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孤独者的旗帜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hex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孤独,是鲁迅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话题和主题之一。鲁迅的《孤独者》写的就是“孤独”。借用作品中的话写的就是“受伤的狼”似的孤独者的孤独。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孤独的成因以及孤独者如何扛起孤独的旗帜,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的孤独。
  关键词:《孤独者》 孤独 成因 旗帜
  鲁迅曾经说过:“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1}《孤独者》表达了一种灵魂深处的孤独、寂寞乃至绝望,且与鲁迅独特的人格精神气质非常契合。当年鲁迅与胡风谈到《孤独者》时,就说过这样的话:“其实,那是写我自己的”{2}。鲁迅就是一个孤独者,并把孤独上升为人生的处境或普遍生存状态:“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再不会感到别人精神上的痛苦”。
  鲁迅本人就是一个异类,他一生都在“走异路,逃异地”,小说的主角魏连殳也是一个异类,所以孤独。
  人的性格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只有环境的单一性,才能造成明显的性格单一性”。孤独者的孤独,也来自环境。“他永远为俗世所不容,不仅得不到理解,而且无法生存。因为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3},并且群体的心理过程并没有多少逻辑成分,也就是说几乎没有理性,他们会排挤“异己者”,所以不管走到哪里,魏连殳都是一個怪人,遭到人们排挤,他是“寒石山”的“异类”,S城的“遗弃者”,孩子们都对他持有不屑的态度,被看作“怪人”。面对群体的排挤和不被理解,会让人产生不被接纳、内心焦虑等痛苦体验,魏连殳并没有像吕纬甫们一样,放弃自己的立场去屈从群体,但他无法忍受精神上的失落和别无依傍,因而也造成了他更深的孤独。
  一、孤独的深层原因
  孤独感只属于单个主体,它是单个主体对自身处境的理解,表现为主体对对象的期待和这种期待的实现程度之间的差别,怎样理解这种差别,就成了孤独的原因。在主体与对象交往的过程中,有一种内在的安全需要驱使主体从对象中寻求感情保护,当这种寻求未能达到一定的期待值时,孤独感便会产生。魏连殳的孤独就来自期待无法满足,不仅来自于群体的鼓励,更源于新与旧、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
  (一)新与旧的矛盾
  在新文化与旧文化之间游离是魏连殳孤独的深层原因之一。他是旧文化的反叛者,是新文化的先觉者。魏连殳的身上有新旧文化两种因子,他也并不是不懂世故,而是看透一切,“‘是的。他的妻子大概死了三四年了罢,没有续娶——否则,便要不肯将余屋租给我似的单身人。’他说着,冷冷的微笑了。”“冷冷的”其实是对世态的讽刺。他觉得家庭应该破坏,但是会担起照顾祖母的责任,近代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中,新文化的提倡者其实也是懂旧道德的,他们都向往自由,觉得家庭应该破坏,其实也并不是说旧道德一概不好,而是反对那些束缚了人性的旧道德。
  他更向往新文化、现代文明,其实可以看出新文化并没有接纳他,他又不甘于回到旧文化中去。他是失败的战士,“这一类人物的运命,在现在——也许虽在将来,是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迫害,终至于成了单身,忿激之余,一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枪,自己也归于毁灭。”{4}回到寒石山,祖母丧礼他不得不照旧,他内心是很不想照旧的,号啕大哭是哭祖母,其实也是哭自己。他追求新文学,表达己见,但是处处遭到排挤。试着接受传统,去当顾问,内心却痛苦不堪,更讽刺的是连死的时候穿的都是自己最不喜欢的服装,一直都在反对旧文化,但是却逃脱不了。内心生活在现代,而身体却无法融入传统的现实,他被现代拒之门外,而又不甘于回到传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得不到皈依,因而孤独。除此痛苦之外,还有生存的两难境地。
  (二)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的矛盾
  人类的期待对象一般有两方面:物和精神,这两种期待就其本质而言是由人的两重性决定的,即人既是物的(如肉体)存在,又是精神的存在,因此,既要和外部世界发生物质变换,又要与他人进行精神交流,这是人类生存的永恒前提,当第一个条件(物)相对满足之后,人就会转而寻求第二个生存条件——人类情感。而在魏连殳这里,物质和精神是无法同时满足的,于是产生了一种具有毁灭性的孤独。
  鲁迅通过魏连殳给“我”的一封来信,写出了这样的一种人生困境——想活的时候无法活下去;不想活、不配活着的时候,却似乎活得很“好”。当他驱从世俗,当了顾问,“脸也抬高起来,气昂昂”地奴役人们的时候,人们反而觉得他交了好运,纷纷来巴结讨好他,于是他旧时的客厅有了“新的宾客,新的颂扬,新的钻营,新的磕头和打拱,新的打牌和猜拳,新的冷眼和恶心,新的失眠和吐血……”
  当他遵从自己内心的时候遭到众人排挤、失业以致无法生存,但是当他驱从世事,却可以生活得很好,却如行尸走肉,因为精神得不到满足,这是一种生存状态的矛盾,他矛盾、挣扎、痛苦、无奈。
  二、孤独是孤独者的旗帜
  孤独者的孤独,来自于一种更普遍、更深刻的生存矛盾——为生而生,向真、善、美而生,不得其生;为死而生,缘假、恶、丑而生,反可求活。于是,身体与灵魂不得不分裂,人须以杀死自己的方式生存,做最绝望的报复与抗争。“我自己也觉得不配活下去;别人呢?也不配的。同时,我自己又觉得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好在愿意我好好地活下去的已经没有了,再没有谁痛心。”这是一种复仇思想,是“为自己”的庄重宣言。他再次宣告不愿苟活在世上,宁愿为理想而死。自己已经试过不再坚持曾经坚持的,成为曾经所憎恶的人,但是发现自己不能忍受,在这一点上自己是失败的,但是实际上从精神上说是胜利的。
  他从内心鄙视这个世界,他并没有好,也没有去医治自己的病,只是在探求什么是胜利和失败,但是他也是真的“好”了,他找到了让自己解脱的方式,不用再痛苦地面对这个可笑的世界。
  张中晓曾经说:“在孤独中,人的内心生长着兽性;在孤独中,人失掉了爱、温暖和友情;在孤独中,人经历着向兽的演变……孤独是人生向神和兽的十字路口,是天国与地狱的分界线。人在这里经历着最严酷的锤炼,上升或堕落,升华与毁灭。”{5}魏连殳经历的,正是这样一种在孤独中“生长着的兽性”以及“向兽的转变”。在“送殓”部分,鲁迅还写出了这样一种具有反讽意味的情景:
其他文献
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地下室手記》,以其晦涩难懂的文字和高深莫测的思想在外国文学的历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转型的代表性作品,在人类自身的思考史上屹立于不可企及的高度。其主人公“地下室人”的思想怪异却具有象征意义,“丽莎”这一角色的设定不容忽视,作品人物设置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关系密切,其对乌托邦的批判、对人类自由意识呼唤的思想内涵在当代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关键
摘 要:《色·戒》是张爱玲创作的一篇仅有一万四千多字的短篇小说,其主人公王佳芝作为间谍参与卫国锄奸行动却背叛了组织导致行动失败,她的叛变行为被广泛热议,由导演李安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后,针对王佳芝这一形象的争议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热度。本文从叙事伦理的角度分析《色·戒》小说文本和电影,解读王佳芝故事中交织的“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解析《色·戒》和美人叙事间的延续与颠覆。  关键词
摘 要: 清初“诗坛领袖”吴梅村擅长以重大时事为题材的七言歌行体诗,文词清丽,委婉苍凉,后人称之为“梅村体”。《悲歌赠吴季子》作于清初顺治年间,为江南奇才吴兆骞在江南科场案中受屈含冤而悲歌。全诗以“悲”字统领,贯串前后,寓意深厚,以沉痛哀怨的笔触描写了清初第一起科场案对无辜知识分子的摧残迫害,动人肺腑,催人泪下,成为清初传颂天下的不朽名作。  关键词:吴梅村 《悲歌赠吴季子》 品读  吴梅村(16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经历这样一种情况:当你想去做一件你要去做的事情时,往往会选定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时候才去做。比如老师给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星期五交,你会想那就星期四完成吧,那样还有一天的时间呢。又比如:   “我要在这周看完这本书!可惜今天下雨了,那就等太阳出来的时候再看吧,我喜欢阳光洒在纸页上的感觉。”   “我想寫一篇文章,但是现在笔好像没多少墨水了,等我找时间买一只新的笔在写吧。”   “
摘 要:清代西昌本土诗人杨学述、颜启芬、颜汝玉创作了一定数量的西昌竹枝词,这些竹枝词记述西昌风物,描绘城市风貌,展现地方民情,具有朴实可贵的文化价值,是人们研究清代西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  关键词:地域特色 西昌 竹枝词 地方风土  每一地都有其独有的自然环境和民情风习,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们自然会对这一风土有特殊的感情。竹枝词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吟咏风土民情为主要特色,因而极具
摘要:端木蕻良是生长在东北旷野之上的一位忧郁诗人,其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的语言特色就是由传统文化熏陶、西化语言借鉴,以及东北方言融入等三方面构成的。  关键词: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语言特色  1939年巴人在《直立起来的(科尔沁旗草原)》中,称端木蕻良为“拜伦式的诗人”,还提出了一个公式:“莎士比亚的华丽 拜伦的奔放 道斯托以夫的颤鸣=直立起来的《科尔沁旗草原》”①。郑振铎后也对《科尔沁旗草原
摘 要:本文以容与堂本《拜月亭记》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语言特色展开分析,从顶针、反复等修辞手法,化用诗句,运用歇后语和连绵词等写作手法分析其对剧作产生的效果。  关键词:《拜月亭记》 语言特色 修辭手法  《拜月亭记》被誉为我国“四大南戏”之首,本文旨在从语言和修辞的运用上展开尝试性的研究,试分析其对剧作呈现效果的影响。  一、顶针的修辞手法  【踏莎行】瑞兰。兰蕙温柔,柔香肌体,体如玉润宫腰细,
摘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最著名的剧本,讲述了一个老推销员威利一事無成的阴郁生活。他渴望成功和社会的认可,不断地活在幻觉和梦境之中。本文结合戏剧理论:“情境”“人”“动作”“行动”,分析林达这一女性形象,以及她在家庭中的他者地位。阿瑟-米勒为我们揭示了美国梦破灭后,它的余波渗透到小人物的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最深刻也最为撕裂的矛盾。  关键词:阿瑟·米勒情境论 女性他者《推销员之死
摘 要:云南女诗人李含章在清中期闺阁诗人中颇负盛名,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其亲属诗中的真情书写值得探究。近年来,李含章研究裹足不前:或诗料难寻,少有原诗精析;或将其放入群体研究特征化、地域化,简化了对其诗的阐释,忽略了回归其诗歌本身。笔者“求全”,首次列出其亲情诗篇目,并举例分析其书写对象、细化题材、情感内涵、艺术特色等,或可一窥此“闺阁大才”之创作风貌。  关键词:李含章 亲情诗  李含章(1744
摘要:黑戈壁历来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吸引无数学者相继探寻的神秘之地,而关于黑戈壁之上的黑喇嘛的传闻众说纷纭。但随着杨镰先生《黑戈壁》一书的问世,终于为世人揭开了历史的谜团。这部书是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并在实际考察的路途中写作而成。它的一大特点是将写作技巧与作者真挚的情感巧妙地融为—体,笔者将从这个角度出发,对文本进行分析与鉴赏。  关键词:黑戈壁 写作技巧 情感  黑戈壁,是介于新疆、甘肃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