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发现.超越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sxdcfvgb0987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是当今教育者应具备的教育观念。如何使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和创新者呢?下面笔者将自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想法和做法提出来,供各位同仁交流。
  一、主动探究,质疑问难
  探源于思,思必生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新的先声。教师鼓励学生要善于思考,敢于挑战权威,在不断出现的“为什么”中提升自己。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探究历史知识呢?
  1.创设情境,感受历史。在学生预习之前,教师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或丰富的史料再现,创设出妙趣横生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去观察、分析和发现。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胜利”一课时,先播放录像资料再现历史场景,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愿望,而且补充了1944年到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节节胜利的背景知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将中国的抗日战争融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去,对于学生宏观地探求历史知识起到了高屋建瓴的作用。
  2.积极预习,大胆质疑。教师鼓励学生在预习时要敢于质疑课本,因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源于一种原生态的求知欲,而不是教师的提前引导。虽然学生的疑问不乏幼稚,但却反映了他们已不再满足教材的陈述,而开始产生主体性与创造性的思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有的同学就提出了“假如袁世凯没有当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进程将会怎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的鼓励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其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
  3.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个人质疑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学生把预习中的疑难点提出来小组内讨论,并将未解决的问题记录好,然后与其他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同学共同得出结论。如有的学生问:“中国的科举制度和如今的高考制度有何不同?”“曹雪芹的《石头记》为何改名为《红楼梦》?”教师在听取学生的意见后再进行总结。正是这种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多种潜能得以开发,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学相长真正得以实现。总之,学生在预习中完成自我体验,产生出追究历史真实的欲望,这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巧设疑问,启迪智慧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教者,必善问。教师只有设计出构思新颖的探究性问题,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探究,培养其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
  1.问旧启新。“旧材料,新角度”可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去探究旧材料中蕴含的新因素。对同一个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从多个角度考查得出不同结论,更能反映真实的现象、全程的事件或鲜活的人物。如对三顾茅庐这一事件,一般从刘备求贤爱才这个角度去认识,一旦教师提出可从诸葛亮这个角度去认识此事件的话,同学们就会产生许多大胆的想法。有的同学会说诸葛亮太清高了,假如没有“徐庶回马荐诸葛”,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有可能要高卧隆中一辈子。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还要教育学生不要一味效法古人,只有抓住机遇,施展才华,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2.变换情境。“新材料,新情境”可以开启创新思维,产生创新冲动。如美国参加二战后,丘吉尔说了这样一段话:“假使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这个灾难的兴起,本来永远不会降落到我们的头上。”结合二战的起因和英、美、苏参战的思考谈谈认识。学生解答这道题必须理解分析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和其他材料,做出推理判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然得到激活,呈现高亢活跃状态。
  3.评价观点。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对史学界争议的问题进行阐述,在评价新观点时,鼓励学生主体介入,充分发表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如对美国西进运动的评价、对赵翼的“唐女祸论”的驳斥等问题。教师可先指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再组织学生辩论,最后归纳各方观点,这样便于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习惯。
  4.注重联想。爱因斯坦说,想像力和创造力比知识更为重要。联想是创新的基础,而探究性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联想与创新,并进行知识迁移,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去阐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美国为何支持台湾独立”一题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列举有关台湾的历史以及美国在近现代史上的对外政策和出笼背景,然后学生把二者联系起来思考,并找到问题实质,美国支持台湾独立是干涉我国内政的行为,是霸权主义的体现。
  三、变换方式,检测评价
  能力源于知识,假如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就不会有能力的培养,而知识只有经过加工、联系、拓展和重组,用思维的经线贯穿起来才会有用。在历史创新教学中,要想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新颖灵活的题目,力求题型多样,难易适度。
  1.构建网络体系,检查基础知识。新授课或复习课都可以构建知识框架,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设为填空,让学生练习。这样既能从宏观上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又能从微观上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点——知识链(线)——知识板块(面)。
  2.出示新材料,培养应用能力。单纯地重复课本知识,学生会产生腻烦心理,若教师采用巧妙的办法,把死知识变成活材料展示出来,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如在学习“五代辽宋夏金元的社会经济”一课时,可以编写故事进行练习,“唐朝时四川有一位书生赴京赶考,途径成都,将所带交子换成银两,途中遇雨,全身新布棉衣湿透,遇一老翁相助,做了占城稻米饭,还点煤炉取暖,并到西市买丝绸衣服相赠,到瓦子游玩。”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找错误。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同类知识比较,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专题训练时,教师可设置同类知识比较题,让学生打破时空观念,展开联想,把发生在不同时空的同类事件进行比较找其异同点,便于学生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如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不同结局,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两国的历史背景、改革者、内容、性质、影响等方面去比较,学生可以查资料进行交流,最后找到结论。这样在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同时,培养了一种不断探究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勇于创新
  作业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延续和拓展,因此,教师要赋予作业更多的实践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特点,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
  1.故事性作业。就是通过编故事的形式再现历史画面,这样学生可以借助想象的翅膀飞跃时空隧道去和古人交往,真正感受历史真实。譬如,《回忆我和郑和航海的日子》、《假如我是岳飞》等作业便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论文式作业。如论述美国的西进运动和目前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异同,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关心时政,培养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3.辩论式作业。如评价洋务运动,可以使学生形成对历史的独立见解,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4.调查式作业。如让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史料和当前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进行反华活动的新闻资料,并调查当今中国人对抗战历史的认识情况,组织学生搞图片展览或演讲会,题目是《勿忘国耻,奋起直追》。这样学生谈古论今,既丰富了知识,又培养了爱国情操。
  总之,一种有创造性的初中历史教学,就得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感受和把握历史现象,发现和描述历史问题,在一种宽松、合作和探究的课堂氛围中,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学生只有不断地探究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
其他文献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然而每年的学校军训,每次都有学生晕倒和体力不支退场的,而且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学生的体型也向“胖无力”、“豆芽菜”方向长,这些学生体育课一圈跑下来面色苍白,气喘吁吁,严重的甚至发生晕厥。体育中考1000米的满分标准由以前的3分25秒降低到现在的3分40秒,800米满分标准由以前的3分10秒降低到现在的3分25秒,这样还有大部分学生跑不到满分,甚至达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心理辅导室曾收到这样一封学生来信:  因为父母在外打工,我从小学三年级就一个人住,很多事情必须自己独自面对、独立决定,我一度为自己的独立而自豪。然而,现在我开始在一件件事情面前不知所措,开始恐惧社会,开始怀疑自己以前的很多想法。我发现周围很多同学都有类似的困惑:我们从小接受最传统的教育,如今却看到欺骗的行为大行其道;看到不诚信被不断地奖励;被告知要成功必须不择手段;助人为
期刊
所谓公德养成教育是指,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对学生的公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公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公德心理结构的教育。  学校是推进公德教育的主阵地,班级理应把公德教育作为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在班级活动中该如何有效推进公德教育呢?    一、理解公德养成教育的内涵    公德养成教育的内涵包括
期刊
摘 要:在传统文化观照下生成的“以歌舞演故事本体写意性”的演剧观、虚实相生的创作原则、舞台假定性质及程式化的表现手段,形成了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决定了戏曲舞台美术“空台”体系存在的合理性和若干特性。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台;空台形态;生成;特质    一  中国传统戏曲舞台长期以来以“空台”为主干,而迥异于其他戏剧体系。从现在舞台意义的角度而言,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不过是一个空空如也的裸台而已。
期刊
摘 要:凡高及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原则,向后来的画家展示了色彩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表现力,为他们的进一步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情感;力量;色彩;表现    文森特·凡高的绘画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又不失引人深思的象征内涵而为人们熟知的。凡高开始其艺术生涯的年代正是西方绘画艺术在诸多层面都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年代,而色彩的解放就是其
期刊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及重点任务之一。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倡导问题意识的原因  1.学生观的变化  新课程强
期刊
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过:“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这是王老师语文教学的感言,也是王老师语文教学的经验积淀。王老师在语文教学课上,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以读悟情,显示出了他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王老师有艺术家的充满激情的心灵  王老师执教《一夜的工作》课堂上,有这样一个实录镜头:  生(朗读):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
期刊
一  2001年实行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未得到根本扭转,身为一线教师,笔者对这种现状深有体会:过去怎样布置家庭作业现在还是怎样布置。就是实行“减负”以来,作业量也并未有明显减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把学生当作了一个“瓶子”,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  1.书面作业多,口头作业少  教师布置的语文家庭作业多为书面形式,如抄写默写、练习卷等。由此可见,教师习惯于让学生书面完成作业,因为这种作业便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怎样使语文教学真正摆脱拘泥于对文字的考证、词语的理解和语法的分析这一气氛沉闷、效率低下的困境,以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所倡导的创新教育要求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和个性发展为立足点,着力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质之目的。只有开放课堂教学,努力摆脱各种枷锁,才能使语文
期刊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说的是“盐与汤的启示”。“盐”,就是我们炒菜时放的那个盐;“汤”,就是我们用餐时喝的那个汤。我们知道,盐对人体很重要,那么,现在给每个人发15克盐,请大家吃下去,相信是没有人爱吃的。正确的做法是:用餐时请每个人喝一碗汤,15克盐放在汤里,味道很鲜美,人人都爱喝。错误的做法是:把盐从汤里提取出来,让人先吃盐,然后再喝淡而无味的汤,结果人们既不愿意喝汤,也无法吃盐。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