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模块中的一门必修考试课程,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征。其中的人文性教学特征实际上与我们提倡的思政教育是不谋而合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很好地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运用自身的语言优势,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可以说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很好的思政教育課程,其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的设计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法国当代教育家雅克.德洛尔曾在1996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显而易见,教育除了使人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对相互依存、共同合作有着深刻的认识。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才能使我们生活在和谐平等的氛围当中,才能有助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教育是现代社会,特别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科技发展的关键。事实也证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也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成熟的时期,需要正确地对其加以引导,形成正确的观念。但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却疏于对他们的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思想政治的教育,从而导致了现在一些大学生缺乏对人生、生命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经受不了挫折,回避社会现实,淡化人际关系,以致最终形成不健全的人格特征。本文试着探讨一下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有效地引入思政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教育。
二、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课堂教学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途径有效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我国许多高校都设有专门的政治思想课,但我国高校政治思想课更加侧重于理论传授,没有把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所学的其他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思政课的内容显得较为孤立化。笔者认为高校所实施的政治思想教育应是把一些思政教育理论渗透到学生所学的各个学科中,这种“隐性的课程”在实际的思政教学过程中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论是在文科教学中还是在理科的教学中,不论是在中文教学中还是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都要把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和历史、社会、伦理这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探讨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实际上就相当于对学生进行了一场深入浅出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教育的渗透,学生能够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一种全新的理解和认识。当然,这种思政教育的模式无疑给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思路,改变纯粹专业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思路由“教书”转变为“教书育人”,把专业课和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枯燥的专业教学变得更具趣味性,从而达到学生的专业课和思政教育相互促进的双赢效果。尤其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政治思想教育。教师可尝试采用以下方法:
(一)比较法
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种中西方文化的信息,要求他们进行比较,发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语言结构与文化内涵之间的不同,尤其是目的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等,使学生亲身体验文化间的差异,从而对彼此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同时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专题介绍法
对教材中涉及到的但未出现的,却又是很重要的文化知识,可由教师利用开场白的时间做专题介绍。譬如,在讲《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Marriage Across Nations》的时候,教师可以对西方国家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做全面的介绍,包括异族通婚、黑人民权运动和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等,并结合各种文字或图片和影视资料让学生充分理解异族通婚在美国的历史,使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有详细的了解,在提高他们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培养学员从批判性的角度看待西方文化。
(三)视听法
在课堂上,可以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学唱英文歌曲,观看情景录像或电影,使学生在各种视听资料中体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心声和文化风格;通过视频使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传统,道德标准有直观的感受,有身临其境之感。了解他们不同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增强学生对受不同文化影响的各种行为方式和意识的敏感性。
三、加强课外活动中的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的渗透不应该仅仅在课堂内进行,而且要延伸到课外活动甚至包括学生所在家庭在内的整个社会环境中,让学生在这类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这样才能够较为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笔者认为,课堂上的思政教育与课外活动以及学生所接触的周边的社会环境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课外活动中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对学生思想的无意识的熏染常常会比正面的说服教育更容易让人接受,甚至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设立英语角和英语沙龙让学生探讨时事政治和社会现象,参加专家的讲座,收听收看两会的记者招待会,阅读英文版《政府工作报告》、《抗疫白皮书》等。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课外活动中的思政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课外的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随地能够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和感染,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教师必须将课程思政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来研究并设计。同时,思政教育还要始终秉承习总书记所说的:“思政课既要有惊涛拍岸的气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和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和取舍所持的最基本的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融入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建强.南开大学:外语课融进思政教学 [N].光明日报,2017-08-20.
[2]宋晓彤 宋晓鹏. 思政教育在英语专业课堂中的渗透与融合[N].智富时代,2019年第03期.
(作者单位:空军航空大学航空基础学院外语教研室)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法国当代教育家雅克.德洛尔曾在1996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显而易见,教育除了使人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对相互依存、共同合作有着深刻的认识。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才能使我们生活在和谐平等的氛围当中,才能有助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教育是现代社会,特别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科技发展的关键。事实也证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也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成熟的时期,需要正确地对其加以引导,形成正确的观念。但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却疏于对他们的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思想政治的教育,从而导致了现在一些大学生缺乏对人生、生命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经受不了挫折,回避社会现实,淡化人际关系,以致最终形成不健全的人格特征。本文试着探讨一下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有效地引入思政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教育。
二、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课堂教学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途径有效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我国许多高校都设有专门的政治思想课,但我国高校政治思想课更加侧重于理论传授,没有把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所学的其他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思政课的内容显得较为孤立化。笔者认为高校所实施的政治思想教育应是把一些思政教育理论渗透到学生所学的各个学科中,这种“隐性的课程”在实际的思政教学过程中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论是在文科教学中还是在理科的教学中,不论是在中文教学中还是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都要把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和历史、社会、伦理这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探讨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实际上就相当于对学生进行了一场深入浅出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教育的渗透,学生能够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一种全新的理解和认识。当然,这种思政教育的模式无疑给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思路,改变纯粹专业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思路由“教书”转变为“教书育人”,把专业课和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枯燥的专业教学变得更具趣味性,从而达到学生的专业课和思政教育相互促进的双赢效果。尤其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政治思想教育。教师可尝试采用以下方法:
(一)比较法
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种中西方文化的信息,要求他们进行比较,发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语言结构与文化内涵之间的不同,尤其是目的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等,使学生亲身体验文化间的差异,从而对彼此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同时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专题介绍法
对教材中涉及到的但未出现的,却又是很重要的文化知识,可由教师利用开场白的时间做专题介绍。譬如,在讲《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Marriage Across Nations》的时候,教师可以对西方国家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做全面的介绍,包括异族通婚、黑人民权运动和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等,并结合各种文字或图片和影视资料让学生充分理解异族通婚在美国的历史,使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有详细的了解,在提高他们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培养学员从批判性的角度看待西方文化。
(三)视听法
在课堂上,可以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学唱英文歌曲,观看情景录像或电影,使学生在各种视听资料中体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心声和文化风格;通过视频使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传统,道德标准有直观的感受,有身临其境之感。了解他们不同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增强学生对受不同文化影响的各种行为方式和意识的敏感性。
三、加强课外活动中的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的渗透不应该仅仅在课堂内进行,而且要延伸到课外活动甚至包括学生所在家庭在内的整个社会环境中,让学生在这类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这样才能够较为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笔者认为,课堂上的思政教育与课外活动以及学生所接触的周边的社会环境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课外活动中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对学生思想的无意识的熏染常常会比正面的说服教育更容易让人接受,甚至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设立英语角和英语沙龙让学生探讨时事政治和社会现象,参加专家的讲座,收听收看两会的记者招待会,阅读英文版《政府工作报告》、《抗疫白皮书》等。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课外活动中的思政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课外的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随地能够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和感染,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教师必须将课程思政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来研究并设计。同时,思政教育还要始终秉承习总书记所说的:“思政课既要有惊涛拍岸的气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和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和取舍所持的最基本的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融入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建强.南开大学:外语课融进思政教学 [N].光明日报,2017-08-20.
[2]宋晓彤 宋晓鹏. 思政教育在英语专业课堂中的渗透与融合[N].智富时代,2019年第03期.
(作者单位:空军航空大学航空基础学院外语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