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文明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个人成长的基础。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信息蜂涌为标志的新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合格公民,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是新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新任务和要求。历史连接着过去、现在,并指向未来。人类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把一部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作为对象的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蕴藏着实施创新教育的巨大潜能。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
创新精神是生产力和生命力中最重要的素质。创新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精神在创新中起决定作用,是创新的灵魂,是创新能力在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创新活动的起点。它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来自于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它与人的意志、热情、激情、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望、怀疑感、创新需求、思维独立性等因素有关。
中华民族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民族。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农耕、水利、医学和冶炼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发现和创新;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创新;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他们的创新个性品质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培养的极好材料。同样,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没有创新就要落后、就要挨打,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极好材料。和中华民族一样,世界上其他优秀民族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创新,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极好材料。因此,我们可以说生生不息的历史处处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处处都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点
知识经济就是创新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和实质,是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主导倾向。创新能力由创新思维能力和变革性实践能力构成。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自身的特殊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历史教育功能开发的重点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发散思维的培养。人类历史是一个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历史。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和设想,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去探索多种答案,最后使问题解决。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在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地方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工业革命还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在学习汉武帝领导反击匈奴战争取得胜利以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汉武帝能取得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你从刘邦的败和汉武帝的胜中领悟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从而产生创新思维成果,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2、聚合思维的培养。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一种恰恰相反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基本内核。例如,在学习刘邦领导反击匈奴战争失败以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刘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该怎么办?”在学习西汉政治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刘邦建立西汉后,面临着一个怎样的局面?如果你是刘邦,你会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充分讨论、研究,获得了思维结果突破,培养了聚合思维能力。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思维的循环发展,逐步上升到新水平。
3、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是指从常规思维相反的角度、过程出发去思考问题方式。逆向思维的特点是对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持怀疑和相反方式。侧向思维是从事物的联系之中或从某一思路的侧面去开拓思路的思维方法。侧面思维一般把注意力放在事物外部,从两个对象之间某些相似的特征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杀掉蒋介石中国会怎么样?”在三国鼎立讨论课中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如果没有曹操,当时中国历史将会怎样发展?如果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会不会高卧隆中一生?”在学习美国内战后的讨论课中,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中美是两个伟大的国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今天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和美国西进运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应该从美国的西进运动中吸取哪些有益的东西呢?如果中国用和平或非和平方式统一台湾后,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还有灵感思维、直觉思维、联系思维、整合思维和分解思维。总之,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突破现状的思维,加强右脑思维潜能的开发,打破学科本位的思想,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教育特点、规律、内容、要求和方法,培养优良个性品质。
(作者单位:614400 四川省犍为第二中学)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
创新精神是生产力和生命力中最重要的素质。创新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精神在创新中起决定作用,是创新的灵魂,是创新能力在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创新活动的起点。它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来自于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它与人的意志、热情、激情、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望、怀疑感、创新需求、思维独立性等因素有关。
中华民族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民族。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农耕、水利、医学和冶炼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发现和创新;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创新;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他们的创新个性品质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培养的极好材料。同样,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没有创新就要落后、就要挨打,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极好材料。和中华民族一样,世界上其他优秀民族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创新,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极好材料。因此,我们可以说生生不息的历史处处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处处都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点
知识经济就是创新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和实质,是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主导倾向。创新能力由创新思维能力和变革性实践能力构成。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自身的特殊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历史教育功能开发的重点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发散思维的培养。人类历史是一个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历史。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和设想,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去探索多种答案,最后使问题解决。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在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地方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工业革命还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在学习汉武帝领导反击匈奴战争取得胜利以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汉武帝能取得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你从刘邦的败和汉武帝的胜中领悟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从而产生创新思维成果,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2、聚合思维的培养。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一种恰恰相反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基本内核。例如,在学习刘邦领导反击匈奴战争失败以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刘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该怎么办?”在学习西汉政治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刘邦建立西汉后,面临着一个怎样的局面?如果你是刘邦,你会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充分讨论、研究,获得了思维结果突破,培养了聚合思维能力。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思维的循环发展,逐步上升到新水平。
3、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是指从常规思维相反的角度、过程出发去思考问题方式。逆向思维的特点是对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持怀疑和相反方式。侧向思维是从事物的联系之中或从某一思路的侧面去开拓思路的思维方法。侧面思维一般把注意力放在事物外部,从两个对象之间某些相似的特征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杀掉蒋介石中国会怎么样?”在三国鼎立讨论课中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如果没有曹操,当时中国历史将会怎样发展?如果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会不会高卧隆中一生?”在学习美国内战后的讨论课中,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中美是两个伟大的国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今天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和美国西进运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应该从美国的西进运动中吸取哪些有益的东西呢?如果中国用和平或非和平方式统一台湾后,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还有灵感思维、直觉思维、联系思维、整合思维和分解思维。总之,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突破现状的思维,加强右脑思维潜能的开发,打破学科本位的思想,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教育特点、规律、内容、要求和方法,培养优良个性品质。
(作者单位:614400 四川省犍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