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景写生教学构图的几点看法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liang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景写生教学是色彩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在风景写生过程中,首先碰到的问题便是如何在自然景色中选取最理想的部分,使之成为一张画的画面,以及如何进行画面安排。这就是取景构图。绘画不同于摄影,一般而言就是既要忠实于自然,又要在作品中融入作者的情感。因此必须对描绘对象进行立意、选景、构图。通过对写生景观的精心布局、安排,充分揭示绘画的主题——情感和心境。由此可知,取景构图在风景写生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从小角度着手,寻找自然风景的亮点
  
  笔者带学生进行风景写生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面对自然风景非常有激情,什么都画,很想画出大气派的画来,或用别人作品的大构图表现眼前的景象,有了这种想法后,构图取景时往往采用一个很大角度,结果完成后画面很一般,甚至平庸。这就是“什么都想画,什么都画不好”。再就是有的学生对自然风景不加选择,也不加思考,坐下就画,套用学过的构图法用来描绘眼前物象,使得写生作业平平淡淡,毫无创意。另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学生静不下心来,总觉得景色引不起他的作画欲望,最后敷衍了事,完成作业只是凑数而已。以上几种情况是风景写生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也是较难解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在于取景构图过大,不好控制,画不出东西,更难出新意。如果构图中有一两处亮点画得精到,做到详略分明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取景时取大而平庸的角度,不如小而精美的角度,而且小角度更能让学生倾注全身心的注意力,解决写生中的造型、色彩问题,从而完成达到完美表现风景的习作。第二个问题在于思维定式,囿于课本上的几种构图,没有想法。此时应当多引导学生到自然景观中去观察、体验并感悟风景之美,这样作画时,这画就是发自心得的感受,风景写生才有意义。第三个问题在于没有明确写生目的,没有找到表现景致的原始动机。如果没有抓住第一眼的“印象”,视觉在经过很短”兴奋期”之后,进入稳定的“适应期”,这时眼前的“色彩幻觉”就消失,一切景致都恢复了“正常化”,最后对什么都没感觉,什么都不想画。通过以上三种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从小角度取景构图,面向自然,并努力在平常中观察、感悟自然美,挖掘自然风景的亮点,这样写生教学才能克服被动局面,学生的积极性将大为提高。
  
  二、关注和培养学生构图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具有形式美感的眼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写生中搜集最理想的景色进行最理想的安排——取景构图。当处于这里所讲的理想构图并非是固定的,它会因个人的观念、时代、民族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如:被称为“马一角、夏半山”的南宋后期山水画大家马远、夏圭,在构图上,采用“小中见大”“边角之景”,画面东西虽少却“言有尽而意无穷,深邃清远,淳朴和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时代在前进,美术创作作为一种意识活动也必须有创新精神。尽管要突破传统进行创新,但对大多数画者来说还很困难,特别是学生。但是也不能让学生只会背一些构图法则,而应当让学生知道现代个性化的构图理念——不断追求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思维定式的状态。
  
  1 改变思维定式进行构图教学
  思维定式是指业已牢固地存在于画者头脑中,并时刻影响着人的意识,这种意识在构图中体现就是某种固定的方法或框式。虽然课本上所界定的完美构图法则对于初学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作为教师不能强行灌输某种构图方式,而应引导学生,以关注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新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理念,激发潜藏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构图和表现风景的欲望,特别要注意发现和培养那些具有独特美感理解、表现风景的学生。在引导学生用固定的构图法则的同时。一定要引导他们尝试去;中破这种局面,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改变透视关系、改变视觉角度,从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2 欣赏优秀作品的构图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产生思维定式的另一原因是对于优秀作品欣赏理解得太少,囿于教师所给予的范围中,久而久之就形成固定的审美标准。因此,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强调动手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外不同风格的名作赏析,如:范宽(溪山行旅图)、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英)康斯太勃尔《干草车》、(法)塞尚《马悉桥》等等,要让学生记住这些最有影响画家的多元化构图知识,为他们的创新打下深厚的基础。另外,教师也不可以自己的风格定式来影响、评价学生的作业,要正确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乡土之美:鼓励学生在取舍方面积极思考。在现代构图美的意识方面进行探索,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及思维方式,激发学生自由创作。
  
  责任编辑:王锋旗
其他文献
纵观各地中小学发生的学生伤害教师的案件,其中相当部分源于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刁难。  教师对学生的刁难,从表现上看,有两种类型:一是显性刁难。其特点是教师在知晓学生信息的情况下,故意不实事求是对待学生——对学生作出不公正的行为。如班主任明知张同学个子矮且视力不好,可排座位时却偏偏把他安排坐在最后一排。二是隐性刁难。其特点是教师在不知晓学生信息的情况下,对学生作出不公正的行为——凭经验、凭感觉来处理学生
在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后继乏人、村干部素质不高和村干部待遇无保障等问题,严重影响了
近年来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大量语料提出词块这一概念,认为语言不是由传统观念所认为的语法和词汇组成的,而主要是由词块组成的,它融合了“形式”和“功能”,体现出语义、句法及语用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语法规则的发展,有助于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准确性,减轻语言产出及处理的负担。本文拟从词块的定义和分类出发,探讨并归纳词块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并就如何利用词块进行教学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建议,以期对大学英语写作教
声乐歌唱的发声及演唱过程,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状态和长期不断刻苦训练,以及演唱者的技巧来逐步建立的。    一、呼吸的训练    歌唱中的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唱歌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呼吸方法来控制和运用气息,就不可能有优美悦耳的声音。呼吸的方法有三种:上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以及胸腹式联合呼吸。其中腹式呼吸是近代中外声乐界公认而普遍采用的、科学的、合乎生理机制规律的呼吸方法。了解了呼吸方法还不行,还需要长
高校经济效益外部化,在推动我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审计亦任重道远。笔者结合审计实践,就如何提高高校教育资源配置、高校社会供给、办学质量以及提高高校社会贡献率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应进一步强化高校社会贡献率意识    高等教育社会贡献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大,应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贡献、创新贡献、人才贡献、智力贡献,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强化高校的生存意识、忧患意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细致的工作,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必须转变作风、务求实效。一是坚持察实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掌握工作的
新课程突出了学科教学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故此,学科教学便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而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以权威者自居,训斥学生:要尊重学生,平等待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出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教学气
在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找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方式,构建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模式。“学习者对知识的接受只能由他们自己构建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法过程就是学生主体的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意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明确地界定为“学生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求知的最佳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是教学的一种艺术,作文教学表现得尤其突出。文章不是无情物,当作者处在一种强烈的亢奋的情感状态中,兴奋点受到激发,便会文如泉涌,一气呵成,相反,在毫无兴趣的状态下“挤文”,则思路阻塞、语句枯燥、文章呆板,甚至难以写下去。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若能通过某些有效途径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
语文课仅有情感是不够的,还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呈现勃勃生机和活力,才能焕发动人的魅力。    一、让课堂成为学生愉悦、欢乐的学习乐园    课堂是向未知方向进行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