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环境

来源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inem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到今,数学课堂一直是教师耐心地讲,学生认真地听,这种封闭式的教学。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因此,改进课堂教学环境才能真正把学生从被动的课堂活动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课堂情境,巧妙提出问题
  
  数学课堂提问是一种互动过程,它能使不平等交往向平等交往转化,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促进学生思维向前发展,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处于活跃的积极状态。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每节课所探究的问题,设计不同的问题背景,用悬念或惊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的好奇心的驱动下,增强学习动机,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提问:“同学们,如果把一张纸对折30次,想象一下,它有多高?”几乎所有的学生多认为,薄薄的一张纸能有多高,可自己动手却很难完成,但是,当指出这个高度相当于10个珠穆朗玛峰时,学生多惊奇不已,难以想象。这个问题的提出摆脱了常规的提问模式,安排学生动手折纸,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依据教材内容,把握契机,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索和发现了知识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最终使学生领悟到了有理数乘方的本质为“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达到了会学的目的。
  
  二、运用多元交流,促进全面发展
  
  在课堂中,面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而要集思广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又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在组织讨论中,学生之间通过多方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量,为继续学习提供知识源泉。而这种组织形式,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在一个小群体的学习交流中,畅开思维的大门,遨游于数学世界。
  在教学中可设计各种形式的讨论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各项讨论中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因式分解时,出示:16a2x4-256a4y4,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最后得出:16(a2x4-16a4y4)、a2(16x4-256a2y4)、16a2(x4-16a2y4)、(4ax2)2-(16a2y2)2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此类题的因式分解方法,更重要的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有目的地安排一些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交流,努力在班级中创设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形成多元合作交流的场面。
  
  三、运用人机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计算器和计算机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为学生积极展开人机交互活动创造条件,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又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勾股定理的相关材料,从而知道了我国最早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就有“勾三、股四、弦五”的记载,在我国“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在西方勾股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已有五百余种。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认真学好数学的热情。
  
  四、倡导实际应用,增加课堂效果
  
  新课程要求学生,有用的数学人人学,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与亲身经历,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性质之后,可安排一个简单的课外实践题。用两根等长的细木棍来测量小口圆形容器的内径,并做好交流准备,说出测量的原理及方法。如,在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厘米、5厘米、8厘米、9厘米、13厘米、16厘米的小木棒,要求任取3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哪些木棒可以拼成三角形?哪些不能?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概括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思考,勤于钻研,要充分全面了解学生,改进课堂教学环境,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之中,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
其他文献
心理学对人的注意规律研究表明:人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更能清晰地、完整地、迅速地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因此,成功的导入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的涟漪,它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迅速使学生进人“角色”,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学随之进入最佳境界。高超的课堂导入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
期刊
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这两个分运动具有等时性,通过时间就可以与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和匀速圆周运动等综合起来,形成平抛运动的相遇问题。解决这类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是:①根据题意判定物体的运动性质,把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②根据物体运动性质,选用适当的规律列方程;③抓住运动过程中两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联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和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期刊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巧妙地寓于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起学习愿望。教学中教师创设出某种问题情境,引发出探究的问题,使学生面临欲罢不能的“愤”、“悱”的状态,能促使学生有效去探究、思考。下面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创设快乐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求知欲望    我在教学中经常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把贴近
期刊
所谓“合情恩维”,简单地说,就是在直觉引导下进行合理的猜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在观察、实验、比较、分析与综合等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归纳,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合情推理,大胆提出猜测,从而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再发现,再创造,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期刊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运用直接导入,增强学习兴趣    所谓直接导入就是
期刊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讲过:“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可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将是教学的必然趋势。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七个步骤来实现上述目标:初读教材-基本训练-课堂讨论-重读教材-系统小结-强化训练-习题评讲。笔者根据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最大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期刊
义务教育下的数学教学,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学毕业生,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五步教学法”是在教学中运用“引、读、授、练、结”这五个教学环节,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运用好这五个环节,必须要弄清这五字的含义,然后便可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期刊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下,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特点:(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小学数学过渡到初中数学,学习内容、研究方法,都是个转折,尤其是数学思想认识上要产生质的飞跃。然而刚刚步入初中学习的学生很难迈过这个转折点,出现数学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的状况,尤其是在课改初期,由于教师的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
期刊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人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思考过程上能灵活地变换,以适应变化的问题情境,从而取得突破。如果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强,他们就有应变能力。所以说,富于联想,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基础。    一、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学会在思考中既能运用收敛思维,也能运用发散思维;既习惯于求同思维也习惯于求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