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不应被低估。然而,不同的教育者对“实践”的内涵及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的认识殊异,导致实践教学整体规划失度。尝试通过辨析实践的含义、剖析实践教学的实然状况,从社区志愿者的视角入手,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5-0168-02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属性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象主体性的深化与表现。一方面,在高同质、高黏性、高动员的社会共同体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自上而下的形式传递相同的价值观念、培植相同的文化理想,从而形成同一的家国信仰,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任务。然而随着社会异质性增强、整合程度减弱,思想政治教育绝不可能单单依靠教育系统完成它被赋予的社会责任和人文使命,必须动员更多的社会组织单元来参与和承担。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太过注重抽象的文本阐释,本来应当是充满人性魅力的德育,成了喋喋不休的空洞说教、“填鸭”灌输。由于主体性被忽视和否定,教育对象必然产生怀疑与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可想而知。
为此,党和国家三令五申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到社会中,到生活中,到人民中。《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要求高校把实践课独立出来,落实学分学时。以上种种无不显示出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深化,在实践层面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定决心和强劲力度。由于不同教育者对“实践”内涵及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的认识殊异,“拍拍脑袋调查研究,动动膝盖参观访问”整体规划失度的现象依然大行其道。从路径入手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化,看似抓了枝末而没有触及根本,但在实践中却是从存在问题着手,循着解决问题的思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实践教学的“实践”辨析
实践是什么?如何理解实践?有些论者把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表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单独抽离出来,预设立场将实践阐释为现实生活的代名词。难怪有人根据此种解释推导出课堂讨论、观看视频甚至案例教学均属于“实践”教学。如果说现实生活都是实践性的,那么,不仅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是实践,认识活动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唯心主义实践观的界限就没有了,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范畴。要弄清实践的科学含义,必须回到马克思本身。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实践是与认识相区别的一个概念。首先,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感性的、客观的、现实的活动。其次,实践是人能动地积极地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不包括普通意义上的各式各样的活动。如果突出实践与认识互相区别的一面,那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和观看视频这些教学活动就不应被认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初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形式。
沿着这条逻辑路线,我们可以把常见的实践教学形式按“实践品格”进行升序排列:第一种是课堂活动,如讨论辩论、案例教学和观看视频等;第二种是调研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第三种是躬行类活动,如志愿服务、党建团建等。特定前提下,躬行类实践教学形式在促使学生从理论认知到行为认同再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比起前两种类型更显著。
二、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的实然剖析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专属名词,指的是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特定的社会人格和行为方式,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过程。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是教育对象在社会中主动改造主观世界,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认知、信念、价值观等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促使现实自我发展成理想自我的有机动态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常以参观访问和调查研究两种方式展开。前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由于财力、物力有限,安全责任高悬,高校只组织一部分学生或指定少数学生干部参加,以少数参与取代整体在场,没有覆盖全体学生,有悖于实践教学的全员性要求。后者究其本质是一种“知识取向”的活动。调查研究对深化特定问题的认识是有用的,但在促进知行统一方面则效果有限。一旦过程把控不严,学生很可能态度敷衍、抄袭了事。整体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呈现出“短期性”“不连贯性”“少数化”“知识化”等诸多特征,严重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的培养德性、发展人性的使命。我们绝不能冀望学生通过一两次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就能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理想境界,因为价值观念的养成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由于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具体形态多样,路径建设必须既兼顾一般又突出重点。只有兼顾一般,才能消除薄弱环节,才能获得众多的支撑点。只有突出重点,才能在财力、物力、人力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最佳效果。综上所述,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的重点可指向“社区”这一坐标,它自带的秉性恰恰能克服前述实践教学活动暴露的缺点。
三、基于社區志愿者视角的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
(一)相关概念的含义
美国是世界上比较早开展社区理论研究、推进社区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国家之一。20世纪末颁布的《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明确要求,美国青年要定期到基层社区当志愿者,服务和反哺社会。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教育界必将重视对社区的研究,特别是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方面的研究。 事实上,依托社区平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1)临近学校,动员和组织学生的成本低、效果佳、时效长、安全系数高,能始终关注和跟踪学生的成长和表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发展;(2)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发展和检验其思想政治素质;(3)社区能够成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和中介,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集中、大型、统一向灵活、小型、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在高校与社区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组网关系、教育互动关系。
(二)以社区志愿者为视角的路径解读
社区志愿者是以社区为活动范围,不追求物质或金钱报酬,自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服务活动的人。笔者所在学校从2018年开始,与增城区朱村街、中新镇两个社区的社工服务站建立了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看来,效果比较理想。但是,要保证社区实践教学形式长期、稳定、有序、高效,必须构筑一套科学化的工作运行机制。
1.建构有效的保障机制
首先,必须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开足开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落实规定学分相对应的学时。笔者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实践课与理论课分开,“基础”(实践)是0.5学分计12学时,“概论”(实践)是0.5学分计16学时。这就奠定了学生必须全员参与而不是自由选择参与的制度基础。其次,必须制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课程大纲,有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教学保证条件、考核办法等。最后,必须设立思政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为所有出外实践的学生购买当天的人身意外伤害险。把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作为第一要务,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2.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社区管理办公室
由分管校长担任负责人,从学生管理部门、思政课教学单位抽调部分精干担任社管办职员,主要负责三方面工作:(1)加强校团委、学工部、教务处、车队、各二级学院等校内单位的配合和协调,整合已有实践资源,避免出现重叠、遗漏和矛盾,形成实践育人合力。(2)理顺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区—志愿服务—回到学校的每个环节,确保环节与环节之间无缝对接。(3)定期与社区开展交流活动,保证信息畅通,提升双方的持续合作关系。
3.抓好实践前培训、实践中考核、实践后评价三大工作
实践前举办志愿服务技能专场培训,由专业社工担任主讲,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实践中的考核主要由指导社工负责,包括学生在实践中的着装是否妥当、是否听从社区安排、服务态度是否积极友好、被服务对象的反馈等内容。实践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日记进行评价,着重引导学生反思是否通过实践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升华了智慧,实现了人生价值。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应深入寻找社区与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耦合点,将内生机制与社区化、活动化、个别化服务范式有机结合,在嵌入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双互动、双发展”联动机制,发挥各自优势,真正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3]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
[4]李文阁.实践其实是指人的现实生活: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之反思[J].哲学动态,2000(11).
[5]时伟.论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
[6]羅亮.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历史与基本经验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5).
[7]曹阳,储祖旺.服务学习视角下新时代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优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Z1).
◎编辑 冯永霞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5-0168-02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属性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象主体性的深化与表现。一方面,在高同质、高黏性、高动员的社会共同体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自上而下的形式传递相同的价值观念、培植相同的文化理想,从而形成同一的家国信仰,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任务。然而随着社会异质性增强、整合程度减弱,思想政治教育绝不可能单单依靠教育系统完成它被赋予的社会责任和人文使命,必须动员更多的社会组织单元来参与和承担。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太过注重抽象的文本阐释,本来应当是充满人性魅力的德育,成了喋喋不休的空洞说教、“填鸭”灌输。由于主体性被忽视和否定,教育对象必然产生怀疑与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可想而知。
为此,党和国家三令五申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到社会中,到生活中,到人民中。《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要求高校把实践课独立出来,落实学分学时。以上种种无不显示出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深化,在实践层面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定决心和强劲力度。由于不同教育者对“实践”内涵及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的认识殊异,“拍拍脑袋调查研究,动动膝盖参观访问”整体规划失度的现象依然大行其道。从路径入手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化,看似抓了枝末而没有触及根本,但在实践中却是从存在问题着手,循着解决问题的思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实践教学的“实践”辨析
实践是什么?如何理解实践?有些论者把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表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单独抽离出来,预设立场将实践阐释为现实生活的代名词。难怪有人根据此种解释推导出课堂讨论、观看视频甚至案例教学均属于“实践”教学。如果说现实生活都是实践性的,那么,不仅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是实践,认识活动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唯心主义实践观的界限就没有了,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范畴。要弄清实践的科学含义,必须回到马克思本身。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实践是与认识相区别的一个概念。首先,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感性的、客观的、现实的活动。其次,实践是人能动地积极地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不包括普通意义上的各式各样的活动。如果突出实践与认识互相区别的一面,那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和观看视频这些教学活动就不应被认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初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形式。
沿着这条逻辑路线,我们可以把常见的实践教学形式按“实践品格”进行升序排列:第一种是课堂活动,如讨论辩论、案例教学和观看视频等;第二种是调研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第三种是躬行类活动,如志愿服务、党建团建等。特定前提下,躬行类实践教学形式在促使学生从理论认知到行为认同再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比起前两种类型更显著。
二、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的实然剖析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专属名词,指的是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特定的社会人格和行为方式,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过程。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是教育对象在社会中主动改造主观世界,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认知、信念、价值观等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促使现实自我发展成理想自我的有机动态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常以参观访问和调查研究两种方式展开。前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由于财力、物力有限,安全责任高悬,高校只组织一部分学生或指定少数学生干部参加,以少数参与取代整体在场,没有覆盖全体学生,有悖于实践教学的全员性要求。后者究其本质是一种“知识取向”的活动。调查研究对深化特定问题的认识是有用的,但在促进知行统一方面则效果有限。一旦过程把控不严,学生很可能态度敷衍、抄袭了事。整体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呈现出“短期性”“不连贯性”“少数化”“知识化”等诸多特征,严重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的培养德性、发展人性的使命。我们绝不能冀望学生通过一两次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就能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理想境界,因为价值观念的养成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由于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具体形态多样,路径建设必须既兼顾一般又突出重点。只有兼顾一般,才能消除薄弱环节,才能获得众多的支撑点。只有突出重点,才能在财力、物力、人力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最佳效果。综上所述,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的重点可指向“社区”这一坐标,它自带的秉性恰恰能克服前述实践教学活动暴露的缺点。
三、基于社區志愿者视角的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
(一)相关概念的含义
美国是世界上比较早开展社区理论研究、推进社区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国家之一。20世纪末颁布的《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明确要求,美国青年要定期到基层社区当志愿者,服务和反哺社会。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教育界必将重视对社区的研究,特别是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方面的研究。 事实上,依托社区平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1)临近学校,动员和组织学生的成本低、效果佳、时效长、安全系数高,能始终关注和跟踪学生的成长和表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发展;(2)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发展和检验其思想政治素质;(3)社区能够成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和中介,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集中、大型、统一向灵活、小型、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在高校与社区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组网关系、教育互动关系。
(二)以社区志愿者为视角的路径解读
社区志愿者是以社区为活动范围,不追求物质或金钱报酬,自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服务活动的人。笔者所在学校从2018年开始,与增城区朱村街、中新镇两个社区的社工服务站建立了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看来,效果比较理想。但是,要保证社区实践教学形式长期、稳定、有序、高效,必须构筑一套科学化的工作运行机制。
1.建构有效的保障机制
首先,必须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开足开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落实规定学分相对应的学时。笔者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实践课与理论课分开,“基础”(实践)是0.5学分计12学时,“概论”(实践)是0.5学分计16学时。这就奠定了学生必须全员参与而不是自由选择参与的制度基础。其次,必须制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课程大纲,有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教学保证条件、考核办法等。最后,必须设立思政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为所有出外实践的学生购买当天的人身意外伤害险。把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作为第一要务,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2.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社区管理办公室
由分管校长担任负责人,从学生管理部门、思政课教学单位抽调部分精干担任社管办职员,主要负责三方面工作:(1)加强校团委、学工部、教务处、车队、各二级学院等校内单位的配合和协调,整合已有实践资源,避免出现重叠、遗漏和矛盾,形成实践育人合力。(2)理顺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区—志愿服务—回到学校的每个环节,确保环节与环节之间无缝对接。(3)定期与社区开展交流活动,保证信息畅通,提升双方的持续合作关系。
3.抓好实践前培训、实践中考核、实践后评价三大工作
实践前举办志愿服务技能专场培训,由专业社工担任主讲,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实践中的考核主要由指导社工负责,包括学生在实践中的着装是否妥当、是否听从社区安排、服务态度是否积极友好、被服务对象的反馈等内容。实践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日记进行评价,着重引导学生反思是否通过实践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升华了智慧,实现了人生价值。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化路径应深入寻找社区与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耦合点,将内生机制与社区化、活动化、个别化服务范式有机结合,在嵌入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双互动、双发展”联动机制,发挥各自优势,真正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3]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
[4]李文阁.实践其实是指人的现实生活: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之反思[J].哲学动态,2000(11).
[5]时伟.论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
[6]羅亮.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历史与基本经验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5).
[7]曹阳,储祖旺.服务学习视角下新时代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优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Z1).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