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书同源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a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苑每称书画同源,其实书印亦属同源,甚至是早于画艺者。殷墟契刻,彼时多以刀为笔,这书内本就包含着刻的重要成份,书是以刻的手段成立的,足见书与刻相辅相成,俦不可分。至于印,无非是以“印”为载体的书加刻了。
  印书同源者有三。其一,技法是同源的。拙以为,以点画论(今多称之为线条),技法虽可罗列许多,而贵在圆而健。失其圆,非单薄即偏执;失其健,非孱弱即臃肿。点画能“圆”,则有质感、有厚度;“健”则有骨力、有张力。令钤于或书于平面纸上的印和字,营造出若屈铁、若柔藤般的浮雕立体观感,考之古来名师大家的印与字则是无不如此的。若再往细里追溯,对点画古人有“长之一分则嫌长,短之一分则嫌短”之说,此话不免机械,而拙以为点之轻重,画之长短皆与一字乃至一印之全局攸关,是不必锱铢必较的。然而,作书、刻印,既呈点画,犹如立柱架屋,那质地是分分寸寸都务必要经得起圆与健检验的。
  此外,无论是刻印与写字,结体贵在平而奇。艺术创作,平而无奇会坠入呆板乏神,反之奇而失平,欹侧过度,一味任性,必坠于油滑怪诞。其实,如人之体态,字也是千人千面、千人千姿的,乃至一人多面多姿的。把辞典上的铅字死搬到印或书里,三五成群地排列在一起,产生不了艺术。这字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是由创作者提炼锻造的,讲奇平相辅,讲姿式得体,讲艺心焕发。举例说,是立正,则立而不僵;是稍息,则息而不懈;是腾跃,则不颠不颤;是团缩,则不萎不颓;是开张,则天马行空;是收敛,则虎卧凤阁,即使是装疯卖傻,也自有艺术情致在。总之神采奕奕,仪态堂堂,让印、书里的每一个字的结体恰到善处地化一为万,又能让全印或书作复能万法归一。此印书同源之二也。
  再则,印章无论是一字、多字,书作无论是一行、多行,都同样地要讲究密与疏。纵观古来贤者成功之秘诀,无不是在“疏”(空白处)上下大功夫,做好文章。这“疏”,在点画里是讲究点画外的经营空白,在结体里是讲究边旁间的空白,在章法上还得统括全体,经营全印或整张字的诸多空白。空非空,白非白,实处因空而入妙,黑处因白而生趣。实地往往可一目了然,而疏处则神秘莫明,飘忽不察。对空与白的智慧经营,匹配以作者实地的独具匠心,方能产生出摄人心魄、传诵千秋的佳作来。其实疏与密的关系是那样地密不可分,疏而失密必散垮,密而不疏必窒息,古人“疏处走得马,密处插得针”的箴言,揭示了虚实、黑白关系的奥秘。如果硬要补下一注语,这关系是对立中讲映衬,打斗后讲拥抱,且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地交替为用的辩证关系,它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方地向更深处层层拓展和演绎的。此印书同源之三也。
  诚然,点画、结体、章法,是印和书不可割裂的系统工程,若有局部之失,必会酿成全局的损伤。
  以上所论,只是从技法层面讲印书的同源。我们需知,在技法层面之上更有一个统领、笼罩物,即观念、格调、境界、意趣的确立和塑造。笔者素来认为技法似人之筋骨血肉,而观念、格调、境界、意趣则是人之灵魂。观念新,格调清,境界邃,意趣妙则是有灵魂之谓也;点画精,结体妙,章法佳则是有筋骨血肉之谓也。合二为一,高屋建瓴,始称濯古来新之人,至善至美之人。印、书的创作实践,是诚实、艰辛而悠长的劳作。其初当重在形而下,以把握技法为主;然老手则当重视形而上,着力于观念诸项的思考与求索。技法在握可谓能,观念承袭则为庸。需知历史上有大成就者,皆是善于以观念驾驭、支配技法的,且是以新观念去彰显新技法、新风貌的。若干年来,艺坛多有议者评骘何为大师?拙以为艺至于斯,则必为大师矣。
  广义地讲,同源者豈止是印、书、画?华夏文艺百类,形式千般,手段万种,而其内在的基因、规律则是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大文化中的,它形殊而质同,类别而道通,说它是“千流一源”或不为谬。不过,对于我辈后来者,溯源的目的在于开流,去突现和成就印、书这古老艺术在今天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西泠印社副社长)
  责任编辑:任军伟
其他文献
谈论20世纪中国画教育,人们大多会想到中国美术学院的“分科教育”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徐蒋体系”。的确,这一“南北异同”不但决定了当今中国画教育的主要方向和格局,并且也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到当今中国画的文化生态。对于前者,以往的研究中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细致的区分,而对于后者,则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或许我们还都缺乏足够的检省与审视。而深入这一话题,我以为,阴澍雨是一个恰如其分的个案。  澍雨是当代青
期刊
一  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化史、艺术史,徐渭在诸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无疑都是不容忽视的。他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徐渭作为个体存在的同时还是一个群体性存在的表征,这个群体除了徐渭还有祝允明、陈淳、王铎、傅山等,假若没有他们的存在,中国的文化史、艺术史会单调得多也单薄得多;再者,就这一群体而言,徐渭则不仅是得风气之先者,而且又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如此,他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值得注意的是,徐渭以及他所
期刊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邻长江北岸,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南唐建州,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蕴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一大批十分珍贵的历史遗存充分彰显其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丰硕的文明成果。在泰州馆藏的作品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一些明清书画名家之作,画艺精良,画幅巨大,画面优美,保存完好,堪称精品。泰州历史上名贤辈出,人文荟萃,地方人士书画技艺传承有绪,一些书画名家往来泰州,或寓居,或小
期刊
贾起家,笔名砚田。1953年生,山西夏县人。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古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主编出版有《卫门书派研究文集》、《怀素书学研究文集》、《国色天香—中国当代牡丹书画艺术大展》(合编)、《贾起家书法集》、《贾起家书法·离骚卷》等。  欲了解一个民族的学术思想与文化观念,最为简洁的方式莫过于从其主流思想、经典文化入手寻找答案。艺术同样如此,一种艺术创作或研究,最直接的方式也莫过
期刊
陈忠洲,1970年生,山东潍坊人。1998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2002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2006年毕业于文化部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读书观画之心情,一如看山,看山之风景。有人对景生情,有人辅理演释。这其中自有众多玄妙。然熊十力先生
期刊
王毅,1971年生于沈阳,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现为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书画院签约书法家,沈阳大学副教授。出版有《王毅国学经典书法作品选》、《汉张迁碑笔法详解》、《颜真卿勤礼碑笔法详解》、《米芾蜀素帖笔法详解》等。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国人的文化视域中想来是不陌生的。但是,在世界艺术的范畴中,这朵奇葩确实是生面别开。就书法艺术的现实考量而言,是从泛艺术的角度着眼,抑或是从民族文化
期刊
毫无可疑,《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与其在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离不开明清两代众多临(摹)仿本的映衬与播扬。正如乾隆朝的方薰在其《山静居画论》中所称:“子久《富春山居》一图,前后摹本,何止什百……”②,许多杰出的山水画家不断地通过艺术的方式—临(摹)仿本,希风叙妙,来切实解读他们心中的《富春山居图》,从而构成了丰富复杂的临(摹)仿本系统。显然,正确认识这些临(摹)仿本与《富春山居图》之间的内在关
期刊
启功(1912~2005年),字元白,也作元伯,北京市人。满族,爱新觉罗氏。曾在辅仁大学任教。1949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故宫博物院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著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论书绝句百首》等,出版《启功书画留影集》以及多种书法选集。  一  “琴棋书画”向来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必要修养和趣味所在。
期刊
◇ 时 间:2010年6月2日  ◇ 地 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五层会议室  ◇ 主持人:邵大箴 李小可  薛永年:我跟田世光先生没有过近距离的接触,虽然我也是美院毕业的。但是我很喜欢田先生的作品,鸟语花香,雅丽清新,非常美。他不是用形式的新奇来吸引人,也不降低标准讨好观者,更不过分地拉开跟传统的距离,而是综合传统,循古出新,表达花鸟世界的生机,注入和谐丰富的情韵。我在吉林省博物馆工作期间,馆里
期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艺作品“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怎样理解他所说的“造境”和“写境”?这里的“造”字,不是我们画家通常说的“塑造形式”中“造”,因为绘画创作中的术语“塑造”是西来词汇,是重视客观物象的写实艺术中常用的。西方古典绘画的造型与建筑、雕刻有密切的联系,绘画和雕刻都被称作“造型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