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漳,地处汉水之南、荆山之麓,是楚文化发祥地,也是三国故事源头,还曾孕育出“和氏献璧”的千秋史话。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为今日南漳教育的内涵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灵感和资源。
在一个万物勃发的春夏之交,记者一行来到南漳县调研采访县内的校园文化建设,所到之处,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深厚的人文底蕴令人钦羡。眼前一亮的是,卞和献玉、水镜荐诸葛、丁兰刻木事亲等历史人文典故,化作一股精气神,在南漳县的校园内生发出强大的育人力量。
一校一品 文化落地有温度
在南漳,卞和得璞献玉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完璧归赵”的历史桥段更是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经久不衰。如今,卞和精神已成为南漳县一所窗口学校的文化基因。
这就是南漳县卞和小学。学校始建于1986年,原名“城关镇实验小学”。历经三十年洗礼,学校由村小发展成在校师生3000余人的窗口学校。走进卞和小学,卞和精神显见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卞和之歌”到“卞和小学誓词”,从“卞和名师”到“卞和景观”,“卞和精神”浸润着校园每一个角落。
百善孝为先,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千古名孝丁兰故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在南漳九集希望小学得到充分的演绎。学校的文化墙上展示的“身残心孝”“久孝成师”“背老爬山”等感人至深的古今孝爱典范令人眼前一亮,满满都是正能量。“孝爱”文化让这所百年老校“亮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而在南漳县武安镇武东中心小学,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校园里花草树木之间卧伏的晚霞红景观石,一个大大的“德”字镌刻其上,鲜艳夺目。校长龚明全将“立德树人、立德修身、以德育人”理念贯穿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不仅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自信,也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校长的主责,教师的主业,学校的主品。”南漳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光斌说,“我们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一景一点,都发挥传承、铸魂、育人的作用。”
截至目前,全县117所学校(含高中、初中、小学),校校有主题,校校有特色。
创新举措 文化建设有特色
在全县范围内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显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南漳县是如何做到的?
据县教研室主任徐能章介绍,南漳县着力挖掘地域文化瑰宝,并结合时代精神加以提炼,形成自己的文化理念。具体来说,在县教育局统一领导下,由教研室指导全县中小学从10个方面挖掘资源确立文化主题,比如:从教育方针中挖掘,如东巩镇东巩初级中学的“德文化”;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挖掘,九集镇龙门初级中学的“诚信文化”;从学校自身资源中挖掘,城关镇凤凰完全小学的“凤凰文化”;从本县历史人物、自然景观中挖掘,如卞和小学的“卞和文化”,徐庶学校的“徐庶文化”,县实验小学的“水镜文化”,丁集中心小学的“丁兰文化”,等等。
据介绍,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南漳全县整体联动,实施“一校一品”策略,做到“四个坚持”,收效显著。
坚持一校一主题。全县117所中小学校在挖掘资源的前提下,确题定向,校校主题各不同。如金庙初级中学的“善文化”,其理念為“习向善之举,筑至善之基”;卞和小学的“卞和文化”,其理念为“进门是璞,出门是玉”。
坚持一校一地标。全县中小学在物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很多学校新建了景点式地标文化设施,如武东中心小学的“德文化石”。
坚持一校一课程。全县中小学校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编写一校一本教材,落实一周一课时教学,坚持一学期一次水平测试,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在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作用。
坚持一校一活动。全县中小学遵照活动推进,长期坚持,总结提升的原则,秉承“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更没有文化”的理念,广泛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并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如卞和小学的京剧演唱特色,东巩完全小学的书法特色,凤凰小学的布贴画特色,等等。
顶层设计 文化推进有方法
南漳县全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7年,南漳县城关镇太平中心小学、武安镇武东中心小学、肖堰镇花庄初级中学、九集镇涌泉小学等4所学校被评为“2017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百强校”,城关镇太平中心小学校长张贤明荣获“2017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创新奖”。
2018年,襄阳市共12所学校榜上有名,其中包括南漳县3所学校,分别是南漳县第二中学、九集镇龙门初级中学、南漳县实验小学。同时,南漳县第二中学校长张世华、徐庶学校校长刘道记荣获“2018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创新奖”。
据南漳县教育局副局长莫秀菊介绍,如今南漳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建设模式,即:县域东片的“红色文化”,县域南片的“礼仪文化”,县域西片的“历史文化”,县域北片的“孝爱文化”。
在徐庶学校校长刘道记看来,南漳县全域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可喜成就,是必然的。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南漳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优势,更是县教育局周密谋划、科学施策的结果。
首先是“一把手”高度重视。县教育局高度重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局长项目工程,制定了《南漳县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近五年来,南漳县教育局争取各类资金一亿一千余万元,专款专项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着重在楼房整修翻新,道路场地硬化,植树植草绿化,卫生扫除净化,食堂、厕所、寝室扩建标准化,教室、功能室装配使用的现代化上下功夫,文化环境得到空前改善。
其次是科研引路,文化建设有理论指导。全县校园文化建设由教研室具体负责,整个过程坚持实行课题立项、开题研究、结题推广等方式。因此,教研室广集智慧,创新思维,探索研究出了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物态文化为基础,活动文化为重点,课程文化为关键,制度文化为保障”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内涵,并形成体系,使文化建设有抓手,内容更全面更接地气。
第三是工作推进有方法、有抓手。一是落实了校长负责制、督学挂牌督导制、评优评先制和专项考核晋级制;二是实行了专项研究,全县围绕250个子课题开展研究;三是组织了专题研讨,层层组织文化论坛交流活动,师生全员参与。
文化,书写在人们的脸上,融化在人们的血液里,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于国家,文化是灵魂;于学校,文化是品牌。在南漳,我们看到了根植于心的教育情怀,外化于行的文化浸润。在南漳,文化已然自觉,已然自信。
责任编辑/李慕绚
在一个万物勃发的春夏之交,记者一行来到南漳县调研采访县内的校园文化建设,所到之处,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深厚的人文底蕴令人钦羡。眼前一亮的是,卞和献玉、水镜荐诸葛、丁兰刻木事亲等历史人文典故,化作一股精气神,在南漳县的校园内生发出强大的育人力量。
一校一品 文化落地有温度
在南漳,卞和得璞献玉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完璧归赵”的历史桥段更是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经久不衰。如今,卞和精神已成为南漳县一所窗口学校的文化基因。
这就是南漳县卞和小学。学校始建于1986年,原名“城关镇实验小学”。历经三十年洗礼,学校由村小发展成在校师生3000余人的窗口学校。走进卞和小学,卞和精神显见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卞和之歌”到“卞和小学誓词”,从“卞和名师”到“卞和景观”,“卞和精神”浸润着校园每一个角落。
百善孝为先,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千古名孝丁兰故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在南漳九集希望小学得到充分的演绎。学校的文化墙上展示的“身残心孝”“久孝成师”“背老爬山”等感人至深的古今孝爱典范令人眼前一亮,满满都是正能量。“孝爱”文化让这所百年老校“亮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而在南漳县武安镇武东中心小学,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校园里花草树木之间卧伏的晚霞红景观石,一个大大的“德”字镌刻其上,鲜艳夺目。校长龚明全将“立德树人、立德修身、以德育人”理念贯穿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不仅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自信,也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校长的主责,教师的主业,学校的主品。”南漳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光斌说,“我们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一景一点,都发挥传承、铸魂、育人的作用。”
截至目前,全县117所学校(含高中、初中、小学),校校有主题,校校有特色。
创新举措 文化建设有特色
在全县范围内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显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南漳县是如何做到的?
据县教研室主任徐能章介绍,南漳县着力挖掘地域文化瑰宝,并结合时代精神加以提炼,形成自己的文化理念。具体来说,在县教育局统一领导下,由教研室指导全县中小学从10个方面挖掘资源确立文化主题,比如:从教育方针中挖掘,如东巩镇东巩初级中学的“德文化”;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挖掘,九集镇龙门初级中学的“诚信文化”;从学校自身资源中挖掘,城关镇凤凰完全小学的“凤凰文化”;从本县历史人物、自然景观中挖掘,如卞和小学的“卞和文化”,徐庶学校的“徐庶文化”,县实验小学的“水镜文化”,丁集中心小学的“丁兰文化”,等等。
据介绍,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南漳全县整体联动,实施“一校一品”策略,做到“四个坚持”,收效显著。
坚持一校一主题。全县117所中小学校在挖掘资源的前提下,确题定向,校校主题各不同。如金庙初级中学的“善文化”,其理念為“习向善之举,筑至善之基”;卞和小学的“卞和文化”,其理念为“进门是璞,出门是玉”。
坚持一校一地标。全县中小学在物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很多学校新建了景点式地标文化设施,如武东中心小学的“德文化石”。
坚持一校一课程。全县中小学校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编写一校一本教材,落实一周一课时教学,坚持一学期一次水平测试,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在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作用。
坚持一校一活动。全县中小学遵照活动推进,长期坚持,总结提升的原则,秉承“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更没有文化”的理念,广泛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并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如卞和小学的京剧演唱特色,东巩完全小学的书法特色,凤凰小学的布贴画特色,等等。
顶层设计 文化推进有方法
南漳县全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7年,南漳县城关镇太平中心小学、武安镇武东中心小学、肖堰镇花庄初级中学、九集镇涌泉小学等4所学校被评为“2017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百强校”,城关镇太平中心小学校长张贤明荣获“2017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创新奖”。
2018年,襄阳市共12所学校榜上有名,其中包括南漳县3所学校,分别是南漳县第二中学、九集镇龙门初级中学、南漳县实验小学。同时,南漳县第二中学校长张世华、徐庶学校校长刘道记荣获“2018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创新奖”。
据南漳县教育局副局长莫秀菊介绍,如今南漳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建设模式,即:县域东片的“红色文化”,县域南片的“礼仪文化”,县域西片的“历史文化”,县域北片的“孝爱文化”。
在徐庶学校校长刘道记看来,南漳县全域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可喜成就,是必然的。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南漳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优势,更是县教育局周密谋划、科学施策的结果。
首先是“一把手”高度重视。县教育局高度重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局长项目工程,制定了《南漳县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近五年来,南漳县教育局争取各类资金一亿一千余万元,专款专项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着重在楼房整修翻新,道路场地硬化,植树植草绿化,卫生扫除净化,食堂、厕所、寝室扩建标准化,教室、功能室装配使用的现代化上下功夫,文化环境得到空前改善。
其次是科研引路,文化建设有理论指导。全县校园文化建设由教研室具体负责,整个过程坚持实行课题立项、开题研究、结题推广等方式。因此,教研室广集智慧,创新思维,探索研究出了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物态文化为基础,活动文化为重点,课程文化为关键,制度文化为保障”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内涵,并形成体系,使文化建设有抓手,内容更全面更接地气。
第三是工作推进有方法、有抓手。一是落实了校长负责制、督学挂牌督导制、评优评先制和专项考核晋级制;二是实行了专项研究,全县围绕250个子课题开展研究;三是组织了专题研讨,层层组织文化论坛交流活动,师生全员参与。
文化,书写在人们的脸上,融化在人们的血液里,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于国家,文化是灵魂;于学校,文化是品牌。在南漳,我们看到了根植于心的教育情怀,外化于行的文化浸润。在南漳,文化已然自觉,已然自信。
责任编辑/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