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秦晋商人以“叙乡谊、通商情、敬关公、崇信义、商义举”为目的,采用关帝庙的建筑格局建造了社旗山陕会馆,在会馆内祭拜山陕两省共同的乡土神关羽,使得会馆除了有浓郁的商业气息外,还有体现了鲜明的关公文化。
关键词:社旗山陕会馆 关公文化 建筑文化
社旗山陕会馆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镇中心,是清代客居赊旗镇的山西和陕西商人为祭祀关公、联络乡谊、互通商情、商讨义举所建的一座商业会馆,该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名山陕同乡会馆,清代道光年间它又被叫作“鼎元社”,民间称其为“山陕庙”、“关公祠”。该馆既为商业活动所服务,又兼具民间祭祀的功能,它除了蕴含着丰富的商业文化之外,还体现着鲜明的关公文化。
1关公文化的形成
关羽以“忠勇仁义”备受世人的尊崇。关羽死后,先由刘禅追谥其为壮缪侯,至宋朝又被封为武安王。明朝因《三国演义》在民间流传,关公忠勇信义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明万历四十二年(1594),关羽被封为“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到了清朝,关公崇拜达到鼎盛,经过历代帝王的加封,到清同治皇帝,关羽的封号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道教称之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佛教也尊其为“伽蓝菩萨”,儒家称之为“圣人”1 。因此,人们也多将关羽称为关公、关帝、关圣人。
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不断的加封关羽,宣扬其“忠义仁勇”,其他宗教也对其高度尊崇:儒家称圣,释家称佛,道家称天尊,再加上文学作品的渲染,关公“忠、诚、信、义”的形象早已根植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忠义、勇猛的代表,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今天的“关帝文化”。如今各行各业都有人供奉关羽,关羽已然成为人们心中的守护神,由此可见,关羽早已超越了这个历史人物本身的形象,上升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形象。
2社旗山陕会馆与关帝祭祀
明清时期,会馆建筑遍布全国各处,会馆内部都辟有庙宇,庙内通常供奉着本地名人圣贤,如:河南人供奉岳飞、福建人供奉林默娘、江南人供奉准提、安徽人供奉曹操等。这些名人圣贤是同乡客居者共同的精神纽带,它们有些仅仅是一个地方的乡土神,有些则经过封建统治者的加封,成为全国的通祭神,如关羽和林默娘。关羽不仅是全国的通祭神,同时也是山西和陕西两省的乡土神,因为关公原籍山西运城常平村,而传说陕西是关羽的改姓之地。
社旗山陕会馆主祭关羽,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时事所趋。明清时期,关羽崇拜发展至高潮,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都崇拜关羽。二是乡土原因。一方面,祭拜自己同乡中的圣贤,让秦晋商人觉得自豪,也为身居客地的秦晋商人树立了良好的集体象征,使同乡人受到了教育和激励。另一方面,对于处在流动中的客商来说,乡土神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精神纽带,具有规范行为和树立精神支柱的作用,有利于团结同乡商人。三是关公声名显赫的 “忠义”气节契合了商业道德中的“诚信”原则。秦晋商人效仿关羽的“诚信仁义”,在商业活动中讲究 “以义制利”,并以此精神作为规范商业行为的标准,努力提高自己的信誉,从而在商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3社旗山陕会馆建筑中关公文化的体现
3.1会馆以关帝庙命名
据有关史料记载,山陕商人在赊旗镇建造山陕会馆之前,曾在该镇的赵河北岸建造过两座关帝庙。第一座规模较小,只有正殿五间和左右厢房,建造时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以后,于同治年间被毁。第二座規模较大,有大殿、卷棚、戏楼、东西廊房、牌坊、道院等建筑,这所关帝庙造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右被毁。2 在会馆现存《创春秋楼碑记》和《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中,都有关于此庙的描述。其中《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记载:“……是以合行商贾会同集头齐集关帝庙,公议……”。这两座关帝庙可谓是山陕会馆的前身,此外,山陕会馆又名关公祠,由此可见,秦晋商人在赊店镇的商业活动,自始至终都与关公祭祀密不可分。
3.2会馆采用关帝庙的建筑规格。
封建社会对建筑的等级有严格的规定,包括建筑的用材、布局、装饰等都不能逾越等级的限制。清代法律定普通百姓建造房屋,开间不得超过三间,进深不得超过五架,不允许用彩绘装饰,更不允许用斗拱。社旗山陕会馆因祭祀关公可以采用关帝庙的规格,是一座宫殿式建筑群。会馆主体作三进院落布置,中轴线上依次是琉璃照壁、悬鉴楼、大拜殿、大座殿、春秋楼(已毁),两侧建筑依次是东(西)辕门、东(西)马棚、东(西)廊房、钟(鼓)楼、药(马)王殿、刀(印)楼。其中主体建筑大拜殿、大座殿、春秋楼均为祭拜关公的场所;东、西辕门的设立也是因为关公为儒家“武圣”,所以仿照军营布局,在会馆前部设立辕门以增添威仪,辕门上的匾额“自升阶”、“阅其履”更是为了勉励后人向关公学习;钟楼、鼓楼是敬神和迎神时击钟、敲鼓之处;刀楼和印楼是关公放置青龙偃月刀和官印的地方。
此外,会馆琉璃制品、彩画、斗拱、歇山顶、卷棚式屋顶等也被广泛应用。几乎每座建筑都应用斗拱,且斗拱上还有龙头、象头等雕刻图案;会馆中轴线上的悬鉴楼、大拜殿、大座殿、春秋楼、钟(鼓)楼、药(马)王殿等都采用了歇山顶的形式;照壁和几乎所有的屋顶都采用了以黄、绿两色为主的彩色琉璃瓦。
3.3楹联与匾额
社旗山陕会馆内的匾额、楹联多为尊崇关公忠义精神的赞扬之词。如镌刻于会馆琉璃照壁上的两幅对联“经壁辉光媲美富,羹墙瞻仰对英灵”,“豪气已吞吴并魏,麻光常荫晋与秦”、横批“义冠古今”。石牌坊集中了对关羽的颂赞尊崇,有石雕楹联: “仁勇义刚皇汉当年倚柱石,精忠大节丹衷永世昭日星”及横批 “履中蹈和优入圣域”、“威灵显赫”、“孟氏难言这浩然”、“仗义”、“秉忠”等等,极尽对关公的颂赞之词。
3.4石雕与木雕
在社旗山陕会馆中,颂扬“义”——讲究诚信的雕刻故事非常多,如石牌坊上的石雕:“卖华山、”“赵颜求寿”、“杯羹之让”等,都是对 “义”及“诚信”的颂扬。“卖华山”讲的是宋太祖图赵匡胤的遵守诚信的故事,赵匡胤在未当皇帝之前与陈抟老祖下棋,无资做赌注,就顺口说输了华山归陈抟老祖,陈抟老祖知道赵匡胤将来要当皇帝,便与他立了文约。赵匡胤暗笑老头傻气,等自己当了皇帝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既已立约,便从此不征收华山的赋税。这些以“信”、“义”为主题的民间故事既与关公的“义”相符,又点名了建馆立意——商人要确立“以信为本”的经商理念。
结语
社旗山陕会馆虽是一座商业会馆,却因祭拜乡土神关羽体现出了鲜明的关公文化,它的建筑体现了关公崇拜在商业会馆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它的装饰处处颂扬着关公的“信、义”精神,体现了秦晋商人“以信为本”的经商理念。
注释:
1. 王日根著.中国会馆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2. 赊店历史文化研究会.《赊店》.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社旗县文化局.社旗山陕会馆[M].北京:文物出版,1999
[2]赊店历史文化研究会.赊店[M].郑州:大象出版中心,2005
候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1997
[3]王日根.中国会馆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关键词:社旗山陕会馆 关公文化 建筑文化
社旗山陕会馆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镇中心,是清代客居赊旗镇的山西和陕西商人为祭祀关公、联络乡谊、互通商情、商讨义举所建的一座商业会馆,该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名山陕同乡会馆,清代道光年间它又被叫作“鼎元社”,民间称其为“山陕庙”、“关公祠”。该馆既为商业活动所服务,又兼具民间祭祀的功能,它除了蕴含着丰富的商业文化之外,还体现着鲜明的关公文化。
1关公文化的形成
关羽以“忠勇仁义”备受世人的尊崇。关羽死后,先由刘禅追谥其为壮缪侯,至宋朝又被封为武安王。明朝因《三国演义》在民间流传,关公忠勇信义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明万历四十二年(1594),关羽被封为“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到了清朝,关公崇拜达到鼎盛,经过历代帝王的加封,到清同治皇帝,关羽的封号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道教称之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佛教也尊其为“伽蓝菩萨”,儒家称之为“圣人”1 。因此,人们也多将关羽称为关公、关帝、关圣人。
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不断的加封关羽,宣扬其“忠义仁勇”,其他宗教也对其高度尊崇:儒家称圣,释家称佛,道家称天尊,再加上文学作品的渲染,关公“忠、诚、信、义”的形象早已根植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忠义、勇猛的代表,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今天的“关帝文化”。如今各行各业都有人供奉关羽,关羽已然成为人们心中的守护神,由此可见,关羽早已超越了这个历史人物本身的形象,上升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形象。
2社旗山陕会馆与关帝祭祀
明清时期,会馆建筑遍布全国各处,会馆内部都辟有庙宇,庙内通常供奉着本地名人圣贤,如:河南人供奉岳飞、福建人供奉林默娘、江南人供奉准提、安徽人供奉曹操等。这些名人圣贤是同乡客居者共同的精神纽带,它们有些仅仅是一个地方的乡土神,有些则经过封建统治者的加封,成为全国的通祭神,如关羽和林默娘。关羽不仅是全国的通祭神,同时也是山西和陕西两省的乡土神,因为关公原籍山西运城常平村,而传说陕西是关羽的改姓之地。
社旗山陕会馆主祭关羽,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时事所趋。明清时期,关羽崇拜发展至高潮,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都崇拜关羽。二是乡土原因。一方面,祭拜自己同乡中的圣贤,让秦晋商人觉得自豪,也为身居客地的秦晋商人树立了良好的集体象征,使同乡人受到了教育和激励。另一方面,对于处在流动中的客商来说,乡土神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精神纽带,具有规范行为和树立精神支柱的作用,有利于团结同乡商人。三是关公声名显赫的 “忠义”气节契合了商业道德中的“诚信”原则。秦晋商人效仿关羽的“诚信仁义”,在商业活动中讲究 “以义制利”,并以此精神作为规范商业行为的标准,努力提高自己的信誉,从而在商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3社旗山陕会馆建筑中关公文化的体现
3.1会馆以关帝庙命名
据有关史料记载,山陕商人在赊旗镇建造山陕会馆之前,曾在该镇的赵河北岸建造过两座关帝庙。第一座规模较小,只有正殿五间和左右厢房,建造时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以后,于同治年间被毁。第二座規模较大,有大殿、卷棚、戏楼、东西廊房、牌坊、道院等建筑,这所关帝庙造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右被毁。2 在会馆现存《创春秋楼碑记》和《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中,都有关于此庙的描述。其中《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记载:“……是以合行商贾会同集头齐集关帝庙,公议……”。这两座关帝庙可谓是山陕会馆的前身,此外,山陕会馆又名关公祠,由此可见,秦晋商人在赊店镇的商业活动,自始至终都与关公祭祀密不可分。
3.2会馆采用关帝庙的建筑规格。
封建社会对建筑的等级有严格的规定,包括建筑的用材、布局、装饰等都不能逾越等级的限制。清代法律定普通百姓建造房屋,开间不得超过三间,进深不得超过五架,不允许用彩绘装饰,更不允许用斗拱。社旗山陕会馆因祭祀关公可以采用关帝庙的规格,是一座宫殿式建筑群。会馆主体作三进院落布置,中轴线上依次是琉璃照壁、悬鉴楼、大拜殿、大座殿、春秋楼(已毁),两侧建筑依次是东(西)辕门、东(西)马棚、东(西)廊房、钟(鼓)楼、药(马)王殿、刀(印)楼。其中主体建筑大拜殿、大座殿、春秋楼均为祭拜关公的场所;东、西辕门的设立也是因为关公为儒家“武圣”,所以仿照军营布局,在会馆前部设立辕门以增添威仪,辕门上的匾额“自升阶”、“阅其履”更是为了勉励后人向关公学习;钟楼、鼓楼是敬神和迎神时击钟、敲鼓之处;刀楼和印楼是关公放置青龙偃月刀和官印的地方。
此外,会馆琉璃制品、彩画、斗拱、歇山顶、卷棚式屋顶等也被广泛应用。几乎每座建筑都应用斗拱,且斗拱上还有龙头、象头等雕刻图案;会馆中轴线上的悬鉴楼、大拜殿、大座殿、春秋楼、钟(鼓)楼、药(马)王殿等都采用了歇山顶的形式;照壁和几乎所有的屋顶都采用了以黄、绿两色为主的彩色琉璃瓦。
3.3楹联与匾额
社旗山陕会馆内的匾额、楹联多为尊崇关公忠义精神的赞扬之词。如镌刻于会馆琉璃照壁上的两幅对联“经壁辉光媲美富,羹墙瞻仰对英灵”,“豪气已吞吴并魏,麻光常荫晋与秦”、横批“义冠古今”。石牌坊集中了对关羽的颂赞尊崇,有石雕楹联: “仁勇义刚皇汉当年倚柱石,精忠大节丹衷永世昭日星”及横批 “履中蹈和优入圣域”、“威灵显赫”、“孟氏难言这浩然”、“仗义”、“秉忠”等等,极尽对关公的颂赞之词。
3.4石雕与木雕
在社旗山陕会馆中,颂扬“义”——讲究诚信的雕刻故事非常多,如石牌坊上的石雕:“卖华山、”“赵颜求寿”、“杯羹之让”等,都是对 “义”及“诚信”的颂扬。“卖华山”讲的是宋太祖图赵匡胤的遵守诚信的故事,赵匡胤在未当皇帝之前与陈抟老祖下棋,无资做赌注,就顺口说输了华山归陈抟老祖,陈抟老祖知道赵匡胤将来要当皇帝,便与他立了文约。赵匡胤暗笑老头傻气,等自己当了皇帝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既已立约,便从此不征收华山的赋税。这些以“信”、“义”为主题的民间故事既与关公的“义”相符,又点名了建馆立意——商人要确立“以信为本”的经商理念。
结语
社旗山陕会馆虽是一座商业会馆,却因祭拜乡土神关羽体现出了鲜明的关公文化,它的建筑体现了关公崇拜在商业会馆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它的装饰处处颂扬着关公的“信、义”精神,体现了秦晋商人“以信为本”的经商理念。
注释:
1. 王日根著.中国会馆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2. 赊店历史文化研究会.《赊店》.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社旗县文化局.社旗山陕会馆[M].北京:文物出版,1999
[2]赊店历史文化研究会.赊店[M].郑州:大象出版中心,2005
候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1997
[3]王日根.中国会馆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