战乱中风雨飘摇了100年,清王朝的覆灭,中华名国的昙花一现,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中日战争,国共内战,让这个传统的世界强国国弊民凋。更无从讨论现代化的进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再一次统一和独立,但是与之而来的由于领导人缺乏经验的领导,中国再一次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现代化进程再一次受到重创。文革的浩劫,几乎掐断了现代化的萌芽,但是历史大潮是无法阻挡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中国务实派掌舵人邓小平先生为了让十亿中国人吃饱肚子,于八十年代初期推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再度把中国推入现代化的门槛。邓小平的后继者汲取了上世纪洋务运动的教训,把改革开放从广度和深度推向一个更深的层次,在经济改革起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部分启动政治改革。这次改革开放离最后的成功还有一段距离,但取得的成绩已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国人第一次吃饱了肚子,并开始探讨限制特权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改革开放的20多年,是中国力量飞速发展的20多年。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综合国力的飞速发展,让中国越来越处于世界的中心,在世界性事件中越来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她飞速的现代化进程是分不开的。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日本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4个不同点和2个相同点。
一、不同点
(一)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由上而下的,从最高领导人发起的较为平稳的发展路线,国家政权没有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太大的波动,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下而上的,是领导人(封建王朝)不愿意改革而促使了一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处于下层阶级的群众为了现代化进程而推翻了上层统治,国家政权在现代化进程中几经更迭。
(二)现代化发展方向不同,由于国家政权组织性质的不同(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决定了日本和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追寻的最更本利益的不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被描述成日本资产阶级的壮大史,或者日本的军事经济发展史,而在这点上中国更为优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及包括文化、体育在内的综合国力整体发展。
(三)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更多的是照搬照抄西方的强国之路,从学习中发展自己(似乎从最开始的学习唐王朝开始日本民族就有这样学习的习惯)。而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共产主义可以借鉴的先例较少),更多的是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当然,这两种方式都是确实可行的,如果能结合应用相信效果会更好)。
(四)由于两国土地面积,人口差异的关系,现代化进程中所走的路线也是不同的,日本从改革的一开始就重视了效率的提高,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缺少的(譬如土地运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人力利用效率等等),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向日本多多学习。
二、相同点方面
(一)日本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均是慢于西方列强,这使得两国在现代化发展初期都受到了较严重的冲击,这使我们学习到在历史的革命中,时刻掌握着先机对于国家民族命脉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时刻注意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帮助我们更加迅速的走向现代化。
(二)日本和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犯了很多符合历史规律的错误,虽然错误不可规避,但是我们应该从中接受和学习历史教训,以减少错误和错误给人民生活、国家健康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日日两国的现代化同时起步,起步时的社会基础和外部环境有着惊人的相似,中国现代化的条件比日本要优越得多,可现代化的结果是日本在一百年前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迄今还正处在发展过程中,纵观历史,总结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中的"得"与"失",鉴取日本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提高我们的发展水平和促进产业升级,从而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段治文,钟学敏,詹于虹.中国现代化进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4).
[2]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的探索[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