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寻求学与教的共振点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ry_ch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践中,我们从关注数学课堂中自身角色转换,研究如何做好一个引导者,转而开始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反思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作用如何体现,与教学内容契合的问题如何提出,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如何实现。反思之后,我们开始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寻求教与学的共振点,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开展真实有效的学习活动
  要使课堂教学行之有效,教师备课时不仅要深入解读教材,更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顺应学生学习需求,以学定教展开教与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真正发生,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
  对于“百分数的认识”,大多数教师会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首选方案是创设类似给出投中球数,看看“谁的投球水平更高”的问题情境,在产生思维冲突基础上让学生感悟百分数产生的价值。乍看这是个充满童趣的问题情境,而在课后对学生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学生是被动的,他们一直处于猜的状态,猜今天教师要讲什么,猜正确答案是什么。由此可见教学中一味追求趣味性、观赏性或是直指新授内容,忽视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都会导致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缺失。
  学习活动的构建要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而学生的知识经验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去唤醒。“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如何激活学生相关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百分数的意义是本课教学关键。教学中,笔者以“酒瓶上的百分数”为媒介进行尝试。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酒瓶上的52%表示什么?学生此时根据生活经验,给出答案“这瓶酒的酒精含量是52%”或“这瓶酒是52度的”。可见学生对百分数的含义,并非一无所知,只是缺少数学化。②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画一画: 52%表示的是什么?基于学生初步表达,笔者启发学生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在纸上试着画一画(百格图、线段图),呈现出52%的含义并作班内分享。
  通过画图、分享,以及交流典型学生作品,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由生活经验的“知”走向数学表达的“晓”。在想象“倒出一杯酒”的活动中,师生讨论“从瓶中倒出一杯酒,这杯酒的酒精含量是多少”与“瓶中余下酒的酒精含量是多少”,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量变率不变”帮学生初步理解百分数。此环节,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有效数学化,原有知识经验得以提升和完善。
  二、围绕知识的本质,搭建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
  学习是一个探索、感悟、创新的过程,是学生经历系统数学思考的过程。课堂学习活动是教师基于教材的剖析和学生真实学情的再创造,适宜的学习活动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有效性。在实践中我们倡导以学生为本,围绕知识本质提出与教学内容契合的核心问题,并以此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因在于只有围绕知识本质展开的学习活动,才能促进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学科特点,了解数学学科特有的思想方法,形成正确思维方式,感受数学之美,树立数学精神,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设计活动要从三方面分析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第一,把单个数学知识放到大的数学背景下,分析实质是什么;第二,分析数学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第三,分析数学知识形成过程。
  百分数表示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关系,所以它也叫百分比、百分率。为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本质,体会其和分数的区别、联系,感悟百分数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笔者在学生初步认识百分数含义的基础上,呈现分别用百分数、最简分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制作的服装吊牌,展开名为“创意吊牌哪个好”的讨论。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分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人们为什么还用百分数呢?该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讨论、辨析中领悟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联系,体会应用百分数的优势,并以问题“既然百分数也能和分数一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而百分数更便于作比较,那是不是可以把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分数都换成百分数呢?”将学生的辨析推向高潮,使他们在自主反思和思维碰撞中体会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内化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思考现实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的认知在不断交流、分享中逐层深入,实现思维的自然生长。
  教师基于知识的本质,结合教材和学情设计有价值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并给学生充分探究交流的机会,使其主動观察、比较、猜测、验证、反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
  三、着眼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提供互助成长的机会
  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包含数学关键能力,还应包含通过数学学习所获得的个体自主发展必备品格。学生在分享交流和思维碰撞过程中的相互启发能对品格的培养提供帮助。所以着眼学生发展,适当地拓展学习活动的宽度和深度,能给学生更多思辨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互助者,达成培养学生数学品格的目的。
  在学生完成对百分数的构建后,笔者设计了如下三个话题。
  1. 以数学的眼光观察数据,学会发现、提出问题。
  笔者以学校图书馆藏书统计图为背景,引导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并向校长提出建议。在将学生的新知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同时,渗透百分数在日常生活统计活动中的作用。
  2. 以数学的思维分析数据,树立理性的数学精神。
  笔者创设网购图书情境,逐步呈现三家电商的好评个数、好评率等信息,提出问题“从哪家电商买更靠谱”。学生在辩论中经历从不能单看好评个数到看好评度,到不能单看好评度,要综合多个数据,全面分析,作出决策,并在思辨过程中深刻感悟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3. 以数学的精神使用数据,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
  学生主动读取数据并分享自己的问题,如:“科技推动下医院做腰椎滑脱手术成功率已经很高了,失败概率低到0.01%,还有必要为这0.01努力吗?为什么?”“如果有一个人做手术失败,那你觉得这个失败率对他而言是多少?”等。这些问题的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数据分析观念巧妙结合,无形中传递了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州区第六小学?摇?摇?摇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以写推理小说著称,但是《解忧杂货店》却是一部非典型性的代表作之一。没有谋杀、没有推理、没有悬疑,全书分为五个章节,讲述了五个平常人的故事:有因男友身患绝症,在爱情与梦想间徘徊,最终成为一名超市营业员的击剑运动员静子;有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多年籍籍无名,却在孤儿院一场大火中罹难的鱼店艺术家松冈克朗;有未婚妈妈坠海死亡,幸免于难的女儿在获知自己身世后,一度消沉甚至自杀,最终在孤儿院朋
期刊
【编者按】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打好学生的人生底色,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大量增加古诗文。如何因应这样的变化,不断探究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新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进而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益?本专辑刊发三篇这方面的文章,以供读者参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关注“语用”已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甚至成为
期刊
【教学片段1】凸显本质,寻求道理  师:罗老师带来第一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会是什么图形呢?猜对的这就是你的礼物。  学生猜,教师出示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  师:第二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3立方分米,它会是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生:我想把3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连在一起,我猜长方体。  课件出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如图1)。  师:猜对了吗?我说它是3立方分米,你们同意吗?怎么看出来的?  生:
期刊
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是父亲。父亲是念师范的,那个时代的师范生,基本素质很好。我曾看过他拉手风琴的照片,那是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年轻人。  “文革”期间,父亲在一所乡村小学当校长。一个星期天,他带我到他的学校去,看到校园里贴满了批判他的“大字报”,我惊恐万分,他却不动声色。他那如山的静默沉稳,让我也不知不觉镇定下来。晚上,校园里就剩下我们父子俩,这时我听到了父亲的歌声。虽然他不再操琴,但开心时仍会情不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力求把学生终身体育、终身艺术教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念、方法与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素质教育再上新台阶。基于此,我校构建创新性的艺术教育育人模式,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  一、解决问题的过程
期刊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自觉教育”是以发展人、提升人为终极目标的研究,形成和发展学校“自觉文化”,对提升办学品位、夯实学生基础、完善新课程体系、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基于厦门市文安小学发展历程和现有生源特点,我们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育模式,建构“自觉教育”的校园文化,以期全面提升学
期刊
【编者按】之前,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教师们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课堂中自身角色转换问题上,反思教师角色更应是一个引导者。近一段时间,教师们开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思考诸如: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作用体现,与课题契合的问题如何提出,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如何实现等。本期话题围绕“课堂转型背景下的学生角色定位”展开探讨。  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四维核心素养”,数学教育正经历着巨大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立足文本,准确捕捉语言训练点,有效引领学生实现言语生成,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积淀、促进言语运用能力的发展。  一、研读教材,丰富积淀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就是教
期刊
【编者按】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教师深入钻研统编教材和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和把握统编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框架和教材特点,以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期专辑围绕“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研读与教学思考”来阐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成为小学品德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更成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创新和变革的关键所在。统
期刊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从2017年秋季起在全国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所强调的,此次国家组织专门力量统一编写义务教育三科教材,不是对原来教材编写出版方式的简单调整。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编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框架及教材特点,对于我们一线教师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显得尤其重要。在此,笔者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为例,结合参加市里培训的一些体会,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