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对比研究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quil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弹。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幕府。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畯廓(在函馆),戊辰战争结束。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在土地制度方面、身份制度方面、社会文化方面、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方面、教育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宗教方面全面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改革。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正式走上了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道路。(當然,其间天皇专制制度的废除还是受到了极大的阻挠,但是从日本派出船队驶向西洋的那一刻起,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就已经在日本生根发芽了)
  日本明治维新的过程,其政治目标则十分明显。日本维新诸领袖自始就拟定了全盘而富有长远性质的计划,以谋在控制式的政制结构之下,从事全国性的革新事业。他们很快地将其政策与近代式的民族主义精神相结合,全面鼓动起日本整个民族的热情,而以争取日本国际地位的平等为其首要目标。在这样的情势下,很明显,日本的维新措施是全面性质的,并无器物技艺,制度或文化思想等层次的次第可言,而是采取三个层次全面并进的方式。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工业呈跳跃式增长。1868年全国只有405家工业企业,且主要是手工工场;1893年增加到3344个,且绝大部分是机器工业。铁路里程数也呈数百倍增长;蒸汽动力船总吨位从15498吨增至110202吨;金融机构从2家增至703家……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变,从落后的封建诸侯国变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在迅速崛起的同时,逐步废除了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主权,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近代资本主义强国。
  甲午中日战争后三年,在亡国灭种的威胁面前,清帝国中央政府里唯一有远见和民族责任心的末路英雄光绪皇帝,任用知识分子精英层中的有识之士康有为、谭嗣酮等人,在中国推行"明治维新"式的变法。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帝国官僚集团除了狭隘自私外就是固执短视,宁肯国家灭亡也不愿特权受到任何损失,用屠刀把可望使中国赶超日本的变法镇压在血泊之中。中国权力集团自此失去了自我更新的机会,政治变革只好通过你死我活的暴力革命来完成,中国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血腥战乱。内战、分裂、外族入侵和瞎折腾,把中华民族折腾得骗体鳞伤,人类文明史上最关键的几十年,中国人在混乱中错过了。
  当西方列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积蓄力量时,日本在国内做着富国强兵的改革时,传统的全球性强国中国正处于她历史的最低潮:2000多年的世界性优越使之丧失了现代化的动力,沉湎于封建腐朽的制度中,现代化的发展缺少契机和养料。于是,当世界格局颠倒,西方力量超过了东方,中国便必然成为西方列强首当其冲的攻击点。19世纪后50年到20世纪初20年,中国在战乱中风雨飘摇了100年,清王朝的覆灭,中华名国的昙花一现,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中日战争,国共内战,让这个传统的世界强国国弊民凋。更无从讨论现代化的进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再一次统一和独立,但是与之而来的由于领导人缺乏经验的领导,中国再一次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现代化进程再一次受到重创。文革的浩劫,几乎掐断了现代化的萌芽,但是历史大潮是无法阻挡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中国务实派掌舵人邓小平先生为了让十亿中国人吃饱肚子,于八十年代初期推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再度把中国推入现代化的门槛。邓小平的后继者汲取了上世纪洋务运动的教训,把改革开放从广度和深度推向一个更深的层次,在经济改革起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部分启动政治改革。这次改革开放离最后的成功还有一段距离,但取得的成绩已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国人第一次吃饱了肚子,并开始探讨限制特权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改革开放的20多年,是中国力量飞速发展的20多年。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综合国力的飞速发展,让中国越来越处于世界的中心,在世界性事件中越来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她飞速的现代化进程是分不开的。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日本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4个不同点和2个相同点。
  一、不同点
  (一)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由上而下的,从最高领导人发起的较为平稳的发展路线,国家政权没有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太大的波动,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下而上的,是领导人(封建王朝)不愿意改革而促使了一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处于下层阶级的群众为了现代化进程而推翻了上层统治,国家政权在现代化进程中几经更迭。
  (二)现代化发展方向不同,由于国家政权组织性质的不同(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决定了日本和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追寻的最更本利益的不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被描述成日本资产阶级的壮大史,或者日本的军事经济发展史,而在这点上中国更为优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及包括文化、体育在内的综合国力整体发展。
  (三)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更多的是照搬照抄西方的强国之路,从学习中发展自己(似乎从最开始的学习唐王朝开始日本民族就有这样学习的习惯)。而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共产主义可以借鉴的先例较少),更多的是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当然,这两种方式都是确实可行的,如果能结合应用相信效果会更好)。
  (四)由于两国土地面积,人口差异的关系,现代化进程中所走的路线也是不同的,日本从改革的一开始就重视了效率的提高,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缺少的(譬如土地运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人力利用效率等等),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向日本多多学习。
   二、相同点方面
  (一)日本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均是慢于西方列强,这使得两国在现代化发展初期都受到了较严重的冲击,这使我们学习到在历史的革命中,时刻掌握着先机对于国家民族命脉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时刻注意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帮助我们更加迅速的走向现代化。
  (二)日本和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犯了很多符合历史规律的错误,虽然错误不可规避,但是我们应该从中接受和学习历史教训,以减少错误和错误给人民生活、国家健康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日日两国的现代化同时起步,起步时的社会基础和外部环境有着惊人的相似,中国现代化的条件比日本要优越得多,可现代化的结果是日本在一百年前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迄今还正处在发展过程中,纵观历史,总结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中的"得"与"失",鉴取日本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提高我们的发展水平和促进产业升级,从而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段治文,钟学敏,詹于虹.中国现代化进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4).
  [2]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的探索[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本文根据三个基本的翻译标准,理论联系实际,浅析笔译实践。  一、三个基本翻译标准  (一)信、达、雅  我国翻译家严复(1898)谈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即忠实于原著,译文流畅,文字典雅。又亦曰:"忠实、通顺"。严复的翻译观不仅影响翻译界,也使
期刊
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更好的在社会中生存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于知识的有效索取。这种索取也即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只有更好的具备这种自学能力,才能使我们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由于我国长时间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使得我国的英语教学大多是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引按步骤完成学习任务,而老师是在教学大纲的规定下教授学生英语的相关知识。这样,虽然到学期末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取得
期刊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呈现出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进而向普及阶段发展的特点。我国高校继1999年实行扩招政策后,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招生108万的5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上升到2006年的22%,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然而,在规模持续高
期刊
截止2010年9月1日,百度搜索引擎上出现有关"~门"的网页有39,800,000篇,谷歌为1,580,000条,其中多数"~门"的词语出现在网络新闻标题上。是何种原因让"~门"词持续高频率地出现呢?这种用词现象的背后说明什么?  我们知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地区的语言使用碰撞会产生和流行出新的词汇;而新词汇的使用反过来又会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和渗透。因此,
期刊
一、交际法概述  交际教学法有着十分深厚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交际能力理论这一概念最初源自于N. Chomsky,它是指理想语言者的语法知识。为拓宽这一概念,D.H.Hymes 提出了交际能力,由四部分组成:可能性,即产生合乎语法的能力;可行性,即生成能被人类大脑解码句子的能力;得体性,即在某种具体的社交文化场合中使用正确语言形式的能力;语言运用,即言语完成这一事实。Hymes的这一理论对语言教学界带
期刊
20世纪50至70年代,台湾大批青年学子留学海外,学成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极大多数并未立即返回台湾,而是选择就地生根,长期滞留海外,造成当时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的"人才外流"现象,而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外流人才"日后成为了台湾储备在海外的丰厚的人力资本。80年代以后,留学人才大量回流,为台湾社会的科技进步与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台湾留学人才实现从储备到回流的成功转型,这与当局不断探索促使留
期刊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从哪里来?我认为兴趣来自成就感,而成就感则是源于在学习上所取得的成功,哪怕是一点点的成功。成就感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只要干适合自己的工作都会建立成就感,内向的人善于和事物打交道,外向的人则善于和人打交道。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对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突出社会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以人为本落实到学校,就是要以师生为中心,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期刊
一、总述  效度是:"一个测验能测出预定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杨惠中,2000:导读)。Bachman(1990)指出,效度可分为不同类别,事实上,这些"类别"是评估效度的不同方法。本文研究09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指是否测试了应考的内容,或者所考的内容是否反映了考试要求。测试必须以适当的比例反应要评估的主要内容,即测试时所学内容的平衡樣板。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笔试中各部
期刊
一、转变了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需要,不利于教改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一切由老师做主,上课听讲记笔记,下课整理复习,然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然而,新的教学模式是,大班授课和小班操练相结合,自主学习与教师面授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在给中职英语教学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