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看来,‘1+100’这项工作就是希望团干部走进青年心中,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倾听青年内心的声音,让我们的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深入人心。”
开展“1+100”工作以来,辽宁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冯博收获良多:“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我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尤其是当学生取得成绩与你分享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很美妙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冯博收获了一个温暖的称号——“冯叔”。
登台授课用心有料
2016年3月,一门叫“口语传播实务”的课程在团学骨干中热议开来,授课教师就是冯博。理论讲授、小组讨论、即兴演讲、辩论,授课模式多种多样,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冯老师的课有趣有料,他思维敏捷,总会出其不意给你惊喜!”“有一节课是辩论的形式,冯老师做点评嘉宾,全程‘抖包袱’,我们都笑得不行了!”
“学好中国文化才能说好中国话。”《弟子规》《论语》《礼记》都是授课内容,冯博希望以自己的能量影响一批人,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提高文化自觉,弘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他也希望以此建立联系青年的有益桥梁,让“1+100”工作落地有声。为这每学期的64节课,他私下没少下功夫:查资料,写教案,和专家探讨教学方法,本不宽裕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尽管辛苦,可他甘之如饴:“每一次走上讲台,我的内心都是非常澎湃的。每一次目光的交汇和心声的共鸣,都会让我感动不已。”
“走心”的交流不仅局限于课堂,课下的读书会是冯博开辟的“第二课堂”。每周五下午是雷打不动要腾出来的,少时六七人,多时十几人,围坐一起品读经典。读《平天下》,从中国古典中读出治国理政大智慧;读《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观照当下,看清那些滴血的真理。读书会一方面是课堂延伸,一方面也是他走进青年、引领青年的绝好途径。他的独到见解、睿言思语也让他“吸粉儿”无数:“冯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引领我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们知道现在要做什么,以后该干什么。”
开课至今,已有“七期”508名学生结业,冯博曾笑谈,如果所有高校团干部都开设一门课程,“1+100”联系青年的工作就迎刃而解了。
打造精品用力有效
实践增长才干,活动凝聚人心。立足学校自身特点,冯博带领学校团学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根据辽师退休教授、“中国好人”张贞慧的感人事迹,携手影视艺术学院师生创作话剧《张贞慧》,为全市慈善义工公演,得到人民网和光明网的报道,让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弘扬;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对传承和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州皮影戏进行深入研究,和复州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宋国超先生共同创作皮影戏《抗战英雄杨靖宇》,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数字皮影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也获批了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此外,“共青团会客室”“师大讲坛”“做文明辽师人”“共青团员先锋岗”等精品活动,为引领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提供了丰富有效的载体。
线下活动有声有色,线上活动也是精彩纷呈。2016年“五四”期间,学校团委在微信平台“师大团情”发起“手抄团章100天”活动,冯博多次带头书写,一时间“执笔书写氲墨香,青年师生学团章”成为一种时尚;校学生会微信平台“师大艺采”也成果不俗,曾名列全国榜眼,多次在省级微信榜单名列前茅。此外,冯博还担任主编,出版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类书籍《让阳光洒满青春年华——辽宁12355与你同行》,创办团属杂志《创·青春》。在这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里,每一次创新的探索和尝试,都让共青团和青年师生的心更近,更让“1+100”工作有了多样的平台。
对待青年用情有义
作为一名团干部,就是要做到对青年学生“知”得更准、“懂”得更多、“爱”得更深。
关于冯博,有人说他是严师,对待团学骨干近乎“苛刻”;有人说他更像一位兄长,让人信任让人愿意敞开心扉。因为深爱,所以他必须严格,而在严格之中,又渗透着对青年学子的理解和温暖,“身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让我不敢懈怠。”尽管追求完美的他有时候“气场过于强大”,给同学们造成不小的压力,但他在严肃之中又饱含温隋:他经常赠书指导青年学生学习,提升素质和涵养;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为寒门学子联络勤工助学岗;在“青年之声”平台为青年师生答疑解惑,和大家亲密互动;经常走访学生寝室,跟学生谈人生、解疑惑。他还曾发起全校师生为白血病患儿捐款活动,募集善款40多万,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屈指一算,冯博从当初的团支书开始,在共青团战线上已经工作了15年。光阴流转,他不忘的是对共青团事业的一往情深;角色转换,他不变的是引领青年跟党走的一片初心。冯博非常喜欢冰心的一句话:“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他说自己就像一名种花人,付出真情和挚爱,收获了一路芬芳。
1983年出生的冯博偶尔自嘲说自己长相过于“成熟”。而与之相符的是他性格当中的沉着稳重。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的一言一行也影响着、感动着、温暖着每一个人,因此很多学生亲切地称他为“冯叔”。冯博说:“我把这个称谓视作学生对我的褒奖,我会持之以恒,立德修身,以我的真诚做好‘1+100’工作,用我的赤诚引领青年跟党走,永远做学生的知心‘冯叔’!”
开展“1+100”工作以来,辽宁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冯博收获良多:“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我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尤其是当学生取得成绩与你分享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很美妙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冯博收获了一个温暖的称号——“冯叔”。
登台授课用心有料
2016年3月,一门叫“口语传播实务”的课程在团学骨干中热议开来,授课教师就是冯博。理论讲授、小组讨论、即兴演讲、辩论,授课模式多种多样,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冯老师的课有趣有料,他思维敏捷,总会出其不意给你惊喜!”“有一节课是辩论的形式,冯老师做点评嘉宾,全程‘抖包袱’,我们都笑得不行了!”
“学好中国文化才能说好中国话。”《弟子规》《论语》《礼记》都是授课内容,冯博希望以自己的能量影响一批人,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提高文化自觉,弘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他也希望以此建立联系青年的有益桥梁,让“1+100”工作落地有声。为这每学期的64节课,他私下没少下功夫:查资料,写教案,和专家探讨教学方法,本不宽裕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尽管辛苦,可他甘之如饴:“每一次走上讲台,我的内心都是非常澎湃的。每一次目光的交汇和心声的共鸣,都会让我感动不已。”
“走心”的交流不仅局限于课堂,课下的读书会是冯博开辟的“第二课堂”。每周五下午是雷打不动要腾出来的,少时六七人,多时十几人,围坐一起品读经典。读《平天下》,从中国古典中读出治国理政大智慧;读《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观照当下,看清那些滴血的真理。读书会一方面是课堂延伸,一方面也是他走进青年、引领青年的绝好途径。他的独到见解、睿言思语也让他“吸粉儿”无数:“冯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引领我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们知道现在要做什么,以后该干什么。”
开课至今,已有“七期”508名学生结业,冯博曾笑谈,如果所有高校团干部都开设一门课程,“1+100”联系青年的工作就迎刃而解了。
打造精品用力有效
实践增长才干,活动凝聚人心。立足学校自身特点,冯博带领学校团学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根据辽师退休教授、“中国好人”张贞慧的感人事迹,携手影视艺术学院师生创作话剧《张贞慧》,为全市慈善义工公演,得到人民网和光明网的报道,让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弘扬;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对传承和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州皮影戏进行深入研究,和复州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宋国超先生共同创作皮影戏《抗战英雄杨靖宇》,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数字皮影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也获批了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此外,“共青团会客室”“师大讲坛”“做文明辽师人”“共青团员先锋岗”等精品活动,为引领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提供了丰富有效的载体。
线下活动有声有色,线上活动也是精彩纷呈。2016年“五四”期间,学校团委在微信平台“师大团情”发起“手抄团章100天”活动,冯博多次带头书写,一时间“执笔书写氲墨香,青年师生学团章”成为一种时尚;校学生会微信平台“师大艺采”也成果不俗,曾名列全国榜眼,多次在省级微信榜单名列前茅。此外,冯博还担任主编,出版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类书籍《让阳光洒满青春年华——辽宁12355与你同行》,创办团属杂志《创·青春》。在这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里,每一次创新的探索和尝试,都让共青团和青年师生的心更近,更让“1+100”工作有了多样的平台。
对待青年用情有义
作为一名团干部,就是要做到对青年学生“知”得更准、“懂”得更多、“爱”得更深。
关于冯博,有人说他是严师,对待团学骨干近乎“苛刻”;有人说他更像一位兄长,让人信任让人愿意敞开心扉。因为深爱,所以他必须严格,而在严格之中,又渗透着对青年学子的理解和温暖,“身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让我不敢懈怠。”尽管追求完美的他有时候“气场过于强大”,给同学们造成不小的压力,但他在严肃之中又饱含温隋:他经常赠书指导青年学生学习,提升素质和涵养;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为寒门学子联络勤工助学岗;在“青年之声”平台为青年师生答疑解惑,和大家亲密互动;经常走访学生寝室,跟学生谈人生、解疑惑。他还曾发起全校师生为白血病患儿捐款活动,募集善款40多万,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屈指一算,冯博从当初的团支书开始,在共青团战线上已经工作了15年。光阴流转,他不忘的是对共青团事业的一往情深;角色转换,他不变的是引领青年跟党走的一片初心。冯博非常喜欢冰心的一句话:“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他说自己就像一名种花人,付出真情和挚爱,收获了一路芬芳。
1983年出生的冯博偶尔自嘲说自己长相过于“成熟”。而与之相符的是他性格当中的沉着稳重。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的一言一行也影响着、感动着、温暖着每一个人,因此很多学生亲切地称他为“冯叔”。冯博说:“我把这个称谓视作学生对我的褒奖,我会持之以恒,立德修身,以我的真诚做好‘1+100’工作,用我的赤诚引领青年跟党走,永远做学生的知心‘冯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