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怎样教,把重点放在教“懂”、教“好”上,把学生这一“主体”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采取“满堂灌”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目标过于死板,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就是执行教案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到达预定答案为止。因此学生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接收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都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了严重的禁锢。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那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
本人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促成学生自主参与
教育者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能够突出知识特点的直观材料,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方法,如投影、挂图、录象、演示、实验等,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挖掘他们的自主探索的潜力。另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布疑设奇,创设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引深拓广,使学生置身于自主学习的情境中,体会其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并取得成功的快乐。
如讲热传递时,开始不是介绍热传递的方式种类,而是先给学生做一个“火烧金鱼”的实验。当他们观察到的结果和他们意想中的不一样时,他们就会萌发出“我也要一试”,要弄个“究竟”的强烈愿望,有了一种主动学习知识的目的,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主动权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导师”
“教育”一词的拉丁文义是“引导”。“导学”的思想也是自古就有,中国的孔子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及其后提出的“道而弗牵”的思想;当代美国杜威提出的“教育即导学”,我国的钱伟长提出的“教师的工作就是引导”。以上这些重要思想,充分体现教育的本质在于一个“导”。
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教师主宰教学过程,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权威;是知识的“移植者”、“灌输者”,而学生只是听众,是知识的接受者。现代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在学生困惑时“指点迷津”,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参与者,只是起到点拨、主持作用,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助产婆”,让学生主宰课堂,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使他们愿意学、善于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我,创造自我、提高自我。
在讲授“焦耳定律”时,教师在演示完实验后得出结论。明显是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学生则完全处在被动状态,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应引入一些相关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猜想:电流产生的热量可能跟电流、电阻、通电时间三个因素有关。教师然后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方法去实际实验方案。可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点拨,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能设计出实验方案。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效的交往能力。对突出主体地位有重要作用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活动的能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非常典型的体现了这一点。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活动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形式,没有有效的教学交往活动,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分析信息,探讨问题,取得共识,进而小组间进行交流,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让整个学习群体相处于愉悦的知识空间,营造合作学习空间,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完成所学知识的领悟。
四、充分利用好实验教学活动。能使学生体验做学习主人快乐
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探索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物理知识抽象与初中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及方法。同时,丰厚的情感体验可把客观的“要我学”化成主观的“我要学”,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例如初二物理的浮力力问题中的“物体浸入液体中前后体积差”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往往很难理解。老师很难只通过讲解能使学生明白,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用两套实验仪器:一套直壁量筒和一套滴漏杯。通过两组实验分别测出物体浸入液体前后的体积差及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然后对比两体积,让学生动手、观察并自己总结两者相等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得到的印象比单靠教师空洞的说教深刻得多。因此运用实验操作,可促进学生对认知材料的深刻理解,这抽象为直观,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用实验的意识,让呆板的课堂生动起来。
“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从根本上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中生成,活动赋予,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激起探索欲望,开拓其潜在刨造潜能。同时在实验中提出问题标新立异,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把实验活动贯穿在教学整个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耳去行动、去实际操作,给学生创造积极活动的情景,使学习成为自己自主的活动。
本人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促成学生自主参与
教育者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能够突出知识特点的直观材料,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方法,如投影、挂图、录象、演示、实验等,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挖掘他们的自主探索的潜力。另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布疑设奇,创设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引深拓广,使学生置身于自主学习的情境中,体会其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并取得成功的快乐。
如讲热传递时,开始不是介绍热传递的方式种类,而是先给学生做一个“火烧金鱼”的实验。当他们观察到的结果和他们意想中的不一样时,他们就会萌发出“我也要一试”,要弄个“究竟”的强烈愿望,有了一种主动学习知识的目的,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主动权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导师”
“教育”一词的拉丁文义是“引导”。“导学”的思想也是自古就有,中国的孔子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及其后提出的“道而弗牵”的思想;当代美国杜威提出的“教育即导学”,我国的钱伟长提出的“教师的工作就是引导”。以上这些重要思想,充分体现教育的本质在于一个“导”。
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教师主宰教学过程,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权威;是知识的“移植者”、“灌输者”,而学生只是听众,是知识的接受者。现代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在学生困惑时“指点迷津”,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参与者,只是起到点拨、主持作用,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助产婆”,让学生主宰课堂,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使他们愿意学、善于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我,创造自我、提高自我。
在讲授“焦耳定律”时,教师在演示完实验后得出结论。明显是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学生则完全处在被动状态,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应引入一些相关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猜想:电流产生的热量可能跟电流、电阻、通电时间三个因素有关。教师然后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方法去实际实验方案。可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点拨,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能设计出实验方案。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效的交往能力。对突出主体地位有重要作用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活动的能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非常典型的体现了这一点。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活动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形式,没有有效的教学交往活动,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分析信息,探讨问题,取得共识,进而小组间进行交流,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让整个学习群体相处于愉悦的知识空间,营造合作学习空间,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完成所学知识的领悟。
四、充分利用好实验教学活动。能使学生体验做学习主人快乐
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探索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物理知识抽象与初中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及方法。同时,丰厚的情感体验可把客观的“要我学”化成主观的“我要学”,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例如初二物理的浮力力问题中的“物体浸入液体中前后体积差”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往往很难理解。老师很难只通过讲解能使学生明白,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用两套实验仪器:一套直壁量筒和一套滴漏杯。通过两组实验分别测出物体浸入液体前后的体积差及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然后对比两体积,让学生动手、观察并自己总结两者相等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得到的印象比单靠教师空洞的说教深刻得多。因此运用实验操作,可促进学生对认知材料的深刻理解,这抽象为直观,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用实验的意识,让呆板的课堂生动起来。
“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从根本上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中生成,活动赋予,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激起探索欲望,开拓其潜在刨造潜能。同时在实验中提出问题标新立异,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把实验活动贯穿在教学整个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耳去行动、去实际操作,给学生创造积极活动的情景,使学习成为自己自主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