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外报道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qv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我党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我们观察到,2002年以后,随着中国进入科学发展轨道,综合实力显著上升,海外媒体对中国的关注明显增加。金融危机之后,特别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这种关注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被一些人视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中国究竟要走向何方?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样的问题,最近被反复提了出来。特别是会议召开之前,温总理接受CNN采访,中美围绕汇率等问题的摩擦,诺贝尔和平奖事件,中日关系问题,都使海外进一步研究中国的道路。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意义,在于描绘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蓝图,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判断和部署,而这五年,对于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是决定性的,特别是它对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出了安排,这些对世界的影响会很大。另外,“十二五”期间还将召开党的十八大,人事方面的变化也深受海外瞩目。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如何对外报道好十七届五中全会,应该有创新的思维。
  
  前期报道:向外界透露权威有效信息,引导舆论
  
  新华社的五中全会前期报道从2010年10月12日启动,在比较密集的时间内,连续播发了一系列深度报道,对全会进行前瞻和解读,其主旨还是向世界说明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稿件包括《未来五年中国深化“善政”改革趋向“善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成未来五年中国核心议题》、《中国未来发展将纳入包容性增长概念》、《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长仍有较大空间》、《未来五年中国面临更大的外部压力》、《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课题》、《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未来五年发展将更加考虑全球性因素》、《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执政党走向更加透明开放》、《中国清醒面对“成长的烦恼”》等十余篇稿件。这些观点鲜明而有一定锐度的报道一直延续至会期中间,而至此时,会议的内容尚未公开。
  可以看到,与国内报道的重心放在“十一五”成就回顾上,对外报道更多地放在了前瞻上面。应该说,在会议公报发布之前,就进行这样高密度的前瞻和解读,是前所未有的,反映了新华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思路。何平总编辑、周树春副社长以及总编室刘思扬主任,都对这一组报道亲自进行组织策划。这也是新华社在落实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打破惯例,先声夺人,力求率先引导国际舆论。果然,这组报道在海外引起了较大反响,外电均广为转发,海外舆论在分析评议五中全会时,较多地以新华社稿件披露的内容作为参照,这一点在新华社的舆情报告上也有所反映。
  做好前期报道的基础,是报道组对9月底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以及最近以来中央领导一系列讲话进行了深入学习,同时,中央新闻采访中心与对外部合作,进行了广泛的采访,并加强了调研。
  
  当天核心报道:时效、准确、新闻、重点和深度
  
  10月15日,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当天,央采中心和对外部准备了会议召开的快讯和简讯。同时,播发一篇深度分析《决定中国走向的又一关键节点》,对五中全会及“十二五”的重大意义作了评述。这样一篇深度报道,也是以往没有的。在会议进行的16、17日,又继续播发解读文章。这期间,还妥善处理了反日游行和矿难等突发事件的报道。
  十七届五中全会于10月18日闭幕。对外报道从多媒体全流程入手,围绕时效、准确性展开,突出新闻性和针对性,抓住重点和深度,掀起了报道的高潮。对外部与央采中心进行了详细的组织、策划和分工。央采中心提前准备了会议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以及人事变动等三条中英文快讯。央采中心前方记者在拿到了公报后,紧急送回对外部,对外部几位副主任和各室领导一起看稿,进行分析,摘取重点,拎出《中共批准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建议》、《中共全会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共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中国强调十二五期间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中国将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中国着力扩大内需》、《全会提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等十余条消息进行英文编辑,并添加背景和穿插评论,同时,火速翻译公报全文。在得到发稿通知后,三条快讯、习近平简历以及各组消息同时滚动,同时,央采和对外部记者分头采访专家学者,合作写作深度新闻分析《(中国聚焦)十二五:冲破中国发展瓶颈的关键》。各条语文专线也安排充足人力进行编发。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还首次组织了英文视频专题报道。当晚共播发各条线路稿件近百条。这批稿件,被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俄塔社、埃菲社、安莎社、越通社等反复转发数十次,对外传播效果十分显著。此外,为扩大传播效应,又安排了海外专版的后续报道。
  这些稿件,在表述上,主要考虑了海外的关注和口味,而不是简单照译、照发文件。既及时准确发好人事变动的消息,又着重阐释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安排。写作上也比较讲究,考虑海外的需求,如英文标题中,一般不出现“十二五”,而是讲未来五年,在编写播发文件时,同时采访权威专家,因此很快就有了专家的评述。另外,则是增加有关中国国情的背景。
  
  后续报道:多层次展开
  
  会议结束后,结合文件精神的传达,报道组继续组织对公报进行学习,安排下一阶段的报道,特别是针对公报中的一些新提法,做有针对性的策划。
  比如,相对于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对“十一五”的描述,十七届五中全会主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以及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个“关键”、“攻坚”和“决定性”,分量都很重,压力也很大。尤其,增加了“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的表述,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调子比起五年前来,既有很强的信心,也反映出谨慎乐观。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围绕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表示改革是强大动力,提出“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这里,除了“决心”之外,增加了“勇气”,反映了当前荆棘重重。这都需要体现在今后的报道中。
  与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仅简单提及“要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相比,十七届五中全会着重提出“要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这个增加的部分可以有很多解读。与“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相比,这次尤其增加了“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的内容。特别是联系香港近年的情况,也安排进行解读。公报中,关于文化建设有一大段,是全新的。说明中央看到了文化进步对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另外,与五年前相比,还新提到了“发展海洋经济”。这些,我们都列作重点报道题目,在随后的时间里进行采访报道。
其他文献
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知之甚少,甚至多有误解。对外报道要善于从普通外国人能够理解、能够对接以及能够触摸的故事讲起。人的故事通常具有可以超越国界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穿透力、冲击力,讲好中国故事,是非常有效的。    讲故事的魅力    新闻事件以故事的形态出现往往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同样,作为继文学和电影之后最重要的叙事载体——电视媒介特性决定了电视更擅长新闻故事的形式,因为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很快地让具体的形
期刊
自2003年以来,五洲传播中心与国际媒体一起,共同制作、播出了200余小时的合拍纪录片,向全球电视观众介绍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历史文明、科研技术,以及自然地理,节目到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五洲传播中心与Discovery亚太电视网联合出品,由英国Roast Beef(罗斯特比夫)制作公司承担制作,由世界著名旅游探险节目主持人伊恩·莱特主持的电视纪录片《连
期刊
2012年10月10日至14日,笔者随新闻出版总署代表团参加了第64届法兰克福书展。本届书展吸引了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7000多家参展商和近30万观众。今年书展的重点是儿童和青少年图书,以及图书行业的数字化趋势,书展的主宾国是新西兰。尽管数字化革命带来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出版商推出电子图书、网络图书,但印刷书籍仍占主导地位。  随新闻出版总署代表团参展的共有70多家中国出版单位,参展的图书有
期刊
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如何有效影响受众是重点更是难点。不管我们将传播途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等设计得如何完美,在实践中有时却往往因为国外的种种客观因素而大打折扣。然而不用迈出国门,在我们身边却活跃着一个十分渴望了解中国社会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留学生群体。这些留学生大多会成为未来的对华友好人士,成为中外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从人际传播意义上讲,外国留学生眼里的中国和口中的中国,要远远比大众媒体传播的中国更让
期刊
虽然我喜欢看书,但远非博览群书之人。回想这些年,能够在旅途中随身携带,并且翻来覆去看,以至于封面凹印的书名都被摩掉色的,除却教科书,恐怕就是外文出版社今年出版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之十五——《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了。  在书商纷纷抢做标题党的当下,它那不是很出挑的书名,并不太容易让读者“一见钟情”。然而,简洁、平实的序《创新中国形象的内涵与载体》扼要地点出了这本书的意义,以国家社科
期刊
编者按:本期选取《纽约时报》和新华社的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两篇文章进行点评,剖析了对外传播方式方法中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表现手法——讲故事和设置议题,对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实际运用给出了一些启发。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一个个奇迹,也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发挥空间。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如何将中国新闻用外国读者接受和欢迎的方法传播出去,这是外宣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
期刊
37岁的郑春霞现在还记得小时候从景德镇光明瓷厂大烟囱里飘出来的黑色“雪花”。好奇的小孩子用手一接,涂在小朋友脸上,像抹了一层炭粉。大人们看见了赶忙制止,“别碰,可能是有毒的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座世界闻名的中国瓷都步入生产高峰期。市区内众多陶瓷生产企业与民居混杂,600多个大烟囱探入城市上空,相伴而生的是烧煤制瓷产生的大量黑烟和降尘,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灰霾中,从天上已看不见,人造地球卫星都拍
期刊
在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收获季节,《风云激荡的一生——张彦自传》一书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捧读此书,感慨万千。书中无论是张彦老回忆自己在战争年代里所经历的战斗洗礼、见证新中国诞生而建立的业绩和自己一生跌宕多姿的成长岁月,还是记录自己在对外传播中的奋斗经历、在新闻战线上做出的非凡贡献以及内心深处于家于国于友的浓厚情感,读来都颇受教益。  张彦是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先行者、外宣工作的开拓者,优秀的新闻老战士
期刊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并未带来西方涉华舆论的明显改善,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有效应对之策成为中国传播学界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就跨文化交流在中西关系中的作用,以及面对美国全球传播的最新进展,如何打造中国全球传播体系的问题采访了美国加州杰普曼大学(Chapman University,USA)终身教授贾文山。  交流消弭认知鸿沟  武闽:中西方存在着较大的认知鸿沟,您如何看待这一状
期刊
为共同探讨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围绕党和国家外宣工作大局,更好地发挥各级外宣部门在媒体、渠道、舆情和外宣品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现有协作机制,增强对外宣传整体合力,共同促进国家外宣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10月18日至19日,2011年中国外文局全国外宣工作协作会在广西北海市举行。协作会由北海市委宣传部、北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协办,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副省级城市外宣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