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初中作文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摸着石过河的状态,加上应试教育长期的压抑和束缚,中学生习作中“人文背离”现象十分突出。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大力倡导作文个性化教学,彻底解放学生的写作个性,深入进行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研究,力求探索一条符合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新路,已是每个语文老师不可回避的课题。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出充满个性,表现自我,流露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改变思想,以人为本,树立作文个性化教学观念。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以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树立起大作
文教育观:写作目标由“应试”转向为社会服务;写作内容呈开放型,以社会生活为写作源泉;写作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人”为本位。就是说要以学校、家庭、社会为写作源泉,让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学生而言,作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写作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素质。以往急功近利、只注重短期效益的教学思想,必须彻底加以扭转。我们必须在大作文教育观的指导下,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终极目标,注重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和实用性,营造与作文教学相关的文化氛围,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作文与“作人”的统一。
二、积累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认识个性。
“生活是滋养情感的土壤,情感是酝酿佳作的底料,写作根植生活土壤的果实”。这话的确道出了写作的真谛。那么,要从生活中寻觅写作素材,首先要用心观察生活。有些学生写作文时总喜欢虚构离奇的情节、荒诞的故事,从不写真实生活。其实,生活中可写的事物很多,只是不少学生对生活熟视无睹,才使得许多好材料从身边悄悄溜走。只要你肯留心,便会发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既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如去年的雪灾,地震灾害,两个奥运,“神七”问天……),又有平凡小事(关水笼头,拾起一片垃圾,扶同学看病,妈妈对瘫痪奶奶的精心护理,爷爷排解邻里纠纷……)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平凡,平凡即是美。在指导习作时,我让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趣”与“美”,寻找那些能触动心灵、陶冶情操的东西,然后再用笔把心中的感动和感触表现出来。
其次,指导学生体会人情之美。作为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审视自己享有的亲情与关爱,促使其对生命、对人性、对爱的思考。当代中学生最高的呼声就是要求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却很少有人关注过父母的感受。他们往往对一切关爱都习以为常,没有用心感受。其实,一些唠叨、几句责骂、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顿美餐、一次散步……都是父母之爱的具体表现。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尝试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在感受和关注中,他们学会了理解和思考,对爱的理解、对生活的思考又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父母的关爱;兄弟姐妹间的小小的争执及其和解;同学间一起嬉戏游玩的时光,都是充满着爱与趣、非常温馨的。把这些形诸笔下,母子情、兄弟情、朋友情这种种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便自然而然地体现在文章里。
总之,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着力于把作文训练与认识和感受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感受真情、关照自身、思考现实,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这样,学生作文才会喧响八方风雨,四海潮声,才会浮现时代风云,人间温情,才会呈现一个广阔的、瑰丽的、温暖的世界。
三、博览精读,积累语言,培养学生审美个性。
写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富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首先,我们所学的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那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无不饱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无不呈现着摇曳多姿的艺术风采,篇篇以其对生活的审美感受的独特性与艺术手法的独特性闪烁着个性美的光环,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材料。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大声地读,细细地读,要流畅自然,琅琅上口,语言才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写出的文章才有味。
其次,拓宽自己的阅读渠道,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文学名著。另外,读书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说,要善于收集和整理作文材料。可以用些关键词:如奋斗、意志、自信、诚实、惜时等,分类积累素材,然后分类强化记忆。写作时,一旦需要哪方面的材料,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提取出来,使作文材料充足,文采斐然。同时,因为每个人的阅读时间有限,同学之间可以自己组织交流阅读信息和阅读心得,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增强思辨能力,从真正意义上把书读透读活。
积累语言,仅仅靠读还不够,我们还要加强“背功”。著名作家巴金说:“有几百篇文章烂熟于胸,就好比打仗时有千军万马在身旁,召之即来,呼之即出。”如果我们能把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及课外整理的材料都熟记于心,这对于我们来说,就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所有这些内容在我们脑中被“剪碎”,然后再与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取舍、改造,就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富有个人魅力的习作便会出现。
四、师生互动、“四位一体”,打造自己的作文教学个性。
作文教学必须落到实处,必须注重效应,必须追求各自的教学个性,因而“教法”、“学法”不可淡化。这里介绍我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常采用的“说、写、评、赏四位一体”的作文训练模式。具体做法为:
上课时先给学生作文要求或写作情景,再请几位学生上台进行三分钟口头作文(说),接下来就一气呵成,形成文字,最后让他们把自己的观点、想象,也可以糅合进其他人的联想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写)。
做完后全班交换评改(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互评,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当然,让学生评改不是简单地将教师的工作推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修改与评判的活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指点,并教会学生互评的方法和原则。如让他们对文章的错别字、病句、优美语句、篇章结构及主题思想等诸方面作总体评价。然后交回来,教师总览,再由几个学生对本次作文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互评互改,学生们对文章的分析评价能力得到了锻炼,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特别能够取长补短,提高写作水平。
有句话说得好:“欣赏出天才。”老师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投入,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赏)。所以,首先我对学生在作文中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劣作中的某一“闪光点”经常给予夸奖,加以鼓励。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其次,我每隔一段时间选取几篇优秀作文放入板报中,贴在“作文园地”里,或在学校广播台上播出,或向报社推荐发表,大多学生好胜心很强,这些活动能让他们写作兴趣倍增,从而克服惧怕作文的心理,都认为自己有能力写好,也愿意拿出自己的习作请老师修改。总之,“说、写、评、赏”作文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切不可因循成法。教师要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发现,不断创造,尽快形成独具一格的作文教学风格,并以人格魅力开发学生的审美心智,去引导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
我们呼唤学生作文个性解放的艳阳天。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出充满个性,表现自我,流露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改变思想,以人为本,树立作文个性化教学观念。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以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树立起大作
文教育观:写作目标由“应试”转向为社会服务;写作内容呈开放型,以社会生活为写作源泉;写作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人”为本位。就是说要以学校、家庭、社会为写作源泉,让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学生而言,作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写作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素质。以往急功近利、只注重短期效益的教学思想,必须彻底加以扭转。我们必须在大作文教育观的指导下,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终极目标,注重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和实用性,营造与作文教学相关的文化氛围,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作文与“作人”的统一。
二、积累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认识个性。
“生活是滋养情感的土壤,情感是酝酿佳作的底料,写作根植生活土壤的果实”。这话的确道出了写作的真谛。那么,要从生活中寻觅写作素材,首先要用心观察生活。有些学生写作文时总喜欢虚构离奇的情节、荒诞的故事,从不写真实生活。其实,生活中可写的事物很多,只是不少学生对生活熟视无睹,才使得许多好材料从身边悄悄溜走。只要你肯留心,便会发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既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如去年的雪灾,地震灾害,两个奥运,“神七”问天……),又有平凡小事(关水笼头,拾起一片垃圾,扶同学看病,妈妈对瘫痪奶奶的精心护理,爷爷排解邻里纠纷……)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平凡,平凡即是美。在指导习作时,我让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趣”与“美”,寻找那些能触动心灵、陶冶情操的东西,然后再用笔把心中的感动和感触表现出来。
其次,指导学生体会人情之美。作为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审视自己享有的亲情与关爱,促使其对生命、对人性、对爱的思考。当代中学生最高的呼声就是要求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却很少有人关注过父母的感受。他们往往对一切关爱都习以为常,没有用心感受。其实,一些唠叨、几句责骂、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顿美餐、一次散步……都是父母之爱的具体表现。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尝试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在感受和关注中,他们学会了理解和思考,对爱的理解、对生活的思考又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父母的关爱;兄弟姐妹间的小小的争执及其和解;同学间一起嬉戏游玩的时光,都是充满着爱与趣、非常温馨的。把这些形诸笔下,母子情、兄弟情、朋友情这种种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便自然而然地体现在文章里。
总之,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着力于把作文训练与认识和感受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感受真情、关照自身、思考现实,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这样,学生作文才会喧响八方风雨,四海潮声,才会浮现时代风云,人间温情,才会呈现一个广阔的、瑰丽的、温暖的世界。
三、博览精读,积累语言,培养学生审美个性。
写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富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首先,我们所学的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那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无不饱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无不呈现着摇曳多姿的艺术风采,篇篇以其对生活的审美感受的独特性与艺术手法的独特性闪烁着个性美的光环,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材料。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大声地读,细细地读,要流畅自然,琅琅上口,语言才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写出的文章才有味。
其次,拓宽自己的阅读渠道,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文学名著。另外,读书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说,要善于收集和整理作文材料。可以用些关键词:如奋斗、意志、自信、诚实、惜时等,分类积累素材,然后分类强化记忆。写作时,一旦需要哪方面的材料,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提取出来,使作文材料充足,文采斐然。同时,因为每个人的阅读时间有限,同学之间可以自己组织交流阅读信息和阅读心得,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增强思辨能力,从真正意义上把书读透读活。
积累语言,仅仅靠读还不够,我们还要加强“背功”。著名作家巴金说:“有几百篇文章烂熟于胸,就好比打仗时有千军万马在身旁,召之即来,呼之即出。”如果我们能把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及课外整理的材料都熟记于心,这对于我们来说,就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所有这些内容在我们脑中被“剪碎”,然后再与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取舍、改造,就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富有个人魅力的习作便会出现。
四、师生互动、“四位一体”,打造自己的作文教学个性。
作文教学必须落到实处,必须注重效应,必须追求各自的教学个性,因而“教法”、“学法”不可淡化。这里介绍我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常采用的“说、写、评、赏四位一体”的作文训练模式。具体做法为:
上课时先给学生作文要求或写作情景,再请几位学生上台进行三分钟口头作文(说),接下来就一气呵成,形成文字,最后让他们把自己的观点、想象,也可以糅合进其他人的联想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写)。
做完后全班交换评改(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互评,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当然,让学生评改不是简单地将教师的工作推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修改与评判的活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指点,并教会学生互评的方法和原则。如让他们对文章的错别字、病句、优美语句、篇章结构及主题思想等诸方面作总体评价。然后交回来,教师总览,再由几个学生对本次作文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互评互改,学生们对文章的分析评价能力得到了锻炼,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特别能够取长补短,提高写作水平。
有句话说得好:“欣赏出天才。”老师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投入,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赏)。所以,首先我对学生在作文中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劣作中的某一“闪光点”经常给予夸奖,加以鼓励。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其次,我每隔一段时间选取几篇优秀作文放入板报中,贴在“作文园地”里,或在学校广播台上播出,或向报社推荐发表,大多学生好胜心很强,这些活动能让他们写作兴趣倍增,从而克服惧怕作文的心理,都认为自己有能力写好,也愿意拿出自己的习作请老师修改。总之,“说、写、评、赏”作文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切不可因循成法。教师要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发现,不断创造,尽快形成独具一格的作文教学风格,并以人格魅力开发学生的审美心智,去引导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
我们呼唤学生作文个性解放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