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到今,数学课堂一直是教师耐心地讲,学生认真地听,这种封闭式的教学。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因此,改进课堂教学环境才能真正把学生从被动的课堂活动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课堂情境,巧妙提出问题
数学课堂提问是一种互动过程,它能使不平等交往向平等交往转化,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促进学生思维向前发展,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处于活跃的积极状态。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每节课所探究的问题,设计不同的问题背景,用悬念或惊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的好奇心的驱动下,增强学习动机,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提问:“同学们,如果把一张纸对折30次,想象一下,它有多高?”几乎所有的学生多认为,薄薄的一张纸能有多高,可自己动手却很难完成,但是,当指出这个高度相当于10个珠穆朗玛峰时,学生多惊奇不已,难以想象。这个问题的提出摆脱了常规的提问模式,安排学生动手折纸,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依据教材内容,把握契机,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索和发现了知识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最终使学生领悟到了有理数乘方的本质为“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达到了会学的目的。
二、运用多元交流,促进全面发展
在课堂中,面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而要集思广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又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在组织讨论中,学生之间通过多方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量,为继续学习提供知识源泉。而这种组织形式,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在一个小群体的学习交流中,畅开思维的大门,遨游于数学世界。
在教学中可设计各种形式的讨论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各项讨论中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因式分解时,出示:16a2x4-256a4y4,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最后得出:16(a2x4-16a4y4)、a2(16x4-256a2y4)、16a2(x4-16a2y4)、(4ax2)2-(16a2y2)2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此类题的因式分解方法,更重要的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有目的地安排一些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交流,努力在班级中创设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形成多元合作交流的场面。
三、运用人机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计算器和计算机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为学生积极展开人机交互活动创造条件,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又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勾股定理的相关材料,从而知道了我国最早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就有“勾三、股四、弦五”的记载,在我国“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在西方勾股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已有五百余种。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认真学好数学的热情。
四、倡导实际应用,增加课堂效果
新课程要求学生,有用的数学人人学,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与亲身经历,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性质之后,可安排一个简单的课外实践题。用两根等长的细木棍来测量小口圆形容器的内径,并做好交流准备,说出测量的原理及方法。如,在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厘米、5厘米、8厘米、9厘米、13厘米、16厘米的小木棒,要求任取3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哪些木棒可以拼成三角形?哪些不能?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概括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思考,勤于钻研,要充分全面了解学生,改进课堂教学环境,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之中,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创设课堂情境,巧妙提出问题
数学课堂提问是一种互动过程,它能使不平等交往向平等交往转化,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促进学生思维向前发展,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处于活跃的积极状态。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每节课所探究的问题,设计不同的问题背景,用悬念或惊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的好奇心的驱动下,增强学习动机,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提问:“同学们,如果把一张纸对折30次,想象一下,它有多高?”几乎所有的学生多认为,薄薄的一张纸能有多高,可自己动手却很难完成,但是,当指出这个高度相当于10个珠穆朗玛峰时,学生多惊奇不已,难以想象。这个问题的提出摆脱了常规的提问模式,安排学生动手折纸,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依据教材内容,把握契机,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索和发现了知识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最终使学生领悟到了有理数乘方的本质为“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达到了会学的目的。
二、运用多元交流,促进全面发展
在课堂中,面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而要集思广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又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在组织讨论中,学生之间通过多方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量,为继续学习提供知识源泉。而这种组织形式,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在一个小群体的学习交流中,畅开思维的大门,遨游于数学世界。
在教学中可设计各种形式的讨论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各项讨论中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因式分解时,出示:16a2x4-256a4y4,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最后得出:16(a2x4-16a4y4)、a2(16x4-256a2y4)、16a2(x4-16a2y4)、(4ax2)2-(16a2y2)2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此类题的因式分解方法,更重要的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有目的地安排一些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交流,努力在班级中创设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形成多元合作交流的场面。
三、运用人机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计算器和计算机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为学生积极展开人机交互活动创造条件,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又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勾股定理的相关材料,从而知道了我国最早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就有“勾三、股四、弦五”的记载,在我国“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在西方勾股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已有五百余种。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认真学好数学的热情。
四、倡导实际应用,增加课堂效果
新课程要求学生,有用的数学人人学,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与亲身经历,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性质之后,可安排一个简单的课外实践题。用两根等长的细木棍来测量小口圆形容器的内径,并做好交流准备,说出测量的原理及方法。如,在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厘米、5厘米、8厘米、9厘米、13厘米、16厘米的小木棒,要求任取3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哪些木棒可以拼成三角形?哪些不能?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概括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思考,勤于钻研,要充分全面了解学生,改进课堂教学环境,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之中,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