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人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而初中数学又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期。它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学习时常感到枯燥无味,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难度。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调动起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愿学呢?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法来激发、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初中生特点,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从以下方面谈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体会。 一、 课题导入,创设情境
常说万事开头难。能否上好一节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节课是否有一个扣人心弦的导语,一段富有诱发启迪的导语就能一下子征服学生的心灵阵地,使之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如果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乐学、愿学、善学。这就需要我们去精心创设情境,激发起学习兴趣。
1、设置悬念,问题引趣
学始于思, 思源于疑。创设情境,造成悬念,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讲解新知识之前,先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投入思考。如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可先让学生计算2012 宇1992 等。在学生忙于计算时,教师轻松写出2012= 40401 ,199 2= 39601。学生很是惊讶,想急于知道算法。这时教师就可自然地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了。接着进行新课,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学生十分乐意学习。
2、温故知新,推陈出新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前后知识的连接非常紧密,每一新内容的学习几乎都是在前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温故的基础上传授新知对数学的教学非常重要。要做好这一点,就要培养学生温故知新、推陈出新的乐趣。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难度。如在学习四边形一章时,知识的难度是递进的,结构是循序的。通过启发、引导,同学们发现了知识间的联系,既获得了新知,又学会了探究新知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同学们对这门课的兴趣也就愈发浓厚了。
3、故事设疑,激发兴趣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可通过讲故事,提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数的乘方时,可先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欧洲有一个国家,非常弱小,邻国来犯,国王惶恐不安,急忙下一道诏书,谁能击退敌兵,愿意重赏。一位勇士自愿领兵打仗,经过激烈奋战终于击退敌军。国王也不食言,召见勇士问他想要什么奖赏,勇士想了想,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吃饱饭,就要一些麦子吧。国王说要多少。勇士拿来一个象棋盘,对国王说:"在棋盘的第一格内放一个麦籽,第二个放两个麦粒,第三个放四个麦粒,第四个放八个麦粒,第五个放十六个麦粒。。。。。。以此类推,把棋盘的格子放满就可以了"。国王一听,不加思索就答应了。可国王经过计算才知道,他没有办法满足勇士的要求,因为他要的太多了。棋盘的最后一格要放个麦粒.加起来相当于全国几年的收入。同学们,你知道国王为什么不能满足勇士的要求吗?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就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了,它有多大呢?故事讲到这里,同学们一定睁大了眼睛,一定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迫切想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这样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动手操作、多重刺激、提高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能力,它具有具体形象性,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利于知识理解。他需要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并需要学生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及多边形的内角和时,为加深学生印象,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边做边思考。然后再现数学课本的定义,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过程,比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所获得的知识要牢固得多。
三、规律总结,在知识内化中提升兴趣
1、交流、讨论、总结、感受自身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每一个结论都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每一个结论的成立也都有它严格的条件限制。对中学生来说,对结论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完成的,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对此过程产生好奇和兴趣,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如在三角形全等的教学中对"只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这一问题的讨论,就会因为某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全面、不透彻而产生错误。因为他们知道"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而这里是其中的一边的对角,并不是夹角。当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可提示当相等的这一对角都是锐角,或者都是直角、钝角时,它们哪些成立?哪些不成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比一比。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想象,也检验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学生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尝试探索其中的奥秘,从中发现数学的深邃美,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之后让学生总结:什么时候下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什么条件下这两个三角一定全等。以彻底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又在动脑动手的活动中体会到数学自身的完美。
2、以问促求,体验兴趣
在教学中对新知识的讲授,应在结合旧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更重要的是抓住新问题的知识点,抓住主要矛盾,围绕主要矛盾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从中求知求趣。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可提出:何为同类项,如何合并,在合并的过程中相同的字母系数和指数怎样合并,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学生就会带着这些问题去探讨,在探讨中找出答案,掌握方法。由问题的设置,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带着这种心情去寻求答案,在问题解决之后一定会有胜利的喜悦,从中感到数学的发现美,从而也增加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感受到学习数学其乐无穷。
四、学以致用,在知识运用中体会乐趣
知识的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运用,也是对旧知识的深化总结。知识巩固的关键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过了勾股定理后如何测出学校旗杆的高度,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通过亲手实践来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关于问题设置,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习题的选择要新颖别致,要避免对知识的简单重复。除了一般题型外,应多设计一些容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于一体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对问题的求解,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激发兴趣的目的。 2、对习题的要求要有层次,做到新旧知识更替转移,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习题应选那些既使绝大部分学生能按照较熟悉的方法可以解答,又能使大部分学生联系到刚学的新知识、新方法。作业难度适宜,分量适中,各得其所。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新方法,让学生觉得对学过的知识运用自如,心理上也比较充实,又对新知识、新方法有一定的渴求,进而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3、要及时反馈学生做题正误信息。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理解错误,或应用错误,或者笔下误等,这恰恰是学生深刻、全面、透彻理解知识的好时机,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去探讨、辨析、查漏勘误,拨开他们眼前的迷雾,指出今后做题的思路,使他们树立学有所成的信心,使他们从心里上得到老师的关怀,对它们不能简单地评说对错,而应暴露其整个的思维过程,让他们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及弥补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勇当战胜困难的尖头兵。当然,对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较好的学生,更应该及时的表扬,给学生多一份自信、多一份乐趣,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成功的欢乐,鼓励他们向科学高峰攀登。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处处以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学得轻松为目的,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之下,接受新知识,探究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常说万事开头难。能否上好一节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节课是否有一个扣人心弦的导语,一段富有诱发启迪的导语就能一下子征服学生的心灵阵地,使之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如果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乐学、愿学、善学。这就需要我们去精心创设情境,激发起学习兴趣。
1、设置悬念,问题引趣
学始于思, 思源于疑。创设情境,造成悬念,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讲解新知识之前,先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投入思考。如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可先让学生计算2012 宇1992 等。在学生忙于计算时,教师轻松写出2012= 40401 ,199 2= 39601。学生很是惊讶,想急于知道算法。这时教师就可自然地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了。接着进行新课,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学生十分乐意学习。
2、温故知新,推陈出新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前后知识的连接非常紧密,每一新内容的学习几乎都是在前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温故的基础上传授新知对数学的教学非常重要。要做好这一点,就要培养学生温故知新、推陈出新的乐趣。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难度。如在学习四边形一章时,知识的难度是递进的,结构是循序的。通过启发、引导,同学们发现了知识间的联系,既获得了新知,又学会了探究新知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同学们对这门课的兴趣也就愈发浓厚了。
3、故事设疑,激发兴趣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可通过讲故事,提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数的乘方时,可先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欧洲有一个国家,非常弱小,邻国来犯,国王惶恐不安,急忙下一道诏书,谁能击退敌兵,愿意重赏。一位勇士自愿领兵打仗,经过激烈奋战终于击退敌军。国王也不食言,召见勇士问他想要什么奖赏,勇士想了想,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吃饱饭,就要一些麦子吧。国王说要多少。勇士拿来一个象棋盘,对国王说:"在棋盘的第一格内放一个麦籽,第二个放两个麦粒,第三个放四个麦粒,第四个放八个麦粒,第五个放十六个麦粒。。。。。。以此类推,把棋盘的格子放满就可以了"。国王一听,不加思索就答应了。可国王经过计算才知道,他没有办法满足勇士的要求,因为他要的太多了。棋盘的最后一格要放个麦粒.加起来相当于全国几年的收入。同学们,你知道国王为什么不能满足勇士的要求吗?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就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了,它有多大呢?故事讲到这里,同学们一定睁大了眼睛,一定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迫切想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这样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动手操作、多重刺激、提高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能力,它具有具体形象性,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利于知识理解。他需要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并需要学生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及多边形的内角和时,为加深学生印象,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边做边思考。然后再现数学课本的定义,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过程,比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所获得的知识要牢固得多。
三、规律总结,在知识内化中提升兴趣
1、交流、讨论、总结、感受自身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每一个结论都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每一个结论的成立也都有它严格的条件限制。对中学生来说,对结论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完成的,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对此过程产生好奇和兴趣,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如在三角形全等的教学中对"只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这一问题的讨论,就会因为某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全面、不透彻而产生错误。因为他们知道"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而这里是其中的一边的对角,并不是夹角。当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可提示当相等的这一对角都是锐角,或者都是直角、钝角时,它们哪些成立?哪些不成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比一比。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想象,也检验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学生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尝试探索其中的奥秘,从中发现数学的深邃美,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之后让学生总结:什么时候下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什么条件下这两个三角一定全等。以彻底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又在动脑动手的活动中体会到数学自身的完美。
2、以问促求,体验兴趣
在教学中对新知识的讲授,应在结合旧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更重要的是抓住新问题的知识点,抓住主要矛盾,围绕主要矛盾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从中求知求趣。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可提出:何为同类项,如何合并,在合并的过程中相同的字母系数和指数怎样合并,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学生就会带着这些问题去探讨,在探讨中找出答案,掌握方法。由问题的设置,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带着这种心情去寻求答案,在问题解决之后一定会有胜利的喜悦,从中感到数学的发现美,从而也增加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感受到学习数学其乐无穷。
四、学以致用,在知识运用中体会乐趣
知识的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运用,也是对旧知识的深化总结。知识巩固的关键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过了勾股定理后如何测出学校旗杆的高度,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通过亲手实践来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关于问题设置,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习题的选择要新颖别致,要避免对知识的简单重复。除了一般题型外,应多设计一些容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于一体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对问题的求解,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激发兴趣的目的。 2、对习题的要求要有层次,做到新旧知识更替转移,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习题应选那些既使绝大部分学生能按照较熟悉的方法可以解答,又能使大部分学生联系到刚学的新知识、新方法。作业难度适宜,分量适中,各得其所。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新方法,让学生觉得对学过的知识运用自如,心理上也比较充实,又对新知识、新方法有一定的渴求,进而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3、要及时反馈学生做题正误信息。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理解错误,或应用错误,或者笔下误等,这恰恰是学生深刻、全面、透彻理解知识的好时机,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去探讨、辨析、查漏勘误,拨开他们眼前的迷雾,指出今后做题的思路,使他们树立学有所成的信心,使他们从心里上得到老师的关怀,对它们不能简单地评说对错,而应暴露其整个的思维过程,让他们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及弥补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勇当战胜困难的尖头兵。当然,对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较好的学生,更应该及时的表扬,给学生多一份自信、多一份乐趣,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成功的欢乐,鼓励他们向科学高峰攀登。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处处以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学得轻松为目的,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之下,接受新知识,探究新知识,运用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