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为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佳运用时机,这不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能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变“无意”为“有意”,激发学习兴趣,开启智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年龄越小,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间越短暂。如果教师没有优美的词句、动听的故事来吸引学生,这个时间就更短。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已有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案例一:
出示第一视频: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欢庆场面。
师:2001年7月13日是中国人应该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就在那天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第二视频:香港回归的欢庆场面。
师: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师:一件事情的发生总会某年某月某日的某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
反思:“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应尽量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减退。在上面案例中,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鲜活的生活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借助课件的演示将枯燥的知识融合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最佳时机就很好地创造出来了。
二、变“静态”为“动态”,渗透数学文化
教材上的知识,大都以静态形式呈现。教师在课堂上应将这些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打破学生平静的思维状态才能激发他们思维转向活跃。而信息技术恰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发现、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案例二:
在教学了闰年后,教师补充小知识:(动态的视频演示)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这段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4年就少算了23时15分4秒,即将近一天。人们就把这1天加在二月里,补上少算的时间,这样一年就有366天了,这样的年份被称为闰年。
反思: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欣赏闰年、平年的来历过程,化静态、枯燥的知识为动态的演示,体现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优越性。课堂中有声有色、气氛轻松活跃,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变“感性”为“理性”,引导自主探索
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可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下探索、发现,课堂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案例三:
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教师应课前安排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如网络查询、翻工具书,询问等方式)收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请他们汇报。汇报的数据可以小到头发的直径,大到星球之间的距离;可以是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可以是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可以是中国人口的多少,也可以是电视台某一节目的收视率……学生自己查出的这一组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不仅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还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反思:学习数学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实行“再创造”,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学生的思维由活跃状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认识也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综上所述,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时机,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同时也保证了学习的有效进行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责编夏天)
一、变“无意”为“有意”,激发学习兴趣,开启智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年龄越小,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间越短暂。如果教师没有优美的词句、动听的故事来吸引学生,这个时间就更短。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已有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案例一:
出示第一视频: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欢庆场面。
师:2001年7月13日是中国人应该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就在那天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第二视频:香港回归的欢庆场面。
师: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师:一件事情的发生总会某年某月某日的某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
反思:“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应尽量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减退。在上面案例中,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鲜活的生活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借助课件的演示将枯燥的知识融合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最佳时机就很好地创造出来了。
二、变“静态”为“动态”,渗透数学文化
教材上的知识,大都以静态形式呈现。教师在课堂上应将这些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打破学生平静的思维状态才能激发他们思维转向活跃。而信息技术恰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发现、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案例二:
在教学了闰年后,教师补充小知识:(动态的视频演示)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这段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4年就少算了23时15分4秒,即将近一天。人们就把这1天加在二月里,补上少算的时间,这样一年就有366天了,这样的年份被称为闰年。
反思: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欣赏闰年、平年的来历过程,化静态、枯燥的知识为动态的演示,体现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优越性。课堂中有声有色、气氛轻松活跃,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变“感性”为“理性”,引导自主探索
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可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下探索、发现,课堂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案例三:
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教师应课前安排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如网络查询、翻工具书,询问等方式)收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请他们汇报。汇报的数据可以小到头发的直径,大到星球之间的距离;可以是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可以是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可以是中国人口的多少,也可以是电视台某一节目的收视率……学生自己查出的这一组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不仅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还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反思:学习数学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实行“再创造”,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学生的思维由活跃状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认识也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综上所述,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时机,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同时也保证了学习的有效进行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