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广西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

来源 :新闻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西要成为东南亚关注的焦点,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业务水平高、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国际传播人才做好传播。如何进一步建设和优化高等院校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成为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广西对外宣传媒体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广西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及与媒体共建专业的可行性,在全媒体背景下,为面向东盟的广西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全媒体;传媒专业
  随着国家实力的持续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但由于部分国际媒体对中国发表了大量消极言论,如何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塑造中国形象,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传播领域,传播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就业市场迫切需要国际化、复合型的传播人才。过去传统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因为过于单一,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对国际化、复合型传播人才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国际传播人才的能力培养应该提到了相应的日程之上。[1]
  一、广西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现状
  广西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传播”专业,广西有8所高校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开设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其中有6个学院是部校共建单位。广西高校注重对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培养,如广西大学本科按新闻传播类招生,宽口径培养,实行宽基础、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2分流模式。学生用2年时间修完规定的基础平台课程后,在第五学期将被分流到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3个专业继续进行学习。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缩短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加强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实行双向导师制,即由专业教师和业界的专家共同指导学生。然而,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大多数专业并没有采取“外语+专业”的模式,学生的外语能力不足,对承担国际传播方面的新闻报道、活动组织、项目管理方面的工作有一定困难,造成广西国际传播人才的紧缺。因此,立足于广西开展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对策研究,能够联合广西各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单位共同进行探讨及验证,形成一套科学的、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各高校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有一定借鉴意义。[2]
  国际传播人才主要从事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分为一线实践人才、管理人才及研究人才三大类。广西最缺少的是一线实践人才来负责新闻报道、翻译、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等方面的工作。随着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交流日益紧密,在国际合作项目和大型活动的组织方面,需要大量的国际传播人才的参与。例如,南宁广播电视台举办了14年的跨国春晚,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0家媒体加盟,2020年还在印度尼西亚开设了分会场,跨国春晚导演为了筹备晚会,要求会务组人员提前一个月到印度尼西亚与当地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熟练印度尼西亚语并具备活动组织能力的国际传播人才,由于人才紧缺,沟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需要大量国际传播人才与东盟国家的参会人员进行沟通,并进行会场活动的组织、資料翻译、新闻报道方面的工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广西)在国际社交平台Facebook开设了泰语、越南语、缅甸语、马来西亚语Facebook专页,总计粉丝数量500万人,该媒体总编辑表示,急缺具有“母语传播思维”及融媒体采编能力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人才。广西国际传播人才虽然能够掌握外语,但是在语言表达方面并没有真正符合对象国语言习惯和思维,这需要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因此,通过研究广西国际人才培养对策,对培养广西特色的中外文化交流人才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
  总而言之,广西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存在人手不足,传播者外语能力欠佳、跨文化的素质不够等问题,传播者既要掌握一定程度的外语,又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国际观。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有独特的地缘优势,要把广西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就要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批业务水平高、高素质能力强的优秀国际传播人才,在沿线各国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和广西故事。
  二、广西外宣媒体已有的国际交流形式
  广西媒体已经与东盟主流媒体建立了一些合作交流机制,合作的形式包括建立节目交换机制,共享新闻、节目、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联合举办活动,联播联制节目等。
  (一)驻外工作站
  从2015年起,广西外宣媒体如北部湾之声及国际在线广西频道陆续在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设立工作站、译制站,每年派驻人员与合作媒体一同办公,开展节目编译、配录音、采访、译制剧推广、技术交流等工作。此外,每年驻站人员还负责境外外宣活动组织策划,广播影视节目境外推广等工作。在与驻外媒体合作交流过程中,拓宽了国际传播从业人员的视野,扩展了双方的文化认同。[3]
  (二)国际合作办刊
  《荷花》杂志创刊于2002年9月,是中国唯一的中越文双语期刊,合作双方各自设立编辑部,共同组稿。《荷花》杂志终于在越南建立起正常、合法的发行渠道基本实现外宣期刊在对象国的注册本土化、翻译本土化、发行本土化、广告本土化、印刷本土化、办刊本土化要求。杂志在中越两国全年出版12期,共20.8万册。
  (三)联播联制节目
  全国首个东南亚多媒体译制传播中心是以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等东盟语言译制人才队伍为基础建立的,在老挝国家电视台、缅甸国家广播电视台建设译制工作站。把译制传播窗口前移至对象国,具备电影、动漫、电视、广播、音响等多种媒体的译制、录音、配音等功能。广播节目还落地柬埔寨、老挝、泰国等东盟国家。专题节目《美丽中国》和《美丽广西》每周末在柬埔寨国家电台老挝国家电台播出。老挝国家电台的节目《旅游老挝》也通过北部湾之声,走进中国。北部湾之声每周制作的60分钟中国旅游资讯及汉语教学专题节目在泰国国家电台播出。[4]   (四)国际交流品牌活动
  广西媒体与东盟国家共同举办了一系列国际交流品牌系列活动,包括历届“同唱友谊歌”——中越歌曲演唱大赛、中国(广西)—越南美丽印象摄影展、联合东盟五国主流媒体联合打造“同一个月亮 共一片爱心”中秋节大型跨国文化活动、东盟六国驻南宁总领事馆迎新联谊会、体育运动会、连续八年在春节前夕举办“广西北部湾之声与东盟国家驻南宁总领事馆迎新联谊会”、“领事杯”中国—东盟足球友谊赛,这些大型外宣活动逐步形成品牌,进一步加深双方的友谊,推进合作,成为传承中越两国传统友谊、加强两国友好交流的重要桥梁。
  (五)外宣新闻网站及社交媒体
  北部湾在线新媒体是面向东盟的外宣重点新闻网站,采用中文、英语、越南语、泰语、缅语等5种语言发布。该网站策划了经济、文化、教育、旅游、交通等板块,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通过整合东盟十国广播、电视、杂志的多媒体资源,建成东盟小语种节目交换平台和信息库。
  国际在线广西频道网站提供43种语言进行选择,是一个多终端网站集群,重点打造新闻、企业、文化、旅游等业务线,面向海内外有跨语言、跨文化需求的用户提供国际化资讯和政务服务。推出了特色栏目“老外在广西”,邀请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家的知名视频博主,来广西记录生活、关注中国文化,通过镜头,更多人了解了广西,这些视频在Facebook、推特等外媒上获得了上百万次的点击量。
  三、高校和外宣媒体联合培养策略
  广西媒体与东盟主流媒体建立的一些合作交流机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高校和外宣媒体交叉融合还不够充分,高校没有利用外宣媒体的强大的硬件平台和资源进行联合人才培养,外宣媒体也在用人方面遇到人才紧缺的问题。因此,从高校和外宣媒体两个维度,联合进行广西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两者进行深度合作,实施产教融合、科教协同育人、国际合作育人、大类人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多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推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跨语言、跨文化、跨平台的横向交叉融合。[5]
  (一)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完整教学体系
  广西高校在抓好核心课程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相关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拓展。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从前期采制到后期的编排、播发,对整个技术系统全面掌握,增设音视频制作、图文立体交互设计等多媒体应用课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增设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学,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學、管理学、艺术学等课程,使学生有广博的知识,成长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通才。英语教育方面,课程设置要进行精心设计,建议有能力的院校采用全英文教材,促进传播人才国际化交流水平的提升。[6]为了更牢固地掌握语言及新闻实践技能,“本硕连读”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广西高校并未开设国际传播硕士专业,开设研究生层次的国际传播专业将会培养出业务能力更扎实的国际传播人才。
  (二)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
  我国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偏重应用,存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平台和师资短缺的问题,如缺少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实践活动,缺少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新闻实践的导师和相关专业队伍。当前传播人才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实践平台的缺失或管理机制不完善,学生只能参与为数不多的实验实习课程和学术活动,这是不利于传播人才实践培养的。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日常教学可以通过搭载实践平台来完成,可以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课堂仿真教学、学术活动及校园竞赛等活动的开展以及校园产业基地建设来进行传播人才的实践培养。[7]
  (三)加强国际传播学科建设
  对外传播作为跨国、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传播,这三“跨”涉及多个学科和专业的融合,可以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传播人才专业群”强调传媒类专业的学科交叉和专业生态建设来实现三“跨”的融合。从跨语言来说,除了汉语国际教育以及英语教育之外,还要结合广西与东盟合作的实际情况,建设东盟小语种专业与课程;从跨文化角度来说,国际传播学科建设,还要包含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文化传播等专业与课程;从跨平台角度来说,国际传播学科建设还要注重不同平台的研究,包括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艺术以及现代化的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与课程,这样才能培养出广西需要的复合型人才。[8]
  (四)依托广西独特地理位置用好本土资源
  广西国际传播人才应关注和了解广西的经济和民族文化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尽量展示广西文化艺术领域中的精华,以更为广博的人文情怀去报道国家的点点滴滴。东盟国家与广西开展了深入的商务合作,泰国的榴莲、马来西亚的燕窝、越南的咖啡等产品受到中国消费者的欢迎,而广西出口东盟的服装、农副产品等也越来越受当地欢迎,一些活动应运而生,如中越边关旅游节、中国—东盟电商峰会等。广西媒体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必须以立足民族特色为传播基础,并应在此基础上努力扩展双方之间的文化认同。广西媒体的“民族”定位不能缺失更不可轻易舍弃,并且将东盟各国所具有的众多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发掘和传播出来,使之成为双方交流和联系的纽带,应统筹好广西各民族对外传播媒介并整合资源,重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应用,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优秀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五)让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是在第三届中国和东盟教育交流周中提出来的,该计划提出在2020年之前,中国到东盟的留学生以及东盟来中国的留学生都要达到10万人左右。来桂留学生们有关中国的言论和态度,在本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回国以后所传播的有关中国的信息,更易于为本国人民所信任和接受,他们实际上都在起着“舆论领袖”和国际传播人才的作用。在来桂留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让他们正确认识中国并宣传中国,是值得高校研究的课题。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主题演讲、书法比赛、诗词竞猜等活动,让留学生切身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来。
  四、结语
  对加强广西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研究能够解决广西最为缺乏的国际传播一线实践人才的问题,这些人才负责新闻报道、翻译、国(下转第48页)(上接第39页)际交流合作项目等方面的工作,能够在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交流、在国际合作项目和大型活动的组织方面发挥作用。另外,还能解决广西比较缺乏的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的问题,这些具有“母语传播思维”及融媒体采编能力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人才,能够真正符合对象国语言习惯和思维。因此,通过研究广西国际人才培养对策,对培养广西特色的中外文化交流人才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一林.提升新闻出版对东盟的传播能力——以广西、云南新闻出版“走出去”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6(4):68-72.
  [2]张昆.学院文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基[J].新闻记者,2018(2):51-57.
  [3]杨春.如何利用地缘优势打造区域性国际广播媒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10):149-150.
  [4]杨春.外宣媒体如何利用地域优势做强做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0):78-79.
  [5]张晓锋.不断提升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质量和水平[J].当代传播,2018(6):9-10.
  [6]孙傲飚.产学协同:融合实践型新闻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J].传媒,2020(7):81-83.
  [7]宋庆祥.全媒化视域下新闻传播的实践教学[J].青年记者,2019(29):101-102.
  [8]陈雪丽.增强国际传播人才“四力”,有效传播中国声音[J].新闻战线,2019(16):51-53.
  (责任编辑:黄康温)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乌合麒麟的数字新闻漫画作品《BCI》走红外网的因素,探讨新闻漫画在我国对外传播价值的可行性以及再优化,以期引起我国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数字新闻 漫画 他者 跨文化  一、新闻漫画的发展  (一)界定  对于新闻漫画的界定,有学者认为新闻漫画是以漫画的形式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或评论,更倾向于认同新闻漫画是评论的一种,有学者认为新闻漫画是带有作者明显的
期刊
【内容提要】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络延伸出一个虚拟社会空间,虚拟网络社会逐渐与现实社会衔接融合。青年是互联网的主导角色,基于互联网络的匿名性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作为网络语言的网络热词具有极为丰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往往更能体现青年在现实世界中复杂立体的社会心态。而青年社会心态的形成离不开社会、技术和文化的影响,更不能离开国家对青年社会心态的观测与调适。  【关键词】青年 网络语言文化 网络热词 社会心态 
期刊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为反映各级各地媒体按照中央要求,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中取得哪些进展成效?形成哪些规律认识?深度融合又有哪些发力方向?中国记协网自2020年3月起,专门开设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专栏,并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推出“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专栏和话 题,邀
期刊
【摘 要】文章认为真人秀节目是我国当下较为火爆和流行的娱乐节目形式,各大电视频道与网络视频平台均有推出各自的真人秀节目。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真人秀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存在节目同质化严重、策划痕迹明显、互动增值度不高和功利化过重4个问题。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文章提出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困境与突破策略。  【关键词】真人秀节目;困境与突破  一些网络自制真人
期刊
【摘 要】文章认为湖南省地方戏剧在湖南各市的形象宣传片里面都有所展现,它以其独到的艺术表现力及传播效果,对城市形象实现了仪式化的传播。文章分析在仪式传播视域下,湖南地方戏剧融入城市宣传片为城市宣传方和受众提供仪式化情境交流的可能,探讨地方戏剧在展现城市形象、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戏剧;宣传片;仪式传播  湖湘地区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在中华民族的长河里源远流长。在众多文化类型中,
期刊
【摘 要】文章认为将网络新闻课程放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来进行教学设计,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媒体融合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章分析了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从源头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传播观念,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并探讨了在网络新闻课程中如何让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网络
期刊
【摘 要】文章认为在媒体融合迈向纵深的关键阶段,需要对县级融媒体发展中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转换人才培养思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用于县级融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多种路径,切实加强县级融媒体新闻舆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各地县级融媒体建设发展较快,但同时县级融媒体也面临着资金、技术、体制、人才等多重困境。其中,人才队伍建设是制约县
期刊
【摘 要】文章认为针对海外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以及时代需求及国别、人群特征,工匠精神可以作為海外传播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毕六福“油纸伞”数年来的海外传播实践:选取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匠人、多平台多组织合作、精准服务传播对象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感、“德为艺先”的人格展示、“心传身授”的情感链接和创新协作精神的植入,并提出了文化传播的策略。  【关键词】工匠精神;海外传播策略;油纸伞;毕六福  党的
期刊
【摘 要】新媒体的发展对电视新闻编辑提出了挑战,也对其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挑战和要求使得电视新闻编辑不得不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需求。文章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角色转换,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必要性,提出了推动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发展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编辑;创新  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在媒体领域
期刊
【摘 要】传统出版行业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步履维艰。《农村新技术》期刊建立“直播+短视频”新媒体科普传播模式,对期刊融合发展转型升级进行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文章介绍全国百强期刊《农村新技术》融合转型升级的基本架构,分析了科普期刊利用直播和短视频优势促进转型升级的探索和实践,提出期刊下一步的发展目标,给同类期刊提供参考。  【关键词】直播;短视频;科普期刊;媒体融合;转型升级  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