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学校科学教育展开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沿袭了七八十年之久的小学“自然”被更名为“科学”,且新颁布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从而实现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与当代国际科学教育的融合。①
那么,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又该如何科学定位、如何具体实施?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本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就已经正式提出要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以取代过去的“常识”教育。但在国家的幼儿园教育政策法规中明确将“科学”列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即五大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多年过去了。尤其是新《纲要》颁布、实施至今也已经历了五年多的时间,但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认识及其实践领域似乎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过于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让幼儿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就导致有的教师为了让孩子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采用简单化的方法.向幼儿灌输知识,试图让幼儿记住一些甚至超越他们理解能力的知识。教师常常觉得纳闷,为什么我教给孩子的知识,过不了两天他们就忘记了呢?”②
问题出在哪儿?关键是人们的儿童观出现了问题。其实,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就提出了“儿童就是科学家”这一命题。因为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究周围世界、建构自己的认识。儿童对世界的科学认识不是从书本中得来的,而是从他和周围世界的互动中得来的,是从他自己的生活中得来的,这就是“儿童的科学”。在本质上,“儿童的科学”和“成人的科学”并无差别,因为它也是一种探究活动,而且是对生活世界中有意义的问题的探究活动。为此,“新《纲要》从科学的本质内涵出发,考虑到幼儿学科学的特点,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观念作了精要的说明。其核心就是‘自主探究’。”③
二、对新《纲要》的再解读
科学不仅仅是大量的知识、原理和成套的测量工具,科学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有结构、有目的的方式。它是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的教学技艺,是将知识的教学和科学探究的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成功的教育。要知道,掌握科学探究技能的智力价值,要远远大于简单的重复科学知识或原理。其实,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不是一套僵硬死板的规则,而是寻求问题答案的各种方式,它可以运用在任何领域。
正因为如此,在新《纲要》“科学”领域总共7条“内容与要求”中,多次重复出现“探究”与“探索”等表述。也就是说,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自主探究为导向,围绕一个个需要幼儿实际动手、具体操作的问题而展开。在这种有形无形的课程空间中,幼儿经历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是主动积极的、自然生成的,它有助于幼儿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幼儿经历了遭遇困难的困惑和紧张,以及发现答案的愉悦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正是这些让幼儿自己通过生动、丰富、具体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去摸索、去探究,逐渐领悟什么是科学,怎样进行科学探究,怎样应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去解决游戏中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幼儿在发展科学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灵活多样、健康进取的科学态度与科学品质。
为此,把握新《纲要》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弄清过去以“知识”为中心的科学教育和现在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教育这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尤其要改变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观”和“评价观”。以往,我们往往以教学目标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这种目标教学的思路,客观上扼杀了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更不可能使科学教育的过程成为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也许,我们需要用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看待教学过程,要深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来评价教学。我们除了追问老师‘今天有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之外,还应给教师一些新的反思性问题,来帮助其重建价值坐标:今天的教学对幼儿真的有吸引力吗?幼儿投入的程度如何?他们有没有获得丰富的发现?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你又为幼儿的问题解决过程提供了哪些帮助?”④
三、让幼儿走上“自主探究”的成长之路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时代大潮,当今的幼儿教育已由单一、封闭逐渐走向多元、开放,它强调创设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建立良性的师幼互动关系:强调走进自然和社会,让幼儿在自主、开放、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主动探究。⑤
“儿童是自由者。……自由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的保姆。课程应回归和发展儿童的自由天性,但这种自由主要是思想的自由,通过思维的挑战去促进思想的开放和多元,倡导儿童要有自己的见解。”“儿童是探究者。……课程要为儿童的探究提供条件和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课程应该是探索的课程,是鼓励和指导儿童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课程最大的价值。”“儿童是生活的启示着。……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⑥因此,要真正让幼儿走上“自主探究”的成长之路,具体来说,当前幼儿科学教育的主体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重视操作
“儿童的智慧来自动作”。为此,科学教育应注重解放幼儿的头脑.解放幼儿的双手,让幼儿在与具体丰富的科学材料的互动中,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自觉、自主地去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同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每一个幼儿在科学探究的操作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幼儿在各种认知冲突中,逐步树立敢于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2.耐心等待
孩子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努力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获得信息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过度的“好心”帮助,只会压抑幼儿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人为缩短自主探究的过程,甚至养成他们“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使科学教育重新走上“重知识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老路。
在每个人的自主探究过程中,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体验,不必强求一律。幼儿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真与假、好与坏、对与错、美与丑的结论,他们更需要通过亲身的经历来建构自己的知识。需要通过相互的倾听来了解不同的观点,需要通过平等的交流来丰富个人的理解。
3.同伴参与
“自主探究”的幼儿科学教育 要求教师作为幼儿的“同事”“伙伴”乃至“朋友”,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起“乐而乐”“忧亦忧”:同时通过积极的引导,激发“童心”,培养“童趣”,换回“童真”,在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真实情境中,树立新颖、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师生互动关系。正如《纲要》所言,“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充分表达。
4.重塑师资
幼儿年龄一般在3周岁~5周岁之间,其生理心理诸方面所表现的思维与行为的主要特征:天真直觉性、脆弱不稳性、建构思考性与个别差异性等,⑦均要求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与科学品质。但鉴于幼儿师范学校传统课程中技能技巧尤其是艺术领域的知识与能力比重过大。致使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素养不容乐观。因此,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路径选择,欲走上自主探究这一成长之路,务必重塑教师群体,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重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的养成。此外,在学历进修、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的学科、专业与课程方面,要有意识地安排与设计自然科学类的内容和考核评价机制:在职称评审、年终评优、物质奖励等方面作出针对性、操作性兼具的规章制度,以便尽快扭转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一手硬、一手软”的不正常现象。
只有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素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才能得以实现,素质教育才会不是一句“口号”,自主探究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幼儿的健康、均衡、持续、全面的成长与发展才有根基和希望。
【参考文献】
①(美)Dr.Karen L.Ostlund著,王春华主译.科学探究过程技能评价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②③④张俊.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⑤(美)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⑥成尚荣.为儿童幸福前行铺设好“跑道”[J].早期教育2005.8.
⑦周淑惠.幼儿自然科学概念与思维[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3.
那么,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又该如何科学定位、如何具体实施?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本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就已经正式提出要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以取代过去的“常识”教育。但在国家的幼儿园教育政策法规中明确将“科学”列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即五大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多年过去了。尤其是新《纲要》颁布、实施至今也已经历了五年多的时间,但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认识及其实践领域似乎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过于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让幼儿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就导致有的教师为了让孩子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采用简单化的方法.向幼儿灌输知识,试图让幼儿记住一些甚至超越他们理解能力的知识。教师常常觉得纳闷,为什么我教给孩子的知识,过不了两天他们就忘记了呢?”②
问题出在哪儿?关键是人们的儿童观出现了问题。其实,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就提出了“儿童就是科学家”这一命题。因为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究周围世界、建构自己的认识。儿童对世界的科学认识不是从书本中得来的,而是从他和周围世界的互动中得来的,是从他自己的生活中得来的,这就是“儿童的科学”。在本质上,“儿童的科学”和“成人的科学”并无差别,因为它也是一种探究活动,而且是对生活世界中有意义的问题的探究活动。为此,“新《纲要》从科学的本质内涵出发,考虑到幼儿学科学的特点,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观念作了精要的说明。其核心就是‘自主探究’。”③
二、对新《纲要》的再解读
科学不仅仅是大量的知识、原理和成套的测量工具,科学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有结构、有目的的方式。它是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的教学技艺,是将知识的教学和科学探究的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成功的教育。要知道,掌握科学探究技能的智力价值,要远远大于简单的重复科学知识或原理。其实,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不是一套僵硬死板的规则,而是寻求问题答案的各种方式,它可以运用在任何领域。
正因为如此,在新《纲要》“科学”领域总共7条“内容与要求”中,多次重复出现“探究”与“探索”等表述。也就是说,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自主探究为导向,围绕一个个需要幼儿实际动手、具体操作的问题而展开。在这种有形无形的课程空间中,幼儿经历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是主动积极的、自然生成的,它有助于幼儿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幼儿经历了遭遇困难的困惑和紧张,以及发现答案的愉悦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正是这些让幼儿自己通过生动、丰富、具体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去摸索、去探究,逐渐领悟什么是科学,怎样进行科学探究,怎样应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去解决游戏中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幼儿在发展科学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灵活多样、健康进取的科学态度与科学品质。
为此,把握新《纲要》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弄清过去以“知识”为中心的科学教育和现在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教育这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尤其要改变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观”和“评价观”。以往,我们往往以教学目标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这种目标教学的思路,客观上扼杀了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更不可能使科学教育的过程成为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也许,我们需要用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看待教学过程,要深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来评价教学。我们除了追问老师‘今天有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之外,还应给教师一些新的反思性问题,来帮助其重建价值坐标:今天的教学对幼儿真的有吸引力吗?幼儿投入的程度如何?他们有没有获得丰富的发现?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你又为幼儿的问题解决过程提供了哪些帮助?”④
三、让幼儿走上“自主探究”的成长之路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时代大潮,当今的幼儿教育已由单一、封闭逐渐走向多元、开放,它强调创设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建立良性的师幼互动关系:强调走进自然和社会,让幼儿在自主、开放、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主动探究。⑤
“儿童是自由者。……自由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的保姆。课程应回归和发展儿童的自由天性,但这种自由主要是思想的自由,通过思维的挑战去促进思想的开放和多元,倡导儿童要有自己的见解。”“儿童是探究者。……课程要为儿童的探究提供条件和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课程应该是探索的课程,是鼓励和指导儿童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课程最大的价值。”“儿童是生活的启示着。……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⑥因此,要真正让幼儿走上“自主探究”的成长之路,具体来说,当前幼儿科学教育的主体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重视操作
“儿童的智慧来自动作”。为此,科学教育应注重解放幼儿的头脑.解放幼儿的双手,让幼儿在与具体丰富的科学材料的互动中,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自觉、自主地去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同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每一个幼儿在科学探究的操作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幼儿在各种认知冲突中,逐步树立敢于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2.耐心等待
孩子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努力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获得信息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过度的“好心”帮助,只会压抑幼儿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人为缩短自主探究的过程,甚至养成他们“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使科学教育重新走上“重知识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老路。
在每个人的自主探究过程中,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体验,不必强求一律。幼儿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真与假、好与坏、对与错、美与丑的结论,他们更需要通过亲身的经历来建构自己的知识。需要通过相互的倾听来了解不同的观点,需要通过平等的交流来丰富个人的理解。
3.同伴参与
“自主探究”的幼儿科学教育 要求教师作为幼儿的“同事”“伙伴”乃至“朋友”,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起“乐而乐”“忧亦忧”:同时通过积极的引导,激发“童心”,培养“童趣”,换回“童真”,在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真实情境中,树立新颖、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师生互动关系。正如《纲要》所言,“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充分表达。
4.重塑师资
幼儿年龄一般在3周岁~5周岁之间,其生理心理诸方面所表现的思维与行为的主要特征:天真直觉性、脆弱不稳性、建构思考性与个别差异性等,⑦均要求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与科学品质。但鉴于幼儿师范学校传统课程中技能技巧尤其是艺术领域的知识与能力比重过大。致使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素养不容乐观。因此,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路径选择,欲走上自主探究这一成长之路,务必重塑教师群体,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重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的养成。此外,在学历进修、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的学科、专业与课程方面,要有意识地安排与设计自然科学类的内容和考核评价机制:在职称评审、年终评优、物质奖励等方面作出针对性、操作性兼具的规章制度,以便尽快扭转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一手硬、一手软”的不正常现象。
只有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素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才能得以实现,素质教育才会不是一句“口号”,自主探究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幼儿的健康、均衡、持续、全面的成长与发展才有根基和希望。
【参考文献】
①(美)Dr.Karen L.Ostlund著,王春华主译.科学探究过程技能评价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②③④张俊.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⑤(美)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⑥成尚荣.为儿童幸福前行铺设好“跑道”[J].早期教育2005.8.
⑦周淑惠.幼儿自然科学概念与思维[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