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往小学数学教学,教师总是以主体者的身份安排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总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等的硬性灌输,学生的身份是被动接受者,一切都服从教师的安排,没有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学习思维被限制,主体地位被忽视。而在如今新课改之风深入盛行的背景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目前应该重点关注和热烈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主体作用;导学案;问题情境;课外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此可知,如今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者。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就应努力改变如今的教学现状,采取一切先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下面,笔者就从以下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一、制定预习导学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数学基本理论知识点,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我们不必始终以诗者的身份去对学生进行各种数学知识点的灌输,而是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制订一份预习导学案,让学生按照导学案中提示的内容,自主学习。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中“圆柱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我就为学生制订了这样一份预习导学案:(1)你知道圆柱吗?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准备好一个圆柱体物品)(2)观察你准备好的圆柱体物品,并阅读课本教材,展示圆柱体物品的各部分名称。(3)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尝试说出圆柱所具有的特征。(4)将一个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再打开,得到一个什么形状?这个图形的各部分与圆柱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以主体者的身份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分析,并将得出的结论进行阐述。这样,我通过为学生制订预习导学案,一方面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在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时,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听,能够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欲望
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由此可见,问题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我们可向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让你用12个大小相同1 cm2的小正方形,摆一个大正方形,你认为有几种摆法?”在学生给出合理答案后,我继续进行提问:“你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你能否验证一下?”这样,我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也处于一种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状态中,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欲望,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
总是将学生拘泥于封闭式的环境中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开始厌恶数学、排斥数学,所以,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点,我们还可以适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让数学充满趣味性和生动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
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中“观察物体”这节内容时,我就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些物体带进了教室,如花瓶、水杯、钟表等,将它们依次摆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体验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然后,我将班里学生带出教室,让他们到校园中,对一些物体进行不同位置和不同角度的观察,如教学楼、宿舍楼、树木、锻炼器械等。这一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廣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并且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其中。这样,我通过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同时也帮助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有利于学生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使数学课堂在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融合下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储东亮.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编辑 温雪莲
关键词:主体作用;导学案;问题情境;课外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此可知,如今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者。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就应努力改变如今的教学现状,采取一切先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下面,笔者就从以下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一、制定预习导学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数学基本理论知识点,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我们不必始终以诗者的身份去对学生进行各种数学知识点的灌输,而是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制订一份预习导学案,让学生按照导学案中提示的内容,自主学习。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中“圆柱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我就为学生制订了这样一份预习导学案:(1)你知道圆柱吗?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准备好一个圆柱体物品)(2)观察你准备好的圆柱体物品,并阅读课本教材,展示圆柱体物品的各部分名称。(3)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尝试说出圆柱所具有的特征。(4)将一个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再打开,得到一个什么形状?这个图形的各部分与圆柱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以主体者的身份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分析,并将得出的结论进行阐述。这样,我通过为学生制订预习导学案,一方面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在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时,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听,能够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欲望
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由此可见,问题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我们可向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让你用12个大小相同1 cm2的小正方形,摆一个大正方形,你认为有几种摆法?”在学生给出合理答案后,我继续进行提问:“你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你能否验证一下?”这样,我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也处于一种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状态中,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欲望,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
总是将学生拘泥于封闭式的环境中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开始厌恶数学、排斥数学,所以,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点,我们还可以适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让数学充满趣味性和生动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
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中“观察物体”这节内容时,我就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些物体带进了教室,如花瓶、水杯、钟表等,将它们依次摆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体验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然后,我将班里学生带出教室,让他们到校园中,对一些物体进行不同位置和不同角度的观察,如教学楼、宿舍楼、树木、锻炼器械等。这一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廣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并且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其中。这样,我通过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同时也帮助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有利于学生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使数学课堂在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融合下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储东亮.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编辑 温雪莲