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SWaP3(Size,Weight,and Power,Performance and Price)概念的驱使下,第三代制冷红外探测器向着高性能、小型化和轻量化的方向发展.作为军用核心电子元器件,制冷红外探测器的可靠性成为研究的重点.以浙江珏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所研制的640×512/15μm小型化杜瓦组件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性的可靠性研究与试验,涉及到力学、热力学、多余物和真空寿命四个维度.经各项可靠性试验后,640×512/15μm小型化杜瓦组件的性能保持良好,该结果表明此杜瓦组件在总体上具有较高的可
【机 构】
:
浙江珏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浙江 丽水 323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SWaP3(Size,Weight,and Power,Performance and Price)概念的驱使下,第三代制冷红外探测器向着高性能、小型化和轻量化的方向发展.作为军用核心电子元器件,制冷红外探测器的可靠性成为研究的重点.以浙江珏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所研制的640×512/15μm小型化杜瓦组件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性的可靠性研究与试验,涉及到力学、热力学、多余物和真空寿命四个维度.经各项可靠性试验后,640×512/15μm小型化杜瓦组件的性能保持良好,该结果表明此杜瓦组件在总体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满足常规军事应用需求.
其他文献
新时期,在炼化企业贯彻落实节能降耗政策的过程中,干式气柜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设施,其中储存了大量的危险气体,会有中毒、爆炸的风险存在.为了避免发生事故,对于干式气柜就需要严格实施检修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制定并落实相关的监控运行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地确保干式气柜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干式气柜异常状况及时发现,进行科学地分析,之后按照检修维护工作要求进行规范化操作,有效地排除故障.
单元聚合空间是空间组织的一种重要方式,单体如何形成、单元如何聚合空间以及单元的材料构造引发的体验性是该文的核心.该文以龙美术馆和瓦尔斯浴场的单元空间设计与组织为例,结合相关文献和图解分析,分别从场所要素、空间聚合、材料构造进行分析和比较,两处建筑在面对不同设计问题均采用单元聚合方式:在场所部分高度抽象场所要素从而转化为单元原型、在空间部分单元的聚合使得顶面与底面秩序叠合形成新的空间秩序、在材料构造部分针对身体体验对单元的材料构造进行分析,形成明确的单元聚合空间设计方法.
采用恒温水浴振荡法和恒温磁力搅拌法,干过滤法和抽滤法互相组合的方式,分别对土壤六价铬处理后进入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比较了4种组合方法的优缺点,讨论分析以期获取最佳的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恒温水浴振荡法和干过滤法为最佳组合处理方式,操作过程简单、检出限低、准确度高、精密度好.
针对某机载平台中钢丝绳传动带来的非线性误差及外部扰动等因素直接影响平台相机成像质量的问题,提出一种模糊自适应前馈补偿的控制策略.首先对钢丝绳传动机构和高精度直流伺服电机进行了建模,并建立了摩擦模型,为转台速度环控制回路引入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出前馈补偿和模糊自适应控制器的复合控制策略.Matlab仿真结果以及实验表明该复合策略能有效消除飞机振动和钢丝绳非线性带来的抖动,转台的稳定精度从1 mrad提高至0.2 mrad,大幅地提高了成像质量.
对同一标准试块,采用TOFD不同方式扫查,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扫查方式与检测盲区的关系.结果显示,偏置非平行扫查对于直通波盲区和轴偏离底面盲区有着较好的作用,而相对的非平行扫查在检测近表面缺陷时,受这两种盲区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平行扫查由于其扫查范围小,扫查精度较高,一般用来对缺陷的精确定位分析.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灵活应用不同的扫查方式或者不同扫查方式之间的配合来提高缺陷检出率.
“中介”理念是凡·艾克建筑与城市实践中的重要观念,该文围绕“中介”这一关键词展开.首先简要概述了凡·艾克及“中介”现象,并结合历史背景、艺术作品和传统文化三个方面探究了“中介”理念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其次对凡·艾克的重要作品进行了解读,从孤儿院建筑、“清晰的迷宫”的装置、城市中的游戏场三个作品中阐述凡·艾克关于“中介”理念的表达与诠释,最后尝试对“中介”理念进行特征分类以及再解读.
在基于结构光的双目三维人脸重建中,容易丢失细节处数据和建模精度较低,导致三维人脸数据完整度不高,对三维人脸识别较差.本文研究了基于红外条纹的双目三维照相机系统,通过投射红外条纹结构光,根据相移法将生成包裹相位,利用三频法得到绝对相位,生成视差图,得到三维人脸模型.实验表明,基于红外的哑铃规球心测距误差在0.1%以内,人脸精度在0.1mm内.在眼睛,眉毛等弱纹理区数据缺失较少,优于基于可见光的三维建模,并且人脸模型更平滑更能反映人脸的真实三维形状.通过对比投射红外与可见光的性能,为三维人脸重建未来研究分析提
中小学建筑设计标准是指导我国校舍建设的根本依据,该文从1903年开始探索其120年来的发展演变历程.以教育发展为背景,以校舍建筑空间环境发展为依托,通过对相关参考文献的解读,从空间构成、空间数量、空间大小三个方面对建筑设计标准的历史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摸索、参考、创立、缓行、确立、提升六个阶段,总结了标准的发展脉络及对当下校舍建设的启示.
2019年7月,“100韧性城市”组织发布《韧性城市韧性生活》(Resilient Cities Resilient Lives)报告,总结其项目进展并汇集近百个城市韧性实践案例.该文概述了报告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归纳了100RC城市韧性实践主要路径、实践领域与策略.在反思该报告价值与不足的基础上,探讨了韧性城市建设概念框架,提出了城市韧性研究向实践转化的逻辑路径,并就当前城市韧性实践中存在的共性挑战,从韧性制度化、韧性理论与方法本土化、示范项目建设及技术方案创新等方面为国内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
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中,物质线性代谢问题长期被人们所忽略,重构健康和谐的城市物质循环系统则是缓解此问题的重要着手点.美国RTKL事务所设计的“闭环温室”(The Looper)创造性地将能量、水及养分等物质循环过程融入改造过的可移动驳船,利用船体本身的流动性特点,消纳和利用周边社区产生的代谢废物,为途经的社区生产食物和能量,也使周边居民能够了解并参与循环过程、促进社区交流.该文以此为例,解析其改善城市代谢、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以期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